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胜任力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分析——基于广州大学的调查

2019-11-05宋丹霞马大卫刘子英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胜任维度大学生

宋丹霞,马大卫,刘子英

创业胜任力视域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分析——基于广州大学的调查

宋丹霞,马大卫,刘子英

(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广东广州,510006)

与高达30%的美国大学生创业比例相比,我国大学生3%的创业比例还是明显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不足。以创业胜任力为研究出发点,通过对广州大学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发现在校大学生的专业背景、所处年级以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不同,其创业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多阶段递进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加强创新创业实践以及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等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

创业胜任力;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深入推进,大学生自主创业意识明显增强,涌现出一批在校大学生成功创业的先进典型。中国社科院《2017年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每年大学生创业人数超过20万人,2017年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为2.9%,与2016届和2015届3.0%的创业比例基本持平,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比例呈现平稳态势。而据不完全统计,美国大学生自主创业比例高达30%以上,超过90%的大学生认为创业是一项令人尊敬的工作[1]。

与高达30%的美国大学生创业平均比例相比,我国大学生3%的创业比例明显偏低,其主要原因在于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不足,而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则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有效途径。Colin Jones和Jack English指出创业教育是提供学生认知创业机会能力的一种教育过程,使其具备创业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思维、创业技能等各种创业综合素质[2]。本文以创业胜任力为出发点,通过调查广州大学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现状并进行组间对比分析,试图探寻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使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更具针对性和有效性。

二、创业胜任力研究文献回顾

(一) 创业胜任力的内涵

胜任力概念最早来自人力资本理论,是由美国组织行为学家、哈佛大学教授David·C·McClelland于1973年提出,它是个体知识、技能、能力和特质的总称,直接影响个体在组织中的工作绩效。1994年,Chandler和Hanks首次将胜任力概念引入到创业研究中,提出了创业胜任力概念,并把它定义为识别、预见并利用机会的能力。创业胜任力是创业的核心能力,会随着创业者对市场的熟悉程度加强而不断加强[3]。彭志武认为创业胜任力指标可由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能力三个维度构成,三者相互影响并相互融合[4]。

(二) 创业胜任力的研究视角

对于创业胜任力的研究视角可归纳为特质论、情境观和过程观三种研究视角。其中,特质论视角的创业胜任力研究主要关注的是成功创业者所具备的特有素质和能力。如Markman和Baron认为,创业者的自我效能感、机会识别能力、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等与创业条件匹配度越高,创业者越有可能创业成功[5]。情境观视角的研究者则认为,动态变化的创业情境会对创业结果产生重要影响。如Man和Lau对中国香港IT服务业和批发贸易业的创业胜任力进行了比较分析,发现IT服务业创业需要更高的创新能力、战略能力和学习能力[6];Muzychenko等认为,在全球化背景下创业者应具备良好的跨文化胜任力和全球视野[7]。过程观视角的研究者则认为,创业者要在创业的不同阶段具备完成不同角色任务所需的创业胜任力。如木志荣把机会、资源和团队三个内核要素与创业的不同阶段和影响创业过程的因素综合在一起,在Timmons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大学生创业过程模式及创业胜任力模型[8];杨艳和陈亮也认为创业胜任力在创业准备阶段、发展阶段和成熟阶段对胜任力特征要求不同[9]。

(三) 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

对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研究,目前大多数学者都是从创业知识、创业素质和创业技能三个维度,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进行构建。也有一些学者在以上三个维度的基础上进行了改进和补充。具有代表性的研究如冯华以香港学者Man提出的创业胜任力六个维度为主要依据,构建了包括机会胜任、关系胜任、概念胜任、组织胜任、战略胜任、承诺胜任、情绪胜任和学习胜任八个维度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10]。杨景峰通过实证性的探索研究,构建了包括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心理承受力、自我反省与学习、人脉搭建与维护、商业洞察力六个方面的大学生创业者的胜任特征模型[11]。柏群等通过实证分析,构建了包括逆商、情商、智商三个维度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12]。吴秋雨和王凯琪以经典的素质冰山模型为基础,构建了包含外显特征和内隐特征的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13]。张晓星等认为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包括创业知识、行为技能、自我及社会认知、人格特质和心理品质五个维度[14]。刘巍认为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由机会感知能力、资源配置能力、社交网络能力以及心理抗逆能力四个维度构成[15]。

