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导向、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2019-11-05严瑞丽何建华丁栋虹

创新与创业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意愿导向个体

严瑞丽,何建华,丁栋虹

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导向、创业意愿影响的实证研究

严瑞丽1, 2,何建华1, 2,丁栋虹2

(1. 安徽师范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安徽芜湖,241000;2. 中国科技大学管理学院,安徽合肥,230026)

从行为视角,选择个体创业导向为主要变量研究高校创业教育的效果,并探讨其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实证研究结果是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导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实践导向创业教育的影响大于理论导向创业教育;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且个体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结果表明高校创业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创业行为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且因此促进了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

创业教育;个体创业导向;创业意愿;创业行为模式

一、引言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背景下,中国高校迎来创业教育新时代,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创业教育课程,开展创业计划大赛,建立起创客空间等创业教育平台。创业教育是否取得了预期的效果,在促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方面是否发挥了作用是当前创业教育研究的重要方面。对于创业教育效果的评估,Duval通过文献回顾,发现聚焦型工具评估(focused instrument measuring),即评估创业教育对创业的特定方面如创业意愿、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能力、创业导向的影响是创业教育评估发展的趋势,且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采用[1]。在现有研究中,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能力的影响被探讨得较多。如Ali、Zhang、Solesvik等的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创业意愿[2-4];Sanchez研究认为创业教育能提高个体的创业能力和自我雇佣的意愿[5];Shinnar&Hsu、Malelana& Swanepoel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自我效能感有积极的影响[6-7];Martin&Mcnally和Volery&Muller的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者人力资本积累有正向影响[8-9]。然而,以创业意愿、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能力为指标评估创业教育有助于理解创业教育是否影响了学生的心理过程及学生对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掌握,却未能探讨创业教育是否对大学生行为产生了影响。此外,张秀娥、张坤回顾相关实证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影响研究没有得出一致的结论,其影响机制也尚不明确[10]。有必要考虑更深层次的影响因素,进一步探究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Kilenthogn和Oyuqi研究发现创业自我效能感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起中介作用[11-12]。但是,以创业自我效能感为中介变量研究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仅停留在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影响的心理层面上,却未能从行为层面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

刘文杰、史秋衡认为当代的创业教育应从“创业知识教育”走向“创业精神教育”,而创业精神从行为层面理解就是创业的行为模式[13]。因此,从行为层面研究创业教育符合当前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个体创业导向(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是指个体的善于创新、积极采取行动、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出来的创业精神[14]。本文将实证研究创业教育对个体创业导向的影响,并以个体创业导向为中介变量,从行为层面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

二、文献回顾与研究假设

(一) 相关概念

1. 创业教育及其形式

Mwasalwiba认为创业教育是提供个人识别商业机会,掌握创业知识和技能的过程[15]。Levie认为创业教育就是告诉学生“何为创业”和“如何创业”[16]。如何教授创业即创业教育应采取什么样的形式是创业教育的重要问题。Piperopoulos根据创业教育的内容、手段和目的不同,将创业教育分为两大类,即理论导向创业教育和实践导向创业教育[17]。理论导向创业教育是指以课堂讲授的方式教授学生什么是创业,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让学生了解创业机会识别、风险管理、企业管理、资源处置等创业知识和技能;实践导向创业教育是指采取实践教育形式如创业计划大赛、参加创业基地孵化项目、创业基金支持项目等教授学生如何创业,提升学生创业机会识别、资源获取、团队建设等创业能力。Tang等概括的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形式主要包括高校老师讲授的创业课程、企业家或教授讲授的创业讲座、导师提供的创业咨询服务、创业孵化器的创业项目、创业计划大赛[18],其中前两种是理论导向的创业教育,后三种是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

2. 个体创业导向

Bolton&Lane认为个体创业导向是指个体的善于创新、积极采取行动、敢于承担风险的创业行为模式,以及由此体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属性,并以大学生为样本,研究发现个体创业导向由创新性(Innovativeness)、先行性(Proactiveness)和风险承担性(Risk-taking)三个维度构成[14]。

