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工艺美术的发展与局限

2019-11-04刘佳旋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 2019年8期
关键词:工艺美术局限教育

刘佳旋

摘 要:工艺美术是一项有着悠久生产历史和广泛社会基础的行业,但随着近代以来内忧外患的加剧,特别是抗战的爆发而变得支离破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高度重视工艺美术事业,对既有的资源与成果进行了整合,使其迅速恢复并取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受彼时大环境的影响,工艺美术发展进程中存在长期的片面性。文章的论述涉及产业、教育及思想层面,通过分析这种片面性发展的成因及其影响,引出对当下工艺美术发展的思考。

关键词:工艺美术;创汇;教育;局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国的工艺美术事业出现了空前的繁荣和蓬勃发展的局面,从设计制作到出口再到教育领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但由于特定历史条件的限制以及自身的失误,这一时期的发展也带有明显的片面性。历史是一面镜子,回顾和总结我国工艺美术的发展历程,对于我们认识其发展规律,探究影响工艺美术发展的社会因素、历史因素,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工艺美术发展道路、体系与方法都有着深刻的意义和现实价值。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在“保护、发展、提高”的政策扶持以及工艺美术从业人员的努力下,传统手工艺的生产在极短时间内得到了恢复和发展。1953年,由文化部主办的“全国民间工艺美术品展览会”在北京举办;1954年11月,国务院决定成立中央手工业管理局;1956年,手工业基本实现了合作化;1957年2月,全国手工业合作社联合总社筹委会成立工艺美术局,7月召开了全国工艺美术艺人代表会议,提出了我国工艺美术继续贯彻执行“百花齐放、推陈出新”“保护、发展和提高”的方针①。这些举措不仅推动了各界对工艺美术的认识,更重要的是为工艺美术和工藝美术教育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工艺美术生产企业规模小,投资少且产品换汇率高,同时由于其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特点,可以容纳较多的劳动力,对于拉动就业也有着特殊的作用。“据国家统计局计算,每百万元固定资产,重工业安排94人,轻工业安排257人,工艺美术行业可以安排800人。”②

这一时期,我国同世界各国的艺术交流十分频繁。1954年,“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和“中国民间美术工艺品展览会”在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和苏联成功举办;1955年,“中国工艺美术展览会”在印度和印度尼西亚展出;1956年,在英国举办的第四届国际手工艺展览会上,我国展出了各类工艺品900余件,引起英国观众的极大兴趣。这些活动促进了国际间的文化交流,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形象与影响力,也为工艺品的出口拓宽了市场。

在上述多方面原因的刺激下,我国工艺美术产值从1952年的9895万元增长到1965年的5.91亿元,其中出口换汇数额由1952年的900万美元增加到1965年的1.08亿美元③,极大地支援了社会主义建设。

工艺美术市场的火热使得工艺美术人才的需求大量增加,工艺美术教育开始受到政府和社会的格外关注。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直至“一五”时期,国家一直在对工艺美术教育进行整顿与改革。在1952年的院系调整中,教育部根据“以培养工业建设人才和师资为重点,发展专门学院,整顿和加强综合性大学”的方针,将全国原有的12所美术院校整合为7所。1953年“工艺美术”这一专业名称正式确立,此后,原有的图案、实用美术等名称都逐步归入了工艺美术名下。

1956年,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的成立是我国工艺美术及其教育发展道路上的里程碑,这是中国第一所培养工艺美术专业人才的高等院校。随后几年中,西安美术专科学校、浙江美术学院等院校先后增设了工艺美术专业。

然而,尽管各项工作都在如火如荼地开展,但无论是产业还是教育,都并非一帆风顺,甚至几度受挫。

原因之一是国内大环境的泛政治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各种社会活动对于工艺美术设计的需求量极大,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1958年至195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十周年而进行的一系列设计工作,以及始于1958年的首都十大建筑工程。许多工艺美术院校的师生都参与了其中,此类设计实践一方面使师生的设计能力得到了检验和锻炼,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也提升了学校的知名度;但另一方面,在当时“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指引下,片面要求学生“了解人民的喜爱及国家的需要,反对从个人兴趣出发”“必须在传统的基础上发展”④,这不仅严重限制了工艺美术创作的题材和形式,也抑制了师生们的想象力和创作热情。而在专业教学上则简单地照搬苏联的教育模式,例如在课时安排上一度采用苏联的“六节一贯制”,即上午连续排课六节,下午的时间全部用于安排劳动和课外活动,这些措施最终大都因为不符合国情而不得不放弃。