三、广州大学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调查及分析

(一) 调查方法

本文以广州大学为例,对广州大学学生的创业胜任力现状进行问卷调查。正式的问卷包括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是被测者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所处年级、所在学院和对创业的认知程度四个控制变量,其中对创业的认知程度从低到高分为“完全不了解”“不太了解”“比较了解”和“了解”,对其分别赋值1、2、3、4分,分数越高代表越了解创业;第二部分是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现状进行调查,借鉴了较为成熟的杨景峰的“大学生创业者胜任特征量表”,该量表共计34题,分为创业意识(11题)、创业精神(9题)、心理承受力(4题)、人脉搭建和维护(4题)、自我学习与反省(4题)和商业洞察力(2题)六个维度。第二部分的量表采取李克特五点量表法,即1表示非常不符合,3表示一般,5表示非常符合。

调查采取滚雪球的形式,通过微信、QQ和邮件等形式由研究小组成员向身边熟悉的同学进行发放,再经由他们向自己身边同学发放的形式收集问卷。调研时间为2018年6月初至7月中旬,共计回收问卷477份,剔除3份无效问卷,有效问卷474份,问卷回收率为99.4%。有效问卷中男性124人,占比26.2%,女性350人,占比73.8%;年级分布为大一79人(16.7%)、大二158人(33.3%)、大三181人(38.2%)和大四56人(11.8%);学院分布按照类别划分为商科类学院(包括工商管理学院和经济与统计学院),其他文科类学院(主要包括人文、教育、法学、马克思主义等学院),理工类学院(主要包括化学、计算机、土木、机电等学院)以及艺体类学院(音乐舞蹈、体育等学院)。回收的有效问卷来自商科类学院的同学有260人(54.9%)、其他文科类学院110人(23.2%)、理工类学院76人(16%)、艺体类学院28人(5.9%)。

(二) 问卷信效度分析

本研究借助Amos17.0软件对问卷中的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后发现,模型的拟合情况不甚理想(CFI=0.791、CMIN/DF=3.781、RMR=0.912、RMESEA=1.032),在对模型进行修正后,分别删去“创业意识”维度2题、“创业精神”维度2题和“心理承受力”维度2个问题选项后,模型的拟合达到了较为满意的标准。如表1所示,虽然个别指标并没有符合相关要求,但绝大多数指标均符合拟合标准,因此本研究认为修正后的量表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接着,利用SPSS22.0软件对量表的整体和各个维度的信度进行了测量,其结果如表2所示:量表整体信度为0.905,其下属六个维度的信度均大于0.7,因此证明本量表具有良好的信度。

表1 修正后的模型拟合指标

表2 量表的信度分析

(三) 数据5206析

为了发现究竟何种外部因素会影响大学生个体的创业胜任力,本研究首先进行相关分析,即分析四个控制变量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间的相关关系。其分析结果如表3所示,在整体维度方面,个体的性别、年级和对创业的了解程度与其个人的创业胜任力相关;在各维度上,所在学院和个体的“创业意识”和“商业洞察力”维度相关,所处年级和“创业意识”“创业精神”以及“自我学习和反省”三个维度相关;而对创业的了解程度,和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下属的所有维度相关。

表3 相关性分析(整体)

**. 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之上,本研究利用SPSS22.0软件,利用单因素分析法对各控制变量对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及其下属各维度的影响机理进行分析。

