APP下载

从教材出发以能力立意

2019-11-05钱德春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泰州真题线段

钱德春

图形与几何是初中数学的重要内容,因其直观性、逻辑性、演绎性和系统性等特点,一直为广大初中数学教师所重视,也受到中考数学命题者的青睐。几何压轴题既要基于学生认知,体现课标要求,尊重教学现实,又要有所创新,这对命题者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事实上,数学教材提供了丰富的命题素材。充分挖掘素材的命题价值,考查学生的能力,是一种正确的命题导向。本文基于对2019年泰州卷第25题的特点分析,谈谈几何与图形试题命制与教学思考。

一、真题呈现

(2019年泰州卷第25题,以下简称“泰州真题”)如图1,线段AB=8,射线BG⊥AB,P为射线BG上一点,以AP为边作正方形APCD,且点C、D与点B在AP两侧,在线段DP上取一点E,使∠EAP=∠BAP,直线CE与线段AB相交于点F(点F与点A、B不重合)。

(1)求证:△AEP≌△CEP;

(2)判断CF与AB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

(3)求△AEF的周长。

二、试题特点分析

1.试题来源:从教材中来。

笔者认为:“从教材出发”是图形与几何类试题命制的基本方法。以“泰州真题”为例,学生看到这样的图形,就有似曾相识的感觉,这缘于“试题源自教材基本图形”。

来源一: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上册第3章“勾股定理”第81页的探索。

把一个直立的火柴盒AKDF放倒(如图3-1),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梯形DFBP的面积,验证勾股定理吗?

图中隐含了等腰直角△ADP,将该三角形沿PD翻折至△CDP位置,过点C作AB的垂线(如图3-2),便得到试题图形。

来源二:苏科版教材八年级下册第9章“中心对称图形——平行四边形”第82页例题。

如图4-1,在正方形BTKF中,点P、C、D、A分别在BT、TK、KF、FB上,且BP=TC=KD=FA,求证:四边形PCDA是正方形。

隐去图4-1中的线段FA、FD、DK、KC、CT,并过点C作AB的垂线,便得到试题图形(图4-2)。

这种命题方式关注了学生的应试心理,引导教师教学要从教材出发,充分挖掘并发挥教材的教学价值。

2.试题探究:从“两头”出发。

“泰州真题”的难点在第(3)问,但探究与分析是常用的策略——“从两头向中间”,即“从条件出发”向结论“挺进”,“从结论出发”向条件“靠拢”。这需要一定的联想能力,也需要较强的模型意识。

(1)从条件出发。

分析题干、图1及第(1)(2)小问中的结论发现下列条件:①线段AB=8;②四边形APCD是正方形;③△ABP是直角三角形;④△AEP≌△CEP;⑤CF与AB垂直。这些条件可以得出角的关系、线段相等,为解决问题提供了保障。

(2)从结论出发。

△AEF的周长=AF+EF+AE。所求的未知量一定与线段AB=8有关系,这就需要线段转换。如何转换?结合条件“AE=CE”,有△AEF的周长=AF+CF,故考虑AF+CF与AB的关系,继续进行线段转换。利用图形中“AP=CP”的条件,可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转换线段。

方法一:如图5,过点P作PQ⊥CF,垂足为Q。易证四边形PQFB是正方形,△CPQ≌△APB,故有FQ=FB,CQ=AB,所以AF+CF=AF+CQ+QF= AF+FB+AB=2AB=16,即△AEF的周長为16。

方法二:如图6,过点C作CS⊥BG,垂足为S。易证△CSP≌△PBA,同样解决问题。

观察两种方法发现:方法一的本质是将△APB绕点P顺时针旋转90°至△CPQ的位置;方法二是常见的“K”字型全等。它们有两个共同特点:都是图形变换,并且都充分利用了图形的条件“AP=CP、AP⊥CP”。

3.试题变式:以能力立意。

试题如何命制,如何呈现,不仅取决于试题本身,还受试题在试卷上的位置、知识分布、难度系数的影响。好的试题,不仅在于试题结构、呈现形式、考查指向、考查目标的恰当,还在于试题具有一定的发展与延伸空间,引导学生通过对问题的发展性思考与探究,发展学生联想与建模的能力,推理与表达的能力,迁移与创新的能力。

(1)试题结构的层次性。

试题的结构层层递进。“泰州真题”第(1)问“求证:△AEP≌△CEP”由图形条件直接可证明,又为第(2)问“判断CF与AB的位置关系”作了充分的铺垫,而第(3)问“求△AEF的周长”又建立在“CF⊥AB”的基础之上。但试题的难度逐步提升。3个问题的难度系数分别为0.7、0.6、0.3,发挥了几何压轴题应有的作用,体现了基础性与发展性相结合的原则。

