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要配角」的辉煌与寂寞

2019-11-01赵子健

青年文学家 2019年26期
关键词:孙策演义三国志

摘  要:《三国志》成书后,学者一度热议三国时期的“正统”之争。陈寿、司马光等以曹魏为正统,朱熹、郝经等以蜀汉为正统,即“尊曹抑刘”与“尊刘抑曹”之争。唐宋以来,民间文学中大体上以刘备为正统,视曹操为篡夺者。[1]因此,早期的民间三国故事中,刘关张、诸葛亮多作为故事主角,曹操一方则被塑造为强大的反派,故事就在正反派的激烈冲突中展开。[2]然而孙吴作为三国中同样重要的一方势力,根本没有争夺“正统”的资格,但也同样没有背负“篡夺”骂名的可能性,是三大势力中最为低调的一方。元明时期流传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从史书中擢选孙吴势力故事,填补了前朝文学的空缺,但总体上看,孙吴方面的情节最少,人物形象也比较欠缺,学者们对《演义》中有关孙吴方面的情节之注意,也多不如曹刘等主要人物。兹选取几位孙吴势力的主要角色,略谈其文学形象与史实之落差,兼论《演义》中配角形象塑造的成因与手法。

关键词:《三国志》;人物形象

作者简介:赵子健(1995-),男,回族,安徽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文学、语言与文化。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9)-26-0-03

一、「小霸王」与他的忠仆们:孙策在三国文学中的形象(兼谈程普等所谓「先出诸将」)

孙吴势力早期的两位领袖孙坚、孙策出身行伍,素称“轻狡”[3]“骁雄”[4],作战时往往亲历战阵,以身涉险,但《三国志》中所载孙坚、孙策事迹,更侧重其胆略而非勇武。如孙坚少年为小吏时,虚张声势追斩海贼[5];孙策脱离袁术转战東南时,“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6]等。至于孙策是否如《演义》所云勇武过人,可靠的证据极少。有关孙策个人武勇的第一处史料证据,见于《三国志·吴志·太史慈传》:

(刘繇)使慈侦视轻重,时独与一骑卒遇策。策从骑十三,皆韩当、宋谦、黄盖辈也。慈便前斗,正与策对。策刺慈马,而擥得慈项上手戟,慈亦得策兜鍪。[7]

这场规模极小的遭遇战中,孙策一方人数上占有绝对优势,以情势而论不可能存在演义中孙策、太史慈个人单挑数十回合的情况,更可能是一场小规模的混战,太史慈与孙策的交锋亦不过战场上的瞬息而已,故不宜据此认定孙策的个人武艺。另一次孙策亲自出手的事件发生在遇刺时,裴松之引述《江表传》中的记载:

(许)贡奴客潜民间,欲为贡报仇。猎日,卒有三人,即贡客也。策问:“尔等何人?”答云:“是韩当兵,在此射鹿耳。”策曰:“当兵吾皆识之,未尝见汝等。”因射一人,应弦而倒。余二人怖急,便举弓射策,中颊。后骑寻至,皆刺杀之。[8]

在这次事件中,孙策仅射杀一人,却身负重伤,其武艺依然无从论断,况且此事真伪尚且存疑,孙盛认为:

《江表传》说策悉识韩当军士,疑此为诈,便射杀一人。夫三军将士或有新附,策为大将,何能悉识?以所不识,便射杀之,非其论也。[9]

倘若我们只读《三国志》而不看《演义》的话,或许并不会产生孙策骁勇过人这种印象。据史书记载,孙策在战场上并非带头冲锋,而是居中指挥。孙策向朝廷上表自述其战场经历:

臣以十一日平旦,部所领江夏太守、行建威中郎将周瑜,领桂阳太守、行征虏中郎将吕范,领零陵太守、行荡寇中郎将程普,行奉业校尉孙权,行先登校尉韩当,行武锋校尉黄盖等,同时俱进。身跨马擽(掠)陈(阵),手击急鼓,以齐战势。吏士奋激,踊跃百倍,心精意果,各竞用命。越渡重堑,迅疾若飞。火放上风,兵激烟下,弓弩并发,流矢雨集,日加辰时,祖乃溃烂。锋刃所截,焱火所焚,前无生寇,惟祖迸走。[10]

可见孙策身为主帅,在战场上的职责应该是指挥全军实施有计划的统一行动,并激励士卒踊跃杀敌,并非亲身披坚执锐,斩将搴旗,反倒是孙策身边的勇将(甚至文臣)舍命捍卫他的个人安全。如程普:

策尝攻祖郎,大为所围,(程)普与一骑共蔽扞策,驱马疾呼,以矛突贼,贼披,策因随出。[11]

又如虞翻:

策讨山越,斩其渠帅,悉令左右分行逐贼,独骑与(虞)翻相得山中。翻问:“左右安在? ”策曰:“悉行逐贼。”翻曰:“危事也!”令策下马:“此草深,卒有惊急,马不及萦策,但牵之,执弓矢以步。翻善用矛,请在前行。”得平地,劝策乘马。策曰:“卿无马奈何?”答曰:“翻能步行,日可三百里,自征讨以来,吏卒无及翻者,明府试跃马,翻能疏步随之。”[12]

据此可知,孙策纵然有武勇,也不会超过其麾下职业性的斗将或勇士。

用军事眼光看来,“善于临阵指挥”与“个人武艺出众”完全不是一回事;不过,在没有战场经验的文人眼里,二者似乎很容易混为一谈。“跨马擽陈,手击急鼓,以齐战势”的孙策,也因此被后世文人演绎为武艺高强、喜好带头冲锋陷阵的沙场斗将。况且曹操对孙策有“狮儿难与争锋”[13]的高度评价,这句话的本意或许是指孙策军威壮盛,当避其锋芒;也可能指孙策势力在江东扩张势头惊人,难以遏制。然而后世读史者构想孙策这一人物的形象时,恐怕总会隐约想起一头健壮凶猛的狮子,昂首阔步行进在江东的大地上。[14]

元代《全相三国志平话》叙事几乎不涉及孙吴,对三国文学来说,这是一大缺陷。明代成书的《三国志通俗演义》中,作者不仅采取《吴书》的记载补全历史故事,突破曹刘相争的旧格局,而且着力摹写不同角色的特异性格,如对曹操突出其“奸诈”,对刘备强化其“忠义”,相比之下,孙权这个角色就显得特点不够鲜明。作为补偿,作者对江东孙氏的早期领袖孙策,便极力描绘其“勇猛”形象。因此,在《三国志通俗演义》和后世一系列衍生作品中,孙策总是以骁勇善战、冲锋在前的“小霸王”形象出现,而“小霸王”这个绰号恰好使人联想到率领江东子弟纵横天下的霸王项羽,更进一步想到项羽[15]“暗哑叱咤,万人皆废”的雄姿,从而加深了我们对文学作品中孙策个人武勇的印象。

《演义》中对孙策形象的改写可谓极其高明。为了突出孙策的个人武勇,《演义》将史书中简略的战争记载,改写为临阵斩将的精彩故事。

策先攻(笮)融,融出兵交战,斩首五百余级,融即闭门不敢动。因渡江攻(薛)礼,礼突走,而樊能、于麋等复合众袭夺牛渚屯。策闻之,还攻破能等,获男女万余人。复下攻融,为流矢所中,伤股,不能乘马,因自舆还牛渚营。或叛告融曰:“孙郎被箭已死。”融大喜,即遣将于兹乡策。策遣步骑数百挑战,设伏于后,贼出击之,锋刃未接而伪走,贼追入伏中,乃大破之,斩首千余级。策因往到融营下,令左右大呼曰:“孙郎竟云何!”贼于是惊怖夜遁。[16]

在《演义》中,孙策诈死破敌的情节仍被保留,但與于糜、樊能交战的情节被改写为:

刘繇背后一将挺枪出马,乃于糜也。与策战不三合,于糜被策活捉于马上。策拨马回阵。樊能见捉了于糜去,挺枪来赶。那枪搠到策后心,阵中叫:“背后有人暗算!”孙策回头,忽见樊能到,策大喝一声,如巨雷。樊能倒翻身,撞下马而死。策到门旗下,将于糜丢下,已被挟死。因挟死一将,喝死一将,人皆呼策为“小霸王”也。[17]

这段描写实与《演义》前文中马超斩王方、擒李蒙的情节如出一辙[18],当有前后相互剿袭之嫌,然而孙策威猛善战,杀气逼人的形象跃然纸上,深入人心。

由于孙策已经被塑造为难逢敌手的猛将,孙坚时代就追随孙家的三位老重臣——程普、黄盖、韩当,在文学作品中往往也变成了孙策身边的忠仆和陪衬。

程普、黄盖、韩当都不是江东本地人,程普出身右北平,黄盖祖籍荆州零陵,韩当为辽东人。[19]他们由于职务关系,在汉末大乱以前就追随孙坚,《三国志》称为“先出诸将”。[20]程普年纪最长,智勇双全,长于统帅;黄盖出身名门旁支,自幼勤苦力学,善于治理军务;韩当善于骑射,武力超群,战场上立功最多。[21]