1. 专业间的差异分析

在不同专业层面,通过描述性统计可知,创业胜任力水平最高的是商科学生(3.392±0.474),最低为艺体类学生(3.260±0.338)。通过单因素ANOVA分析可知,“创业意识”和“商业洞察力”两个维度组间差异显著(显著性创业意识=0.000,商业洞察力=0.007,两者<0.05),在其他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明确专业的不同究竟会给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在上述基础之上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由于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不显著,故通过LSD方式比较这两个维度并分析最终结果,通过比较整理后的表4可知,在创业意识和商业洞察力两个维度上,商科类专业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商业洞察力显著好于其他类文科专业学生(与理工科、艺体类学生的差异不显著)。由此可见,通过专业的学习,商科类大学生在创业意识、商业洞察力方面确实具有较其他文科专业学生更明显的优势。其原因和商科学院注重创业教育、具有较为完备的创业理论教学体系和实践机会不无相关。

2. 不同年级间的差异分析

在年级层面上,通过描述统计可知,创业胜任力水平最高的是大四学生(3.573±0.523),最低值为大一的学生(3.248±0.431)。本研究通过单因素ANOVA分析可知,“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学习和反省”四个维度间的差异显著(显著性创业意识=0.001,创业精神=0.012,心理承受力=0.01,自我学习与反省=0.031,<0.05),而在其他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

表4 多重比较(专业)

*.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为了进一步明确被调研者学年的不同究竟会给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由于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不显著,故通过LSD方式比较这四个维度并分析最终结果。其整理后的结果如表5所示。

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心理承受力”三个维度,大四学生的数值均显著好于大一、大二和大三的学生(大一、大二和大三学生间的数值存在差异,但大部分并不显著),说明大四学生相对于低年级学生具有更出色的创业意识、更强烈的创业精神和更为强大的心理承受力,其原因在于作为已经半只脚踏入社会的大四学子,他们比低年级同学更为直接接触社会,经过一系列洗礼和锻炼之后,对于创业的意识和相关能力将会更为清晰和增强。

在“自我学习与反省”维度,大一学生的数值水平显著低于其他三个年级的数值水平(其他三个年级间的数值存在差异,但大部分并不显著),说明作为刚刚进入大学不满一年的大一学生而言,对于创业知识的学习和反思能力还处于较为薄弱的阶段,在此阶段校方应该更为主动地安排相关课程以引导大一同学们感知和了解创业的各个方面。

3. 对创业的不同认知程度所产生的差异分析

在对创业不同认知层面,本研究通过单因素ANOVA分析发现,“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心理承受力”“人脉搭建与维护”和“商业洞察力”五个维度间的差异显著(显著性均小于0.05),而在其他维度的差异并不显著。

为了进一步明确被调研者对创业活动认知的不同究竟会给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产生何种影响,本研究进行了进一步的比较和分析。由于方差齐性检验结果不显著,故通过LSD方式比较这五个维度并分析最终结果,其整理后的结果如表6所示。

对创业活动完全不了解的被调研者,其“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和“商业洞察力”等方面的能力显著弱于其他认知水平的群体(其他群体间存在差异,但部分差异并不显著)。说明对创业活动一无所知的个体,其创业胜任力往往也处于一个较低的水平,为了进一步提升当代在校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校方应该增进同学们对创业相关内容的理解,有针对性地开设相关课程让同学们了解创业、接触创业,这些学习对于其增强创业胜任力,在毕业后的创业活动中取得成功至关重要。

表5 多重比较(年级)

*.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表6 多重比较(了解程度)

*. 均值差的显著性水平为 0.05

四、基于创业胜任力培养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施策略

创业胜任力不是与生俱来的,是需要逐步培养和发展起来的。根据对广州大学学生创业胜任力调查分析,提出以下实施策略。

(一) 加强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

通过前面的调查分析发现,在创业意识和商业洞察力两个维度,商科类学生显著好于其他专业学生,这是因为商科类大学生作为最接近创业教育的群体,不仅具有较强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激情,而且拥有更加系统全面的商务管理知识和实践经验;同时,相比其他学科,选读商科类专业的学生,有更多的人是怀着成为企业家的梦想的,因而具有更为强烈的创业意愿。