(2)呈现形式的多样性。

“泰州真题”无论是条件还是结论,呈现方式可谓多姿多彩。

变式一:已知,如图7,线段AB=8,射线BG⊥AB,P为射线BG上一点,将点P绕点A逆时针旋转90°到点D,连接PD,作点A关于DP的对称点C,作CF⊥AB,垂足为F。

①求证:AP平分∠EAB;

②求△AEF的周长。

这种变式是将题干用图形变换的方式描述,图形简洁,要求学生抓住图形变换的性质来思考。

(3)试题结论的拓展性。

变式二:如图8,已知:线段AB=8,射线BG⊥AB,P为射线BG上一点,以AP为直角边在△ABP外作等腰直角三角形APD,作点A关于DP的对称点C,作CF⊥AB,垂足为F。

①求证:四边形APCD为正方形;

②求线段CF的长度的范围。

变式三:如图9-1,过点D分别作AB、CF的垂线构成正方形DSFT,显然问题变为非常经典的“45°半角模型”:如图9-2,正方形FSDT中,AE分别为边SF、TF上的两点,且∠ADE=45°,求证AE=SA+ET或△AEF的周长等于正方形边长的两倍。

由一个正方形和一个等腰直角三角形还可以拓展出以下问题:

变式四:(2019年山东泰安卷第25题)如图10,四边形ABCD是正方形,△EFC是等腰直角三角形,点E在AB上,且∠CEF=90°,FG⊥AD,垂足为点G。

①试判断AG与FG是否相等?并给出证明。

②若点H为CF中点,GH与DH垂直吗?若垂直,给出证明;若不垂直,说明理由。

变式五:(2019年四川南充卷第24题)如图11,在正方形ABCD中,点E是AB边上一点,以DE为边作正方形DEFG,DF与BC交于点M,延长EM交GF于点H,EF与CB交于点N,连接CG。

①求证:CD⊥CG;

②若tan∠MEN=[13],求[MNEM]的值;

③已知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1,点E在运动过程中,EM的长度能否为[12]?请说明理由。

从图形结构上来看,此类问题可归结为两类:一类是“正方形+正方形”问题,另一类是“正方形+等腰直角三角形”问题,都包含45°的角;从解题方法上看,都利用三角形旋转型全等的方法;从试题发展上看,此类问题可向三角形相似、解直角三角形、代数方程、函数等方向发展,试题的发展性给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4)数学思想的渗透性。

感悟蕴含在数学问题之中的数学思想方法既是一种数学能力,更是一种数学素养。试卷渗透了初中数学的主要思想方法,以此体现对学生数学素养的考查。如“泰州真题”第(1)问中的证明△AEP、△CEP关于PD轴对称,体现了对称变换的思想;问题中全等的三角形△APB与△CPQ,其中的△CPQ可以看成由△APB绕着点P顺时针旋转90°得到,体现了旋转变换的思想;问题中点P在运动,但△AEF的周长始终等于2AB,体现了变中不变的思想。

三、教学启示

1.课标、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源头。

在数学教学中有两类现象:一是教学内容超标,恣意拔高教学要求;二是抛开教材“肆意发挥”。笔者在一所学校发现:有二十几位数学教师的九年级备课组,居然找不到一本数学教材,这些现象必须引起高度重视。课程标准是教学的根本大法,也是教学评价的基本依据;教材将课程标准具体化,是教师的教材,也是学生的学材。教材中的公式、定理本质上就是数学模型,其结构与方法具有典型性、独创性,其结论具有广泛的应用性。因此,教学中要充分发挥教材的作用。

一是从教材出发。要体会教材编写意图和指向意义,充分挖掘与拓展教材,对教学资源进行二度开发,实现其应有的教学价值。如将图3-1、4-1适当补形或添加条件,就变成了思维含量较高的几何问题。

二是回到教材中。对于外来试题,从教材中找到源头,用教材中的知识、方法与原理给予解释。如图10、图11看似比较复杂,但将图形与问题适当分解或转换,便可还原为教材中的基本图形、基本问题。

2.学生发展是数学教学的宗旨。

数学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数学知识内化、数学能力提高,数学素养提升,但最根本的目标是促进学生终身发展,而学生终身发展所必备的数学能力包括探究与思维能力、联系与整合能力、推理与表达能力以及迁移与创新能力等。

(1)发展学生的探究与思维能力。

数学学习需要经历操作、观察、发现、猜想的过程,这个过程考验的是学生的探究能力。发现与猜想的结论正确吗?这就需要从定义、公理、定理出发,通过推理来证实或者证伪。这个过程更需要思维的参与。思维的方式较多,如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发散性思维与收敛性思维、批判性思维与反思性思维。