在历史上,追随孙策平定江东,位居元老,是“先出诸将”的幸运,然而在文学作品中恰恰相反,在孙策强烈的主角光环下,程普等三人不可能有太出众的作为。因为倘若孙策身边的程普、黄盖、韩当也都勇武过人,未免过分破坏文学作品中的力量平衡,不易形成冲突高潮,读者也就容易厌倦。因此,在孙策与敌将单挑时,程普等人通常不会加入战斗,以免遮掩孙策身上耀眼的主角光芒。典型例子就是神亭那场小规模的混战,在演义文学中成了孙策与太史慈个人的单挑,而孙策身边的程普等一十三骑,在战场上却集体隐身,毫无作为,他们存在的唯一作用似乎就是程普找回了孙策在激战中走失的战马。[22]因此,网络上有人戏称神亭之战中太史慈身边的小卒才是三国第一勇士,因为他以一己之力阻挡了程普等一十三员大将。该说法的起源难以稽考,但这位小卒在网络上赢得了“神亭鬼见愁”的美名。[23]

二、钦定的「反派」:史书与演义中周瑜的形象差异

程普、黄盖、韩当与另外九员将领共十二人,在《三国志》中的传记被压缩到一篇以内,因此有关三人的记载都不甚详细。可以说程普等三人在史书中本来就位居配角,在演义文学中继续充当英雄人物的陪衬,地位升降并不明显。周瑜和鲁肃则非上述三人可比,他们先后镇守要地,手握重兵,不仅左右孙吴政权的军国重计,也可以说是影响三国格局走势的大人物。在史书中,周瑜、鲁肃胆略才智均属出类拔萃,但在《演义》中,二人都充当了诸葛亮或关羽的陪衬者,或被塑造成与英雄为敌的反派领袖,或被歪曲为庸碌无为的丑角人物。

提起周瑜,常令人想起“既生瑜,何生亮”这一著名成语。《演义》之所以使周瑜与诸葛亮不能兼容,倒也不完全是小说家所臆造。周瑜对作为盟友的刘备势力早有防范与吞并之心,当刘备来吴结亲时,周瑜曾对孙权上书言:

刘备以枭雄之姿,而有关羽、张飞熊虎之将,必非久屈为人用者。 愚谓大计宜徙备置吴,盛为筑宫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娱其耳目,分此二人,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挟与攻战,大事可定也。[24]

刘备后来回忆当时情势,也不禁叹息“孤殆不免周瑜之手”。[25]欲使孙权羁縻刘备者也不止周瑜一人,吕范也以类似的说辞劝告孙权,但鲁肃独持异议,此事遂告罢。[26]当周瑜临终时,仍对刘备极为警惕,上孙权的遗表中说:“方今曹公在北,疆埸未静,刘备寄寓,有似养虎”。[27]方诗铭认为,刘备的“枭雄”行径令人不得不警惕,在时机成熟时,刘备反噬的可能性是东吴必须预防的。[28]

然而,如前述引文所说,周瑜防范的对象是刘备及其部将关羽、张飞,从未提及诸葛亮。这当然不是说周瑜唯独对诸葛亮惺惺相惜,而是因为诸葛亮当时在刘备政权中的地位或许并不如小说中那么引人注目。在赤壁之战前,诸葛亮曾经只身来到东吴游说孙权抗曹,或许给周瑜、鲁肃等主战派留下了良好的印象,[29]但诸葛亮的事迹为东吴群臣所知者也仅此而已。刘备自任统帅,诸葛亮既无军权,又未经战阵,周瑜、鲁肃、吕范都不可能预见到诸葛亮未来会成为蜀汉政权的核心人物,因此也谈不上有什么防范之心。