3. 创业意愿

创业意愿是创业者对于创立新事业的内在认知、偏好程度与行为倾向[19],或者是个人对采取行动以建立新的事业及在现有企业中创造新价值的一种认知[20]。在创业过程中,创业意愿是一个心理过程,对后期的创业行为具有预测效应,个体因素与外部环境因素通过影响创业意愿来支配个体的创业行动。影响创业意愿的个体因素包括个体创业素质(如创造力、机会识别、风险承担性)、创业自我效能感、失败恐惧、性别等[20-22];外部环境因素包括教育、家庭资本、创业氛围等[23]。

(二) 创业教育与个体创业导向

个体创业导向体现在个体创新性、先行性和风险承担性三种创业行为上。高校创业教育营造起来的创新创业氛围,有利于大学生创新性水平的提升,Cruz&Escudero实证研究表明接受过创业教育的个体表现出更高的创新性[24]。创业教育让大学生对创业的过程有了一定的了解,且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让个体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创业活动中,亲自解决实际创业中面临的难题,这一经历能够提升学生对创业中可能面临难题的认知程度,从而启发其创业先行性;理论导向创业教育传授风险识别与风险管理的相关知识,实践导向创业教育让大学生亲身经历创业风险,提高其对潜在风险的警觉性,因而,创业教育提高大学生风险管控能力,从而增强其应对风险的自信心,使其具备更高水平的风险承担性。总体而言,创业教育有利于大学生创业导向水平的提升。此外,已有研究证实不同形式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创业绩效的影响不同,且实践导向创业教育影响更为显著。Piperopoulos&Dimov研究发现不同性质的创业课程对创业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关系的调节作用不同,理论导向课程负向调节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的关系,实践导向课程正向调节自我效能感和创业意愿的关系[17]。任胜钢、蒋宇研究发现创业实践教育在主动性人格与创业绩效之间发挥正向调节作用,创业理论教育对主动性人格与创业绩效之间的调节作用不显著[25];任胜钢、贾倩研究发现创业理论教育负向调节创业导向与机会开发之间的关系,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企业成长的关系,而创业实践教育分别正向调节创业导向与机会开发及企业成长之间的关系[26]。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以下假设:

H1:创业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创业导向,且实践导向创业教育影响大于理论导向创业教育。

(三) 个体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理论研究认为创业教育能够传授创业知识、培养创业能力,从而促进创业意愿的提升:理论导向创业教育传授基础创业知识,可以提高个体的创业意识,加深创业认知;实践导向创业教育能够提高个体的创业技能、促进创业的成功。相当的实证研究也证实了创业教育正向积极影响创业意愿。如Ali研究发现参加创业教育能提升个体的创业意 愿[2]。Zhang对中国高校学生调查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积极的正向影响[3]。Solesvik的研究也证实创业教育可以提升创业意愿[4]。Fayolle&Gailly研究发现当学生对创业了解不多时,创业教育对其创业意愿有着积极的影响[27]。基于此,提出以下 假设:

H2:创业教育正向影响创业意愿。

创业事件理论认为个体的创业意愿受创业可行性和合意性感知的影响,可行性感知是指个体对自己创业能否获得成功的感知;合意性感知是指创业成功带来的满足感[10]。个体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和先行性体现了其创业能力,影响个体的创业可行性感知,创业导向水平高的个体表现出更高水平的创新性、先行性,创业可行性感知较好,创业意愿更强,Kee研究发现个体创业导向的创新性和先行性对创业意愿有积极影响[28];个体创业导向的风险承担性反映了个体的风险偏好,影响个体创业合意性感知,创业导向水平高的个体风险承担性强,不惧怕创业的风险,创业合意性感知较好,因而创业意愿更强,Yurtkoru研究证实个体愿意承担风险的程度对个体的创业意愿产生积极影响[29]。而且,Bolton&Lane研究发现个体创业导向的各要素与大学生创业意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性[14];Ibrahin&Lucky 以马来西亚和尼日利亚的大学生为样本,研究发现大学生创业导向和创业能力与创业意愿之间有着很强的联系[30]。基于此,提出以下 假设:

H3:个体创业导向正向影响创业意愿。

个体创业导向是个体创新性、先行性和风险承担性的创业行为模式及由此体现的创业精神,这些创业行为模式和创业精神是可以通过适当的创业教育来塑造和培养的。而个体创业导向水平的提高能够提升个体对创业可行性和创业合意性感知,从而提升创业意愿。因此,创业教育通过塑造个体创业行为模式,培养创新创业精神,促进大学生创业意愿的提升,即个体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起到中介作用。Robinson&Stubberud以挪威和美国大学生为样本,研究发现大学生一致认为接受过创业教育后,自己更具创造性和创新性,而且创业意愿更强[31]。任胜钢、贾倩研究发现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机会开发及企业成长之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26]。

