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房住不炒、币圈凉又用“球鞋指数”来割韭菜

2019-11-01刘采萍

杂文月刊(选刊版) 2019年10期
关键词:发售运动鞋球鞋

刘采萍

你有没有听说,最近那个最最最新的致富路径———炒鞋?

什么“95后小伙儿靠炒鞋在杭州买房”;什么“去年炒币亏钱的人,已经靠炒鞋回本了”;什么“靠炒鞋月入百万实现财富自由”……听起来,是不是觉得脚边的空气都带上了一种好有钱的味道?

“炒鞋”,没有特别高深的学问,就是低买高卖,赚取差价。但这差价“差”到多少呢?说出来可能吓到窒息:一双原价一千多元的运动鞋,现在涨到过万元;人气款的球鞋价格暴涨十倍、数十倍、上百倍,都不算夸张;有些球鞋爱好者的收藏品总价逾百万,只是这些鞋大多舍不得穿,反而保管养护要花不少时间和金钱……球鞋,俨然不再是消费品,而变成与曾经红极一时的红木家具、藏獒、普洱茶一样的神仙“炒货”,所谓“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币,00后炒鞋”。

更匪夷所思的是,“炒鞋”已成新一轮资本游戏,不仅发展出专门的交易平台,甚至还“证券化”了,衍生出可以反映鞋价变化趋势、方便炒作的“球鞋指数”!

球鞋,是怎么炒起来的?

首先,与特殊的文化氛围有关。Sneaker文化目前在许多国家青少年群体中流行。Sneaker中文原意“运动鞋”,现在主要指“热爱和收藏球鞋的人”。在NBA篮球文化,跑酷、滑板等潮流运动,以及嘻哈、说唱新文艺等多种文化元素的相互作用下,“潮鞋”文化以追逐明星同款、联名设计和限量发售品等为主要特征,越来越受到青少年认同。特别是几大运动品牌不断助推这一潮流,巧妙地利用明星效应、粉丝文化和社交网络的影响力,放大饥饿营销带来的用户迷狂,把“情怀销售”逐步推向“情绪销售”。

但是,把“潮鞋”作为一种文化符号,表达一种独特的群体和审美认同,以及适当运用营销手段,提高品牌魅力和粉丝黏性,最多也就是买卖双方你情我愿,制造出一些彻夜排队、抽签限购之类的花边新闻而已,不可能发展成为对社会具有较大破坏力的“球鞋泡沫”。

真正把“潮鞋”變成“炒鞋”,上演金钱游戏的,是躲在过去种种“爆炒”后面,割韭菜、吸血钱的鬼魅资本。

去年11月,某品牌在昆明发售一款新鞋,一位东北庄家飞到昆明,雇50人排队抢购,最终在昆明发售的26双鞋中他买下了21双。到了今天,“炒鞋”已不仅是排队抢购那么简单,用庄家的话说,你还得懂行情,会看球鞋指数K线图,运用金融杠杆,等等。你瞧,资本又开始念起经来了:“10年前你小,错过了炒房,5年前你穷,错过了炒币,现在你还要错过炒鞋吗?”

一切是不是似曾相识,让人看到了某种熟悉的套路?

爱篮球也好,爱明星也罢,热烈的感情可以成就爱屋及乌的付出,但沦陷于资本套路,没有多少人能够摆脱最后一地鸡毛美梦破碎的结果。而无论多么高大上的品牌和企业,与一种媚俗、迷狂和贪欲无休的“文化”搅在一起,最终将被大多数人弃之如敝履———毕竟,是清醒和理性维持着这个世界,热爱运动、热爱篮球、热爱球鞋文化的人,不会真的愿意有一天只能这么说:我们球打得不好,但鞋“炒”得高啊。

猜你喜欢

发售运动鞋球鞋
“变现”
百万球鞋
运动鞋大势来袭
没它还怎么扮少女?最夯运动鞋,请你保存一下
巧取球鞋
白球鞋
运动鞋黑科技
Get disconnected with the NoPhone
鞋子不磨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