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培养整本书阅读“深潜力”

2019-11-05王新芳

初中生世界·初中教学研究 2019年10期
关键词:潜力整本书名著

王新芳

一线教师对于整本书阅读的支持,往往侧重于先期的教学设计与现场指导,忽略阅读前后的整体作业规划。学生在课后阅读名著,更关注的是阅读时间和进度。但正如日本知名教育学家斋藤孝在《深阅读》一书中所倡导的“光有速度还不够,想培养出直攫事物本质的能力,思想就必须具备足够的深度”“相较而言,我们平日面对的各种麻烦,不过是河流表层的浊水罢了。浊水喝着很苦,但只要向下深潜,就能找到清流”。那么,思想如何才能具备足够的深度?这就需要阅读者具备坚忍的“深潜力”,方可寻见隐藏在文本深处的“宝贵清流”。而想要获得“深潜力”,则需要教师在整个阅读进程中利用好“作业规划”,激活学生的语文思维。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名著阅读课程化丛书”,就十分重视作业规划。以《红星照耀中国》为例,其规划主要分为三个部分:1.“阅读建议”,规划通读、精读和专题阅读的时间;“阅读策略”,强调纪实类作品的阅读方法。2.“阅读规划进度及自我测评”,用回答问题的形式,促使学生回忆相关章节内容。3.摘抄与积累。这个名著阅读作业规划除了对“速度”及时把控外,还通过相应的测评,深化学生对作品的理解。

笔者有幸聆听了名师的《红星照耀中国》指导课,深受启发。在学生进行整本书阅读的全过程中,笔者设计了具体化、可操作的任务作业,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激活他们的思维,最大限度地消弭他们与经典之间的隔膜,开发、培养他们“直攫事物本质”的“深潜力”。

【作业呈现】

学生阅读的《红星照耀中国》版本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6月第1版,总计5次作业,计时30天。具体為:

1.①回忆七年级阅读过的名著(包括必读与荐读),对它们进行分类,并写出你的分类理由。②阅读序言(包括作者序与译者序)及目录,思考本书是如何体现纪实类作品的“真实性”的,记录下你的发现。计1天。(附小调查:你喜欢阅读哪种体裁的作品,原因是什么?)

2.①阅读第一章第一节“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勾画斯诺提出的所有问题(包括隐藏问题),并标注序号。②带着这些问题,通读第一章至十一章。注意阅读过程中,努力寻找答案,并在答案旁标注对应的问题序号。③思考作者为何将这么多的问题集中呈现在开篇?可否散落在相应章节?写出你的阅读感悟与理解。计14天。

3.①用跳读的形式,重读第一章至十一章,思考斯诺走出苏区之后,还有哪些问题未寻找到答案?又会产生哪些新问题?(请分别写出10个。)②阅读第十二章和“资料链接”,思考为什么这些问题只能由美国记者斯诺去提问,去寻求答案。计4天。

4.选择书中1个人物的10个有关片段,精读并做批注,至少用到3种批注方式,其中叙述性批注至少用4次。

批注方式包括:①提问式批注,如,“红色的中国”,为什么具有如此大的魅力?②感叹式批注,如:徐海东的“出场”颇有意思!③评论式批注,如,看似“心平气和”,话语却是“惊人”,反差强烈,形成对比。④解说式批注,如,东方中学,应为朝阳中学,美籍传教士在辰州开办的学校。⑤叙述性批注,如,清党运动,是1927年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中央监察委员会开展的“护党救国运动”,实际上是为清除国民党内的共产党员而发动的一场大规模屠杀运动。“清党运动”在军队、各省及海外普遍展开,杀害了大批共产党人和进步分子,强化了国民党的一党专政。注意:解说式批注偏重于说明,叙述性批注偏重于事实陈述,后者更为全面,强调补充史实和人物生平经历。计3天。

5.选择书中另一个人物的3则故事,改编成1个多幕剧,不少于1000字。小组内评选出最佳剧本,组长撰写“最佳剧本推荐”。组内遴选演员,演员均要阐述自己胜任角色的理由。接下来小组进行排练,最后在班级进行话剧展演。计8天。

本套作业规划设计重在激活学生的阅读“深潜力”,训练迁移能力,其特点体现在:

一、唤醒已知,前置补偿

培养“深潜力”,必须立足在“会潜”基础之上。经过一年的名著阅读学习,八年级学生已经累积了一定的整本书阅读经验,即已“会潜”,对于距离其时代与生活较为久远的作品,也有了心理建设。但经过一个暑假,学生或多或少有所遗忘。为此,笔者要求学生回忆“七年级阅读过的名著(包括必读与荐读)”,并将它们分类,唤醒他们的“潜水”意识。需要指出的是,教师不要给出统一的分类标准,尽量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认知进行分类,言之成理即可。这种在正式阅读之前的回顾与补偿,不仅能唤醒学生的阅读记忆,温故知新,而且能让学生从已知出发,在心理上战胜畏难情绪。多维度的思考也使学生重新审视已有的名著阅读经验。