以“泰州真题”第(3)问为例,结论中的“△AEF周长”,必然与条件中的“线段AB=8”关联。那么二者间有何联系呢?这就需要操作、观察与猜想。如通过测量,直观地发现△AEF周长为AB长的两倍。这个猜想正确吗?此时需要深度思维。由△AEP≌△CEP可将△AEF周长转化为AF+CF,而要出现2AB,由条件AP=CP继续通过构造三角形全等转化。

探究与思维能力的培养要贯穿数学教学的全过程。如定理、公式的教学,不能只是关注结论的应用,而要引导学生经历“再创造”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发现、猜想结论,通过推理证明结论,或推翻结论。

(2)增强学生的联系与整合能力。

数学问题应该如何思考与分析?笔者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从条件出发:你想到了什么,还能想到什么,下一步又想到了什么。二是从结论出发:遇到这样的结论有哪些策略,常用哪些方法。让学生应尽可能多地说出想法、思路,不管这些思路对当前问题是否有效,教学中都应引导学生充分表达,只有这样才能拓展思路。思路的拓展需要联想,将条件、结论换一种表征方式就是一种联想方法。如解决“求一点到直线的距离”问题中的关键词是“距离”二字,就要抓住这个关键词充分联想。由“距离”联想到“垂直”,进而联想到“三角形的高”,再联想到三角形的面积法;联想“直角三角形”,考虑可否用“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相似”“锐角三角函数”等。这里所有的思路都源自“距离”,将“距离”用不同的表征方式,便得到不同的解题思路,凸显了联想的神奇功效。

联想的东西有时是分散的、零碎的。在“泰州真题”中,由条件及联想可得“AB=8”“正方形APCD”“Rt△ABP”“△AEP≌△CEP”“CF⊥AB”等结论,这些结论哪些对解决问题有效,哪些无效,条件又如何用,都需要通过大脑的梳理、整合,使之结构化、序列化,为最终解决问题服务。

(3)强化学生的推理与表达能力。

“推理是数学的基本思维方式,也是人们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使用的思维方式。”课程标准在谈到数学思考时明确要求“能进行有条理的思考,能比较清楚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与结果”。人类文明成果之所以能够交流与流传,得益于各种形式的表达与记载。因此,有序表达也是一种重要能力。面对数学问题,从寻找到解题思路到完整、准确写出解题过程,这之间还有一段距离。从“泰州真题”的阅卷情况来看,学生推理与表达存在的问题较多。有的缺乏语言组织,如“泰州真题”解答需要用到“CQ=AB、QF=FB”,这些由“△CPQ≌△APB”和“正方形FBPQ”得到,有的学生只证明三角形全等,而不证明正方形就直接得到上述结论;有的逻辑混乱,如△AEP≌△CEP的证明用“SAS”,但不少学生将条件顺序写成“SSA”;有的叙述繁琐,不能言简意赅,如解题中涉及角的关系,标上数字就能一目了然,许多学生仍然用三个字母表示,让人眼花缭乱;有的证明只是将定理堆砌在一起……如何解决这些问题,需要教师提出明确要求、适当板书示范,作业反馈矫正。

(4)增强学生迁移与创新能力。

创新能力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不竭动力。“由此及彼”“由少及多”“由表及里”“由特殊及一般”的本质就是迁移,而创新的方式较多,如添加一个条件、弱化条件,把条件与结论交换,与其他问题结合;由量的变化到质的飞跃;对现象提出质疑,猜想结论并验证结论,建构模型解决问题等都是创新。而数学中的抽象、建模和推理三大基本思想的本质就是创新。

如将“泰州真题”适当变化,则可以提出并探索新的问题。

一是将图4-1的正方形改为正六边形:如图12,正六边形ABCDEF的边长为12,点A′、B′、C′、D′、E′、F′分别为边AB、BC、CD、DE、EF、FA上的动点,且A′A=B′B=C′C=D′D=E′E=F′F。

①试证明线段A′D′一定经过某一定点;

②设A′B′C′D′E′F′的面积为S,求S的取值范围。

二是将“泰州真题”条件一般化:如图13,线段AB=a,∠ABG=α,P为射线BG上一点,以AP為边作菱形APCD,使∠APC=α,且点C、D与点B在AP两侧,在线段DP上取一点E,使∠EAP=∠BAP,直线CE与线段AB相交于点F(点F与点A、B不重合)。

①若α=60°,请根据条件提出新的结论。(求证:△AEP≌△CEP;判断CE与BG的位置关系,并说明理由;求点C运动路径的长;④图形中有长度不变的吗?请说明理由。)

②若α为任意锐角呢?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素材,拓展思维的广度,挖掘思维的深度,发展学生的迁移与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泰州市教育局教研室)

猜你喜欢

泰州真题线段
玩转高考真题
一次函数助解线段差最大绝对值
泰州港—重庆港集装箱直航航线正式开启
泰州古韵
中考英语真题演练(一)
高考真题训练之化学反应原理
线段图真好用
交变电流高考真题赏析
如何确定线段的条数
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