基于以上讨论,提出以下假设:

H4:个体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关系中具有中介作用。

综上分析,本文的研究框架如图1所示:

图1 研究框架

三、数据收集与变量测量

(一) 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研究以华东地区三所分别属于985、211及其他院校的经济管理类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为调查对象。本次调查通过现场调查、网络等方式收集问卷,调查持续45天,共收集问卷423份,剔除回答不规范的问卷,有效问卷368份,占比87%。其中男生占比46%,女生占比54%;985院校学生占比27%,211院校学生占比37%,其他院校学生占比37%;本科生占比49%,硕士研究生占比44%,博士研究生占比7%;家庭收入中5万以下的占比10%,5—9万的占比26%,10—19万的占比34%,20—29万的占17%,30—99万的占比12%,100万以上的占比2%。

(二) 变量与测量

创业教育:本文结合Piperopoulos对创业教育的分类和Mingfeng Tang对中国高校创业教育形式的概括,用“我参加过老师讲授的创业课程”和“我参加过成功企业家或教授的创业讲座”来描述理论导向创业教育;用“我参加过学校的创业计划大赛、模拟企业经营实训等的模拟创业活动”和“我参加过学校创业园孵化项目、创业基金支持项目等的创业实践活动”来描述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0”表示没有参加过此项创业教育,“1”表示参加过此项创业教育,问题的总分作为创业教育的指标值,以此判断调查对象接受创业教育的程度,最低分是0,最高分是4。

个体创业导向(IEO):本文采用Bolton&Lane开发的个体创业导向测量量表[14],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测量,量表共9个题项,其中:创新性3个题项、先行性3个题项、风险承担性3个题项。采用主成分法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析出3个因子,各题项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699,三因子方差累积贡献率70.056%。整份量表Cronbach’s系数为0.894,各因子Cronbach’s系数均在0.70以上,表明量表信度较好。量表的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2/d值为1.63,RMSEA值为0.054,NFI、CFI、GFI值均大于0.9,表明量表效度较好。

创业意愿(EI):采用Linan&Yi-wen Chen)开发的创业意愿量表[32],采用李克特5点量表测量,量表包括“我决心在未来创建一家公司”等5个题项。采用主成分法对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公共因子,共析出1个因子,各题项因子载荷值最小为0.827,单因子累积方差贡献率76.691%。整份量表Cronbach’s为0.923,表明量表信度较好。创业意愿量表只有一个因子,不需要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

控制变量:已有研究表明,男性大学生的创业意愿明显高于女性,随着家庭收入的提升,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也会增强,大学期间接受教育时间的长短、大学的类型也会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22-23, 33]。因此,本研究选择性别、家庭收入、学历和学校类别作为控制变量。性别为虚拟变量,男性取值为“1”,女性取值为“0”;家庭收入按从低到高的顺序分别赋值1—6;学历也从低到高分别赋值,本科生为“1”,硕士研究生为“2”,博士研究生为“3”;学校类别也从低到高分别赋值,其他院校为“1”,211院校为“2”,985院校为“3”。

四、研究结果

(一) 相关性分析

运用SPSS20.0对各变量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控制变量中的性别、家庭收入、学校类别与个体创业导向和创业意愿之间都存在显著的相关性,而学历与个体创业导向和创业意愿之间相关性不显著。创业教育、个体创业导向、创业意愿等三个主要变量之间均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二) 回归分析

研究的所有测量指标来自同一份调查问卷,因此分析结果可能会受到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首先为了减小共同方法偏差的影响,设计调查问卷时故意将个体创业导向三个维度的9个题项与创业意愿的5个题项顺序打乱。此外,采用Harman单因子检验方法进行检验,将个体创业导向的三个维度与创业意愿合并进行未旋转的因子分析,析出4个因子,解释了总体方差的71%,最大因子方差解释率为30.14%,这表明本研究共同方法偏差问题不 严重。

