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茶客留言

2019-11-01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随礼请帖情义

我也曾质疑和被质疑过

张小华(甘肃靖远)

《战国策·燕策》中“鹬蚌相争”的故事被传读了两千多年。背景条件是“蚌方出曝,而鹬啄其肉,蚌合而箝其喙”,随后有了鹬蚌双方致对方于死地的争执。在当今的信息时代,学生尤其是小学生质疑教材的“灵魂拷问”屡见不鲜。寓言故事如羿射九日、鹬蚌相争、云雀擦汗,名人故事如爱迪生救妈妈等,都受到质疑并引发讨论。

《杂文月刊》(文摘版2019年8月下)董怀国老师的文章《这届小学生不好带?是我们欠他们一个真相》从小孩子、大人们及出版社等多个角度进行全方位剖析,强调“小孩子的求知欲需要得到保护”。这让我想起自己亲历过的两件往事。在求学的过程中,我也曾質疑过;在教书的过程中,我也曾被质疑过。

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在乡村初中念书。物理课上老师讲杠杆原理时,引用了阿基米德的名言:“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撬动地球。”进而问大家能不能。同学们大声喊“能”,只有我拖慢半拍说“不能”。老师盯着我笑了笑,也没有问我为什么,就继续讲课了。其实我也准备了不成条理的几条理由:一是人类生存在地球上,一切活动受地球吸引力的影响,撬动地球的装置应该安放在哪里?二是支点和杠杆应该用什么材料做成,摆放在什么位置?三是阿基米德站在哪里用力,用多大力?……时年十几岁的我,一个乡村初中生也曾质疑过。董老师的文章勾引起三十多年前的往事,上网百度了一下,也没有发现“撬动地球”的质疑。于是借《杂文月刊》一角表达出来。

大学毕业走上讲台后,有一次说到“尴尬”二字,一边在黑板上写一边“说文解字”:九监尴,九介尬。话音未落,一个没有记住名字的男生站起来反驳:“不是九字!”我反问:“不是九字,那是啥字旁?”那学生没有说出偏旁,而是边比划边说笔画:横,撇,竖弯钩。初为人师的我学识不高,课堂上不置可否,下课后也没有请教别人或翻查字典,“尴尬”之问就这样不了了之。近几年来喜欢上咬文嚼字,重新审视“尴尬”,真的不是“九监尴,九介尬”,而是“尢监尴,尢介尬”!尢字旁!况且字典上并没有个“九字旁”!一时之间百感交集。时过境迁,十几年过去了,当年那位质疑我的学生和他们班的同学应该走上各自的工作岗位了。不知他们还记不记得“尴尬”之问。相信他们当中也有人阅读《杂文月刊》,这样我就能借助这一平台表达感谢、歉意并郑重更正。

人情负担需自减

伊平

读《“穷讲究”不能变成“讲究穷”》(《杂文月刊》2019年8月下),有些感想,一吐为快。文中写道:“部分农村地区因‘穷讲究导致随礼返贫,因婚致贫现象屡见不鲜。”由此我想到,如今沉重的“人情债”并不仅仅是在农村,一些城市里又何尝不是如此。一位同事半玩笑半认真地说:“红五月过去了,红十月又来了!”他告诉我,仅五月份就收到五张请帖,另外还有一份是孩子班主任女儿结婚,这钱是必须得花的,随礼钱总共支出超过了当月工资的五分之四。我说,那你不能不随吗?他叹了口气:“唉!没办法。”

笔者以为,“人情风”之所以劲吹,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还是人们的“从众”“虚荣”“补偿”等心理使然。因此,“人情债”的负担主要需自减。首先,可发可不发的“请帖”就别发。居家过日子谁家都有事,有大事发张“请帖”也未尝不可,但“鸡毛蒜皮”的事情就别发了。其次,“请帖”发给谁也要考虑,不能五湖四海广为散发,不要以为别人都瞪着双眼盼着你的“请帖”,“查己则可以知人”。你发出的“请帖”少了,你不喜欢的“请帖”也会减少,你的人情负担随之减轻。第三,可送可不送的“礼”就别送。“来而不往非礼也”,如果过去没有什么“礼”的往来,之间的关系不是很亲密,即便收到了“请帖”也不妨找个“理由”婉言谢绝,不必“磨不开”、死要“面子”。再有,“礼”的轻重要考虑自己的经济情况。俗语说,“礼轻情义重”。人与人之间的情义是不能用金钱来衡量的,雪中送炭就是最深最重的情义,却不可“虚荣心”作祟,你送我五十,我回你一百,不断翻番,那还了得!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是再好不过的啦。

减轻“人情”负担,政府和媒体也要负起责任,应加强宣传教育,把正确地对待“人情”纳入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活动之中。官风影响民风,这方面,党员干部应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猜你喜欢

随礼请帖情义
买衣服
春天的请帖
随礼难
发给秋天的请帖
尘埃落定
秋姑娘的请帖
情义乡医
甘甜之水
请帖
广收随礼、大摆宴席的背后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