尽管商科学生具有一定的创业优势,但据美国一项对创业企业CEO的统计发现,商科并不是输出CEO最多的专业。相反,输出CEO最多的专业是电子工程专业和计算机科学专业。调查发现,CEO们基本都是理工科出身,因为好的产品和技术、精通工程或科学知识更能帮助CEO创新项目和解决问题[2]。由此可见,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只是局限于少数的商科类专业学生,而应该向更多的非商科专业学生普及,尤其是理工科专业的学生对于创业知识和技能的需求会更为迫切,这就要求高校积极推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鼓励更多的非商科类学院教师投入到创新创业教育中来,各专业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人才培养目标当中,并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中得以落实。

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的融合是一种贯穿专业教育全过程的融合,这种融合不是专业技能的融合,而是思维和方法的融合,是教育的融合。要求创业教育要借助一定的专业实践活动,同时专业教育不能只是教专业和技能,要回归到人的创造力培养和心智的塑造。在思维层面,需要帮助学生形成创业思维,即快速行动、在失败中学习和反思、然后不断提升。在方法层面,创业教育和专业教育都注重探索和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把想法变成现实[16]。

(二)构建分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在前面的调查分析中发现,不同年级学生在“创业意识”“创业精神”“心理承受力”和“自我学习与反省”四个维度差异显著。说明处于大学不同年级的学生对创新创业教育的需求和特点是不同的。因此,高校在创新创业课程设置方面应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人才培养目标,构建分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可将创新创业教育划分为普及型通识创业教育、深度型专业创业教育和精英型定制创业教育三个阶段[17]。具体分析如表7所示。

首先,在大学低年级开展普及型通识创业教育。高校可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如“创业基础”“创新思维与创业精神”等能够唤起新生创业热情的创业通识类课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业精神,明确学习动机,启发创新创业思维。在大学二年级开设“创业者素质测评”“创业团队组建与管理”“创业机会的发现与识别”等通识类选修课程,教会大学生如何遴选创业合作者、组建团队以及如何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

其次,到大学中高年级,可结合学生所学专业,开展深度专业型创业教育。采用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的方式,根据各专业特点设置针对性较强的“创业+专业”教育选修课程,并注重学科交叉,在教学过程中适时增加本专业热点和前沿问题的创新性探讨、专业领域创业案例分析等。通过专业型创业教育旨在培养具有良好创新创业能力的专业应用型人才,能够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充分利用自己的专业领域知识,提高创业机会的识别和捕捉能力,把握时机进行创业[18]。这一阶段主要是教会大学生在专业学习的基础上,如何发现与专业相关的创新创业机会、整合和利用创业资源,可开设“战略与商业机会”“商业计划书撰写”“创业资源的整合与利用”“创业企业与融资”“初创企业管理”等选修课程,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创业所需要的经营管理及商务知识。

最后,到大学高年级阶段,对于部分已有明确创业意向的学生可采用精英定制型创业教育。可依据学生自身的创业偏好及潜质,选拔出一批具备较强创业意识和较高创业素质的人才进行定制化教学。为每位学生或每个创业团队配备一名创业导师和一名专业导师,充分满足学生对专业能力和实践创业能力提升的需求;鼓励学生建立创业团队进行真实创业,导师跟踪教学和指导。通过这种定制化的精英型创业教育方式,培养一批真正具备创新创业意识、精神和技能的高素质综合性创业人才。

(三) 改进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式

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不仅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还需要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新方法引入到传统的专业教育课堂中来。传统的教学法是以知识讲授为主的灌输式教学,就像教师带着一桶水来到课堂进行灌水,每个学生的接受能力不一样,得到的灌输也不一样;基于创新创业思维的教学法则认为,所有人都带着一滴水来到课堂,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合作学习,最后大家都收获了超过一桶水的知识和 技能[16]。