运用SPSS20.0,采用层级回归分析,以性别、家庭收入、学校类别、学历作为控制变量,检验创业教育对个体创业导向、创业意愿的影响。模型1的结果表明创业教育对大学创业导向有显著的正向影响(=0.139,<0.01),模型2和模型3的结果表明实践导向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导向的影响显著大于理论导向创业教育,假设H1得到验证。模型4的结果表明创业教育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创业意愿(=0.130,<0.05),假设H2得到验证。模型5的结果表明个体创业导向对创业意愿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0.522,<0.001),假设H3得到验证。在模型4的基础上加入个体创业导向构建模型6后,创业教育的回归系数由0.130下降到0.058,且不再显著,而个体创业导向也达到了显著性水平(=0.514,<0.001),表明个体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假设H4得到验证。变量回归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0.05, **表示<0.01, ***表示<0.001

五、研究结果分析

(一) 研究结论

1. 创业教育正向影响大学生创业导向,且实践导向创业教育的影响大于理论导向创业教育

个体创业导向是从创新性、先行性、风险承担性三个维度衡量个体的创业行为模式,而这些持续性的创业行为模式是个体创业精神的体现。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导向水平的正向影响表明创业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创业行为模式、培养其创新创业精神上发挥着积极的作用,这符合了当代“创业精神教育”的价值取向。而我们的研究还证实了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导向水平的影响更为显著。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是一种基于行动和实践的教育方法,让学生对创业的过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对创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困难和风险有了更好的认知,对创业理论有了更深刻的领会,因而在塑造大学生创业行为模式、培养创业精神方面的作用更大。

2. 个体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中具有完全中介作用

首先,创业教育积极影响创业意愿。研究得出了与其他研究相一致的结论,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说明高校的创业教育对促进大学生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有一定的积极作用。其次,大学生创业导向对创业意愿有着显著的积极影响,这一结论与Bolton&Lane等人的研究结论相一致。说明个体的创业导向水平越高,其行为越符合创业者的行为要求,创业成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对创业的可行性和合意性感知越好,创业意愿更强。最后,个体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在创业意愿对创业教育的回归模型中加入个体创业导向后,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系数由大变小、由显著变得不显著,表明个体创业导向在创业教育与创业意愿间起完全中介作用,这一研究结果说明创业教育通过塑造大学生的创业行为模式,培养其创业精神,来提升其创业意愿。Covin&Lumpkin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况并不能使一个人成为企业家,企业家是通过其创业行为成为企业家的[34]。建立在创业行为模式和创业精神基础上的创业意愿更为理性,因为这样的创业意愿被付诸实施后,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大。

(二) 理论贡献

1. 丰富了个体创业导向理论的研究

创业导向的研究最初是针对企业层面的,近几年才有学者提出从个体层面研究创业导向,而对于个体创业导向的前因变量和结果变量的研究成果并不多。Goktan&Gupta在美国、中国香港、印度和土耳其四地收集样本,研究发现男性的个体创业导向水平较高,而同时具有男性气概和女性气概更有利于提升个体创业导向水平[35]。Jong等研究发现工作自主性积极影响个体创业导向,而工作多样性对个体创业导向没有影响[36]。本研究则发现创业教育也是个体创业导向的重要前因变量。此外,国外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创业导向对创业意愿存在积极影响,但国内尚无对这一问题的研究,本研究以中国大学生为样本,证实了个体创业导向对创业意愿的积极影响。

2. 从行为视角探讨了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

以往的有关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影响机制的研究选择创业自我效能感、创业能力为中介或调节变量,属于心理视角或能力视角的研究,这些研究有助于理解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影响的心理过程,但不能证实其对大学生行为的影响。个体创业导向是个体的创业行为模式及创业精神的体现。以个体创业导向为中介变量研究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意愿的影响是从行为视角探讨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机制。创业者创业成功与否最直接、最重要的影响是创业者的行为,因此,从行为视角研究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影响对大学生将来是否会真的选择创业及创业是否会成功更加具有预见性。

六、对高校创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高校的创业教育在塑造大学生创业行为模式、培养大学生创业精神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且实践导向创业教育比理论导向创业教育的作用更为显著;创业教育通过塑造大学生创业行为模式、培养其创业精神来促进其创业意愿的提升。基于这一研究结论,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 高校应进一步扩大创业教育的面,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