虽然如此,但文学作品需要龙虎相斗的紧张情节。赤壁之战在史书中的情况,实在缺乏激烈的战场冲突,只有最后的一把烈火值得重点描述,那么,该怎样让读者提起兴趣呢?显然需要曹操与孙刘联军的斗智。然而,从《演义》的设定来看,曹操的智谋比不上诸葛亮,也比不上周瑜,倘若周瑜与诸葛亮勠力同心,携手抗曹,曹操只有连连吃亏,这样的情节不够精彩。不过,如果令曹操、周瑜、诸葛亮分为三方,各自斗智,情况又会有所不同。因此,周瑜要杀诸葛亮,诸葛亮需要自保,两者又必须有所保留地连手抗曹,这样的剧情就复杂激烈得多,也方便安插一些“草船借箭”“借东风”之类的情节。事实证明,这种情节受到普遍的欢迎,不仅在《演义》中属于著名片段,在古代戏剧和说书作品中也衍生出一系列名作。

赤壁之战后,《演义》中要重点叙述的刘备集团,在一段较长的时间里没有明确的对手,那么,赤壁战前“周瑜要杀诸葛亮”这段情节又成为后文“三气周瑜”故事的铺垫,为诸葛亮找到了一个阶段性的对手,好让原本平淡的剧情奇峰突起。毛宗岗说“彼有三杀,此有三气”,可谓一报还一报,评书作品中的说法更加异彩纷呈。

一些原本属于周瑜的故事也被移植到诸葛亮身上,如舌战群儒一段,在《三国志》中本是周瑜力排众议,压制张昭、秦松等主和派的事情,[30]在《演义》中把主角换成诸葛亮,除张昭外又安排了顾雍、陆绩、虞翻等人作为对手,令诸葛亮大显身手,独自击败东吴群臣在小说家的演绎下,诸葛亮的形象大放光芒,而周瑜则成了“钦定”的反派人物。

三、结论

《西游记》的研究者,中华书局编辑李天飞,曾经谈及“二郎神围攻花果山时,大圣的六个兄弟为何不来助拳”这个貌似古怪的问题,他的回答颇有深意:作者不能把主角写得太弱,而情节安排上必须令主角输掉,这时候就不适宜为主角安排强大的助手。他借用三国人物,说:

您想想,单对付一个孙悟空,二郎神自己根本没有胜算,他得加上六个小弟、一条“哈士奇”,再加上太上老君放暗器才能搞定。假如此时牛魔王也出场的话,等于二郎神他们的对手增加了一倍。那该把二郎神写成多厉害,或增加多少助力才能对付孙、牛两个大boss,观众才能信服?难道要十二个小弟、两条「哈士奇」,观音菩萨再扔一个净瓶下来吗?这不是狗血剧是什么!……假如这个故事反过来,是以二郎神为主角的,那就无所谓了。别说牛魔王,孙悟空六个把兄弟全上都没有关系。这就像三英战吕布,把吕布打跑了。吕布确实厉害,刘关张三个人,任何一个单挑吕布,都赢不了,但哥儿仨一块上的话,吕布的结局就是必败。三大高手群殴下全身而退,还能怎样?如果还写成吕布完胜,这故事就太狗血了。因為三国的主角是刘关张而不是吕布,哥儿仨都打不过一个吕布,你让他们以后还怎么见人![31]

李天飞的说法很有启发性。本质上,小说人物孰强孰弱,是由情节需要所决定的,而不是从史实或逻辑出发推演的。三国故事的叙述者需要让谁扮演什么角色,也不是史实或逻辑能够说了算的。在不同的情境中,《演义》人物的战斗力往往相去甚远,而本非武勇过人的孙策,本非气量狭小的周瑜,本非头脑冬烘的鲁肃,在小说中则必须扮演对应的角色。而《演义》的作者虽不拘泥于史料,但在塑造人物形象时,每有所本,这就难怪其人物形象能够深入人心,而令王渔洋、何义门等素称博雅的学者误将小说情节混同于史实了。

参考文献:

[1][2]符丽平:《从三国到〈三国演义〉》。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16年。

[5][6][7][8][9][10][11][12][13][16][19]][20][21][24][25][26][27][29][30]陳壽著,裴松之注:《裴松之注三國志》。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2009年。

[3][28]方诗铭:《三国人物散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

[14]王士禛:《渔洋山人古体诗精华录》。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15][17][18][22]罗贯中着:《三国志演义(上册)》。济南:山东文艺出版社,2007年。

[31]李天飞:《万万没想到〈西游记〉可以这样读(上册)》。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6年。

猜你喜欢

孙策演义三国志
赛雷三国
称象
大话三国志
三国演义
《三国志演义》的“知遇”之感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孙策缘何英年早逝
逐鹰演义之战三英
《三国志》的书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