在分阶段递进式创新创业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不同的课程性质、授课对象以及课程内容,不断创新课程教学方式,以提高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在普及型通识类创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由于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所在年级不同,要求授课教师在课程内容的设置上要精心准备,既要深入浅出、通俗易懂,还要适时引入案例分享,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创业故事。在教学方式上,教师应更多地采用体验式教学来提高学生的课堂积极性。比如通过游戏法让学生体验管理思维与创业思维的不同,通过头脑风暴的活动让学生体验创新思维;引入创业企业高管为学生开展创业讲座,让学生更真实地接触创业。

在开展深度型专业创业课程教学时,可结合专业课程教授创业必备的理论知识;在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既要深化专业知识学习,又要注重启发学生对所学专业的创新性探索。设置一些创新性要求较高、具有一定挑战性的课程作业,鼓励学生走出学校,走进企业参观学习。

在开展精英型定制化创业教育阶段,由于学生已经具备了良好的创业意识和创业知识,所以此阶段应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技能和素质为主要目标,可根据学生的创业意愿和实际需求,采用模块化和定制化的创业教育,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四) 加强创新创业实践教学

创业胜任力中创业素质和技能的培养不能仅依靠创业知识的学习,还需要结合创业实践活动。目前,多数高校开展创业教育仍以传授“理论知识”为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仍以参加学校各级创新创业大赛为主要形式,创业实践教学方式单一,难以培养出创业综合型人才。

创业实践教学形式多样,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条件,根据学生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所处的创业教育阶段,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活动。例如针对低年级学生,处于普及型通识创业教育阶段,可开展以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的课堂案例分享和讨论,提升学生收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举办创业讲座以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激发学生的创业兴趣和创业热情;通过军事训练和团队拓展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沟通与合作能力。

在深度型专业创业教育阶段,对于已接受过相关创业基础知识培训的学生,可以开展创业企业参观、和创业企业家面对面交流等活动以获取创业经验,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企业经营管理中需要面对的问题;结合专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专业实践中理解创新创业思维,寻找和发现创业机会;鼓励教师将自己的科研课题或科研成果转化为创业项目,供学生训练和实践。通过专业实践与创业实践的高度融合,更好地推动创业教育的落地。

在精英型定制化创业教育阶段,可开展创业模拟实训,让学生在行动中学习,从寻找创业机会开始,到组建创业团队、制定创业计划、进行创业融资和创业企业管理,体验创业的全过程。聘请企业管理人员作为兼职创业导师,对学生的创业实践提供指导和帮助。

同时,高校还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活动,鼓励大学生参加各种创新创业大赛;建设综合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基地、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孵化园,为学生开展创业训练与实践搭建支撑服务平台。

(五) 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

在调查分析中还发现,对创业认识不同的个体,其创业胜任力的五个维度也存在显著差异。目前国内高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意识不强,甚至存在一些误区。如部分人认为创业是差生的事,只有找不到工作的人才会考虑创业;受应试教育观念影响,很多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缺乏创新性思考;同时,由于大学生创业失败率非常高,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创业的期望值较低,很多学生家长往往只希望孩子在大学毕业后找份稳定工作,不鼓励甚至反对子女创业[17]。因此营造良好的校园创新创业文化氛围,让更多的学生能够接触创业、了解创业,也是提升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有效途径之一。

推进高校校园创业文化氛围的建设,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第一,成立大学生创业社团或创业者俱乐部。高校应鼓励支持创新创业类社团发展,并加强指导,使其规范化、专业化。第二,开展创业教育课外活动。积极推进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融合,将社团活动、假期社会实践活动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营造人人创新、争相创业的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可以组织大学生参观优秀的创业企业,也可以在学校定期举办创业论坛,邀请成功创业人士、企业高管和创业研究专家开讲,让学生近距离接触企业家,切身感受创业文化。第三,积极举办各类创新创业大赛,鼓励学生跨专业、跨领域组队比赛,让学生在比赛中激发自身的创新创业意识。第四,加大创新创业宣传力度。利用网络媒体和宣传栏在校园中推广宣传校友和学生中的创业典型人物,介绍创业政策。