再反观当时工艺美术的生产与换汇的情况。虽然产值总体保持较快增长,但我们也注意到,这其中出口换汇的部分始终占了较大比例。这也从侧面说明了国内经济与工艺美术发展的脱节。工艺美术的发展虽然被认为应当遵循“适用、经济、美观”“工业化、日用化、大众化”的原则,但长期以来一直专注于特种工艺品的出口而忽视了内销品的生产,内需难以扩大。再加上国内经济发展始终没有摆脱“一穷二白”的面貌,自己生产的东西,自己却消费不起。这种脱节在此后逐渐体现为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的距离,而工艺美术的发展也会因为这种距离而遭遇瓶颈。

20世纪50年代末至60年代初,由于“大跃进”的错误路线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的影响,再加上中苏关系恶化,原本同苏联和东欧国家的贸易几乎中断,工艺品大量滞销,工艺美术的发展受到严重阻碍。工艺美术1962年、1963年的产值分别比上年下降40%和11.34%,从业人数也从1957年的75.6万人减少到1963年的不到7万人,从1964年起才逐渐恢复。

抛开政治和国际环境的因素,当时对于工艺美术的理解本身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局限性。最初国家为了出口创汇,支援社会主义建设,重点发展特种工艺品,但严重脱离国内人民的实际需要;后来意识到不能过于依赖出口,于是开始发展与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产品设计。例如,1960年在无锡轻工业大学试点开设了轻工日用品造型美术设计专业,隶属于机械系。这种转变当然是一种有益的探索,但十分有限。此时,工艺美术作为发展工业生产力的主要途径之一的地位并未改变,大部分办学者对于工艺美术的理解依然只停留在技术层面,将其视为工业的依附,并没有认识到工艺美术其实也隐含着现代设计的概念。例如,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在开办之初就由中央手工艺管理局直接领导,很多高校(主要是综合类大学)的工艺美术专业也长期设在工科之下,而地方上的工艺美术研究机构则隶属于手工业系统,文化部门所做的仅仅是“业务指导”和“大力协助”。所以,这种认识上的局限性使工艺美术的发展长期局限于传统行业而没有注重对新兴产业领域的探索,直到改革开放后才有所改观。

就工艺美术本身而言,无论是用于摆设和观赏的特种工艺品还是普通日用品,并没有本质区别。工艺美术亦或现代意义上的设计,其活动的对象永远是人,而且是当下的活生生的大众。其终极目标就是为了人类的艺术化生活。当大众的消费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不再满足于基本的功能属性时,便会自然而然地开始追求那些原本觉得不接地气的东西。

这不由让人想到一个近年来比较热门的概念——“文创产业”。有的院校干脆直接给自己的设计专业起名为“文化创意设计”,仿佛叫了几十年的工艺美术刚刚被设计取代,转眼间又要易帜了。但国内的情况是,文化创意和产业之间似乎存在着一个悖论,真正追求文化和创意的人一般都游离于产业之外,产业圈子里往往只有些伪文化和山寨创意霸占着主导地位,导致真正追求文化和创意的人更加活不下去。公众和市场都是需要被引导和教育的,过去我们只懂得学校的教育,但长期以来忽略了社会教育,人们便会认为,你们搞的这些都是教科书上的东西,并不是大众真正需要的。这个时候就只能靠文化机构出来圆场了。只有社会整体的审美水平得到提高,这种状况才能得到改善。

五千年的历史太耀眼,也太沉重。我们想开发利用它,又不得不时刻提防拜金主义,索性将其一并隔离。如前文中所提到的,艺术与大众审美之间的距离,使传统手工艺逐渐成为了一种作为文化符号的非物质遗产而被独立地保护起来,以至于变成一块标本,好像除了博物馆的展柜之外已经无处安放。其后果便是我们怀揣着故事却不会讲,等别人讲出来就成了别人的。所以一定要将文化遗产真正地塑造成中国符号,去讲好这个中国故事,没有故事的产品只是产品本身。

注释:

①②③数据来源于原國家轻工业部工艺美术总公司统计资料,转引自季龙《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560-576、62、560-570页。

④袁熙旸《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113页。

参考文献:

[1]季龙.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

[2]袁熙旸.中国现代设计教育发展历程研究[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4.

[3]周爱民.庞薰琹文集[C].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18.

[4]郑巨欣.中国传统工艺再思考[J].新美术,2018(11).

[5]张礼永.“六节一贯制”及其他[J].大学教育科学,2009(06).

[6]张磊.建国“十七年”设计方针的构建与演替:从建筑设计到工艺美术[J].艺术设计研究,2016(4).

作者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

猜你喜欢

工艺美术局限教育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中职工艺美术专业实践教学探讨
工艺美术的原生性与再生性解析
不受身材局限的美服
2020未来教育新思维
教育教学
图画的局限
父与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