黄兆信等提出了“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新理念,将岗位创业理解为个体在工作岗位上进行的创新活动及体现创业精神的过程,提倡创业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用创业的心态”在未来工作岗位上创建事业的能力[37]。刘杰、史秋衡指出中国高校创业教育经过10多年的发展,正经历从“以精英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向“以大众为导向、以创新为导向”的转变[13];“以精英为导向、以就业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目标是促进大学生创业,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题;“以大众为导向、以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教育目标是让学生具有企业家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为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而已有研究发现个体创业导向不仅能提升创业者的创业绩效,也能提升非创业者的工作绩效。Franchisor研究发现个体创业导向与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积极的相关关系[38]。Ahined,Ali&Ramzan以IT企业为样本,研究发现员工的创业导向水平正向积极影响项目的成功[39]。因此,“创业教育提升了大学生创业导向水平”这一结论表明高校的创业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以创业的心态”对待未来岗位的工作,能为大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高校应进一步扩大创业教育的面,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接受创业教育,满足当代“以大众为导向、以创新为导向”的创业教育要求。

(二) 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导向创业教育,进一步提升创业教育的效果

高校在扩大创业教育面的同时,也应该竭尽所能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Neck& Greene研究认为创业教育不仅要帮助学生理解创业,知悉创业的知识和技能,更要让学生获得实践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以提升其创业能力,高校的创业教育需要一种基于行动和实践的新方法[40]。实践导向的创业教育通过模拟的创业活动或参与实际的创业项目给予学生实践创业知识和技能的机会,是一种基于行动和实践的新方法。本文的研究证实在提升大学生创业导向水平上,实践导向创业教育比理论导向创业教育效果更好,开展多种形式的实践导向创业教育能有效提升创业教育的质量。然而,在当前高校的创业教育中,实践导向创业教育尤其是有基金支持的实际创业项目还很缺乏。在本次的调查样本中,有64%的大学生接受过理论导向创业教育,而接受过实践导向创业教育的大学生只占55%,参加过创业园孵化项目、创业基金支持项目等创业实践活动的大学生则只有13%。因此,高校应通过与企业、政府合作等形式,加大对大学生创业项目的资金支持,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参与到实际的创业项 目中。

[1] DUVAL C N.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s: Challenges and approache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 51(3): 394-409.

[2] ALI D F. The process of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training on entrepreneurship perception and intention: study of education system of Iran[J]. Education & Training, 2013, 55(8/9): 868-885.

[3] YING ZHANG, DUYSTERS G.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s a predict of university students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J]. Internal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Journal, 2014(10): 623-641.

[4] SOLEVIK M,WESTHEAD P, MATLAY H. Cultural factors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 Education & Training, 2014, 56(8/9): 680-696.

[5] SANCHEZ J C. The Impact of 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 on entrepreneurial competencies and intention[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 51(3): 447-465.

[6] SHINNAR R S, HSU D K, POWEN B C. Self-efficacy,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nd gende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longitudinally[J]. 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Education, 2014(12): 561-570.

[7] MALEBANA M J, SWANEPOEL 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xposure to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J]. Southern African Business Review, 2014(18): 1-26.

[8] MARTIN B C. MCNALLY J,MICHAE J K. Examining the formation of human capital in entrepreneurship: A meta-analysis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utcomes[J]. 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 2013(28): 211-224.

[9] VOLERY T, MULLER S, OSER F.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human capital at upper- secondary level[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3, 51(3): 429-500.

[10] 张秀娥,张坤.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作用机制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6,38(4):104-112.

[11] KILENTHONG P.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self-efficacy and intention[J]. Frontiers of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08, 28(4): 25-236.

[12] OYUGI J L.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self-efficacy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of university students[J]. Social Science Electronic Publishing, 2016(3): 263-266(4).

[13] 刘杰,史秋衡.高校“创业教育热”背后的冷思考[J].大学教育科学,2017(1):104-111.

[14] BOLTON D L, LANE M D.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development of a measurement instrument[J]. Education & Training, 2012, 54(2/3): 219-233.

[15] MWASALWIBA E S.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A review of its objectives, teaching methods and impact indicators[J]. Education+Training, 2010, 52(1): 20-47.

[16] LEVIE J. Enterprising Education in Higher Education in England[M]. London: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Employment, 1999: 20-24.

[17] PIPEROPOULOS P, DIMOV D. Burst bubbles or build steam?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entrepreneurship self-efficacy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4, 53(4): 30-55.

[18] TANG M F, CHEN X G. Chinese University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fit students’ needs?[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in Emerging Economics, 2014, 6(2): 163-178.