五、结语

高校是创新创业教育的主阵地,通过对广州大学学生创业胜任力的现状调查和分析,发现大学生的创业胜任力现状与社会需要之间还存在一定差距,学生的专业背景、所处年级以及对创业的认知程度不同,其创业胜任力存在显著差异。以大学生创业胜任力为研究视角,从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的深度融合、构建多阶段递进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改革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方式、加强创新创业实践以及营造校园创新创业氛围五个方面提出了改进措施。高校只有不断改进创新创业教育模式,找准发力点,精准施策,才能切实有效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其创业胜任力,为实现国家的伟大复兴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

[1] 精英说.美国哪所名校盛产CEO?创业调查报告来揭秘![N/OL].搜狐网.教育.(2017-06-29)[2018-12-12]. http://www.sohu.com/a/152960012_557383.

[2] COLIN J, JACK E. A contemporary approach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ducation and Training, 2004(46): 416-423.

[3] CHANDLER G N, HANKS S H. Founder competence, the environment, and venture performance[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1994, 18(3): 77-89.

[4] 彭志武.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制约因素与提升路径[J]. 大学教育科学,2017(1):94-97+103.

[5] MARKMAN G D, BARON R A. Person-entrepreneurshipfit: Why some people are more successful as entrepreneurs than others[J].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Review, 2003, 13(2): 281-301.

[6] MAN T W Y, LAU T. The context of entrepreneurship in Hong Kong: An investigation through the patterns of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in contrasting industrial environment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and Enterprise Development, 2005, 12(4): 464-481.

[7] MUZYCHENKO O. Cross-cultural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e in identifying international business opportunities[J]. European Management Journal, 2008, 26(6): 366-377.

[8] 木志荣.创业困境及胜任力研究——基于大学生创业群体的考察[J].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1):114-120.

[9] 杨艳,陈亮.基于创业周期的大学生胜任力培养路径研究[J].价值工程,2016,35(27):203-205.

[10] 冯华,杜红.创业胜任力特征与创业绩效的关系分析[J].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5(6):18-19.

[11] 杨景峰.大学生创业者胜任特征模型建构[D].兰州:西北师范大学,2009.

[12] 柏群,曹华玲,朱雪梅.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的构建与应用[J].西部论坛,2014,24(6):100-106.

[13] 吴秋雨,王凯琪.大学生创业胜任力模型构建[J].信息记录材料,2017,18(1):183-184.

[14] 张晓星,张力学,姚路明.大学生创业胜任力内涵维度及提升策略研究[J].高教学刊,2017(12):19-20.

[15] 刘巍.大学生创业胜任力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J].教育现代化,2017,4(46):25-26.

[16] 创业基础.重新理解“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N/OL]. 搜狐网.科技.(2016-05-30)[2018-12-12].http://www. sohu.com/a/78472732_355090.

[17] 朱晓东,顾榕蓉,吴立保.基于CDIO理念的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发展研究[J].江苏高教,2018(2): 77-80.

[18] 马犇.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的深度融合[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6(15):30.

2019-01-11;

2019-07-12

2018年度广东省本科高校创新创业项目“基于创业胜任力培养的‘创新创业实训’课程开发与建设”(2018A103416);2018年广州市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项目“共生融合视角下工商管理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构建与实施”(201709k11)

宋丹霞(1972—),女,湖北黄冈人,博士,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服务创新管理、创新创业教育,联系邮箱275975503@qq.com;马大卫(1983—),男,湖北武汉人,博士,广州大学工商管理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跨文化管理、创新创业教育;刘子英(1996—),女,广东广州人,广州大学工商管理专业学生

G647.38

A

1674-893X(2019)04−0030−08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胜任维度大学生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软件工程胜任力培养及实现途径
浅论诗中“史”识的四个维度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基于胜任力理论模型的冰雪人才培养新策略
大学生之歌
提升历史教师胜任力应关注三维素养
光的维度
基于胜任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教学方法探讨
人生三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