二、类型阅读,关注方法

在“你喜欢阅读哪种体裁的作品”小调查中,大部分学生钟爱故事情节较强的科幻、推理小说。这本无可厚非,七年级名著阅读推荐书目就有《海底两万里》《三体》等。不过,小调查显示,学生对纪实类作品不太感兴趣,其中重要的原因是“不太会读”。这提醒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此类名著时,不能只关注情节、人物、主题,还要侧重于读书方法的习得与运用,以便更好地“直攫事物本质”。

统编教材对《红星照耀中国》的“读书方法指导”包括:首先,利用序言、目录等,迅速获得对作品的整体印象;其次,梳理作品中事实的前因后果、发展线索;再次,把握事实后,明了作者的“真意”;最后,获得启迪。这些方法倒是不难掌握,但如何巧妙地将其融入阅读过程中,就需要教师苦心孤诣地规划作业,使得作业既有趣又有一定的挑战性,能透过“河流表层”,向下“深潜”,让学生成为真正的阅读者。

为此,笔者要求学生读序言和目录时,就作品“如何体现真实性”要有所发现与思考;用18天的时间,聚焦“一些未曾回答的问题”,学生自己梳理问题,并在阅读过程中自我佐证、找寻答案,最终就这些问题再深度思考。学生了解事实之后,再及时关注“资料链接”,进一步思考“为什么这些问题,只能由美国记者斯诺去提问,去寻求答案”,而不是红军或国民党相关人士。在近3个星期的通读和跳读过程中,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新问题、深入思考问题背后的“真意”,既获得了纪实类作品的阅读方法,也培养了名著阅读的“深潜力”。

三、批注多样,阅读深透

批注这一读书方法,在七年级下学期学习《骆驼祥子》时,学生已有所接触。当时他们常用的批注方法是提问式、感叹式、评论式。解说式批注和叙述式批注均需要查找资料来完成,难度相对较大。然而想要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的“深潜力”,就要重视训练他们使用这两种批注方法。如叙述性批注,以需要批注的词条为“据点”,理清整本书与之相关的内容,并深入思考。所以,为了培养学生阅读的“深潜力”,笔者在作业规划中明确要求“叙述性批注至少用4次”。

以叙述性批注“长征”为例,学生在阅读时,要弄清楚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哪些人参加了长征、长征经过了哪些地方、遇到过哪些艰难险阻……想要厘清长征的前因后果和发展脉络,不仅要读得仔细,还得思得深入。学生如果想要有更全面的了解,恐怕还得读一读王树增的《长征》(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推荐阅读书目)。再如,学生阅读“去西安的慢车”这一章节时,对“白胡子老者对红军的情感”进行批注,就要关注其地主身份、说话的语气和语调,方能明白他对红军的感情是怕,是恨。但其实当时很多共产党员也是出身地主阶级,为何他们选择去做国民党口中的“匪”?这也许就是理想,是信仰的力量。那邵力子前后身份的变化,是源于他对待信仰的不忠诚吗?学生用叙述性批注来解读“情感”,抽丝剥茧,深潜到时代、深潜到不同人物对待信仰的态度上去。这样的阅读更加深透,在知人论世后,学生真正获得启迪。

四、语言运用,输出共享

名著阅读如果一味地强调输入,学生的思维就得不到锻炼,长此以往会慢慢丧失阅读的兴趣。所以,强调语言运用,采用多種形式的阅读输出就尤为重要。

在作业规划中,笔者不仅关注学生的书面表达,同样也创设情境让学生进行口头表达。不论何种形式的表达,笔者都会强调逻辑、全面、审辨。这样的要求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比如以最后一次作业话剧表演为例,学生首先要选取书中合适的人物作为话剧里的角色,接下来对书中内容进行改编。在表演时,要求表演者绘声绘色。这样的阅读输出,需要学生深潜到作品里,去择取、揣摩、整合。最终,班级话剧展演也让小组间的深阅读输出得以共享,学生对原著的理解更加深刻、深入。

《如何阅读一本书》中倡导“好的阅读,也就是主动的阅读,不只是对阅读本身有用,也不只是对我们的工作或事业有帮助,更能帮助我们的心智保持活力与成长”。教师运用好作业规划,能弥补“阅读课现场”的不足,全程有效地指导学生阅读,促进他们主动阅读,有利于培养他们的阅读“深潜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南湖第二中学)

猜你喜欢

潜力整本书名著
《论语》整本书阅读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科比:写给17岁的自己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国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国内外名刊名著
学习潜力揭秘
12星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