[19] BIRAGLIA, KADILEV. The role of entrepreneurial passion and creativity in developing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 Insights from American homeb rewer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7, 55(1): 170-188.

[20] 孔凡柱,赵莉.失败恐惧、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与行为的调节效应研究[J].软科学,2017,31(11):39-43.

[21] 张秀娥,张坤.创造力与创业意愿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效应模型[J].外国经济与管理,2018,40(3):67-78

[22] 唐炎钊,张印轩.大学生创造性人格对创业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创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效应[J].高教探索,2018(4):89-98.

[23] 王未卿,杨瑶.基于因子分析的高校学生创业意愿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北京科技大学的样本研究[J]. 高教探索,2018(3):123-128.

[24] CRUZ N M, ESCUDERO A I R. The effe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programmers on satisfaction with innovation behavior and performance[J]. Journal of European Industrial Training, 2009, 33(3): 198-214.

[25] 任胜钢,蒋宇,贾倩.创业教育对大学生创业绩效的影响机制研究——以主动性人格为中介[J].现代大学教育,2017(3):106-111.

[26] 任胜钢,贾倩,董保宝.大众创业:创业教育能够促进大学生创业吗?[J].科学学研究,2017,35(7):1065-1072.

[27] FAYOLLE A, GAILLY B. The impact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on entrepreneurial attitudes and intention: hysteresis and persistence[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5, 53(1): 75-93.

[28] KEE W L.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J]. Journal of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16(6): 13.

[29] YURTKORU E S, KUSCU Z K, DOĞANAY A. Exploring the antecedents of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on Turkish university students[J]. Procedia-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2014(50): 841-850.

[30] IBRAHIM N A, LUCKY E O. Relationship between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ntrepreneurial skills, environmental factor and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 among Nigerian students in UUM[J]. Entrepreneurship and Innovation Management Journal, 2014, 2(4): 203-213.

[31] ROBINSO S, STUBBERUD H A. Element of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their relationship to entrepreneurial intent[J]. Journal of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2014, 17(2): 1-11.

[32] LINAN F, CHEN Y W. Development and cross-cultural application of a specific instrument to measure entrepreneurial intentions[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09, 33(3): 593-617.

[33] 蒋承,李宜泽,黄震.大学生创业意向影响因素研究——基于对北京大学学生的调查[J].高教探索,2018(1): 120-123.

[34] COVIN J G, LUMPKIN G T.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theory and research: Reflections on a needed construct[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 2011, 35(5): 855-872.

[35] GOKTAN A B, GUPTA V K. Sex, gender and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evidence from four countries[J]. International Entrepreneurship Management Journal, 2015(11): 95-112.

[36] JONG J P, PARKER S K. Entrepreneurial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s: Does job design[J]. Entrepreneurship Theory & Practice, 2015, 39(4): 981-995.

[37] 黄兆信,曲小远,施永川.以岗位创业为导向的高佼创业教育新模式——以温州大学为例[J].高等教育研究, 2014,35(8):87-91.

[38] FRANCHISOR C. Resources, spousal resources,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 performance in a couple- owned franchise outlet[J]. Management Decision, 2014, 52(5): 916-933.

[39] AHINED I, ALI G, RAMZAN M. Leader and Organization: The impetus for individual entrepreneurial orientation and project success[J]. Journal of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Research, 2014, 21(1): 45-60.

[40] NECK H M, GREENE P G.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 Known worlds and new frontiers[J]. Journal of Small Business Management, 2011, 19(1): 55-70.

2018-12-10;

2019-06-06

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安徽小微企业创业导向的机理与路径研究”(AHSKQ2014D21);安徽省高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互联网+时代本科高校电子商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2015jyxm067)

严瑞丽(1976—),女,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讲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联系邮箱:yrl2002@163.com;何建华(1977—),男,安徽安庆人,博士研究生,安徽师范大学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丁栋虹 (1964—),男,安徽安庆人,博士后,中国科技大学教授、博导,主要研究方向:创业管理、企业家精神

F270

A

1674-893X(2019)04−0023−07

[编辑:何彩章]

猜你喜欢

意愿导向个体
以生活实践为导向的初中写作教学初探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偏向”不是好导向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需求导向下的供给创新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 支持基层创新创造
犬只导向炮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