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工笔画创作中的写意精神表达

2019-11-01黎冰颖

南方文坛 2019年5期
关键词:工笔画物象线条

“写意精神”是中国画的主要特点。中国画在其创作过程中包含“意”的内涵,“意”不仅包括画家的主观意识,而且包括所描绘对象的精神,以及天地自然的哲学观念等,而“写”顾名思义便是抒写、抒发。由此看来,“写意”便是抒发着作者有心的感慨,是一种精神的寄托。在物质文化高度发达的今天,中国画界呼声较高的口号之一就包括“弘扬写意精神”。“写意,体现了中国艺术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还涉及中国画的思維方式与表现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讲求写意也就是讲求中国艺术的民族特色。在中国画疏离写意精神的形势下,把重视写意提高到发展中国画的战略来认识,是很有必要的”①。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中西文化的撞击与交融,关于工笔画的“写意精神”问题的探讨也有很多学者关注。如刘曦林在其文《写意与写意精神》中写道:“人们提起写意来往往把它当作与工笔相对应的概念,就是说把粗笔或简笔画法的表现形式归为写意。近几年工笔画家认为,我们工笔画也有写意精神,也有写意性。写意性不能独属于简笔画,或者粗笔画,它应该是整个中国绘画的一个美学传统,一种美学意识,一种美学心理,一个美学概念。”②夏硕琦也曾指出:“工笔画在秉承写实传统的同时,也须臾没有远离写意精神,而且从来都是以写意精神为灵魂的。”“写意精神正是审美观照中‘物我相融的精神表现,以‘天人合一哲学思想为根基,写意精神是中华美学的重要特征……把工笔画和写意精神对立起来,应是认识上的误区,会给工笔画创作带来严重的危害。”③张伟民在其文《关于工笔画写意精神的砚边拾得》中也曾指出:“‘写意性在中国画发展的源起阶段和文化特质上早已存在,并一直伴随着绘画发展而生发着。只是后来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地被丢弃、迷失,造成今天工笔画显得‘匠气、‘俗气,对当代工笔画的讨论,我觉得有必要回到文化本源去思考……因此,对‘意和‘写意精神的研究,对于当代工笔画的创作、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④像这样的讨论比比皆是。

“工笔画”作为一个画科种类的概念被提出是在清代。绘画史论家邵梅臣在《画耕偶录》“为李闰甫画寿岳图跋”中道:“渲染始王维,右丞以前皆钩斫法也,工笔用钩斫颇难藏拙,老眼更非所宜……闰甫与余同岁,交亦最久。乙未八月六十生日,必欲以余工笔画为寿,不忍拂其意,勉强作此,历二十一日始成。”⑤或者说,“工笔画”是较早成熟的画种之一。1973年出土于湖南长沙的《人物御龙图》,画面人物以墨线勾勒,线条流利,造型准确,以平涂为主,渲染为辅,已清晰地呈现出工笔画的特点。工笔画的语言发展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成熟,以顾恺之《洛神赋图》《女史箴图》等为代表;唐宋时期则达到顶峰状态;及至明清,则出现僵化与匠气的趋向。

笔者认为,工笔画出现僵化与匠气的原因主要有:首先,对于传统技法的继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继承了表面的精微与华丽,而对于传统工笔绘画“写意”的表现的继承微乎其微,以至于工笔绘画愈来愈紧、愈来愈僵。其次,具有创新意识的工笔画家的缺乏,多数画家“依葫芦画瓢”,机械性地遵守传统的绘画程序,技法犹如工匠。再者,多数画家对于文史、书法等传统文化素养的缺乏等等。想必,工笔画的发展必定是越来越僵、越来越匠。

那么,当代工笔画在发展过程中如何才能避免僵化和匠气?更好地传达写意精神?其中起到关键性的因素或力量又是什么?应从如下几点进行探讨:

一、“以书入画”的用笔观

中国画最主要的形式语言就是以线造型,线条的勾勒存在于中国画发展的始终,这也决定了中国绘画体系中以线造型的立象准则,也是中国绘画最基本的造型原则。

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其线条“紧劲联绵,循环超乎,格调逸易,风趋电疾”⑥。他的线条属于“高古游丝描”,如春蚕吐丝般连绵不绝,画面笔意流畅,物象潇洒生动。“骨法用笔”是谢赫“六法”中排在第二位的重要的绘画理论,它表明了“以书入画”的表现形式,对书法用笔渗入绘画之中起到了积极作用。《送子天王图卷》传为唐代画圣吴道子的代表之作,它较好地保存了吴画的特点。其线条一波三折,变化丰富,他不同于顾恺之的“高古游丝描”,而是轻重、粗细、快慢、方圆、顿挫、转折多样变化而又和谐统一的“兰叶描”或称“莼菜条”,表现出一种空间感与量感。据《宣和画谱》载“吴道子,少孤贫,客游洛阳,学书于张颠、贺知章,不成,因工画。”可知,其学书于张旭和贺知章,他的画风得益于其书学功底。宫廷画家张萱和周昉的《虢国夫人游春图》《簪花仕女图》等画作中,线条笔致流畅、遒劲有力,有“折拆股”之态。当代工笔人物画家何家英的代表作《秋冥》,其线也是以书入画,画面形神兼备,画中人物衣纹的叠压以及转折之处表现出强烈的体积感和张力。在他的作品中,线不仅仅是线,而且也是一种空间的表现,这种表现源于他线条的绘画性,在用线的造型手段上既领会了传统的精髓,也赋予了当代工笔画用线的新生命。

汉代扬雄在《法言·问神》中提出了著名的“心画”说,“书者,心画也”。创作者的“书”是其心灵的再现。书法与绘画的有机结合,使得绘画中的线条不单单是一种表现物象的单纯和简单的线条,而具有一种精神的指向性。随着创作者的情感变化,线条亦会跟随主体的变化而变化,这样,画面更加能传达出创作者内心的情感,更加具有“写意性”。“以书入画”在中国工笔画的演进中,成为重要的造型和审美原则,为工笔画“写意性”的表现创造了内在因素,成为创作实践的必要条件之一。当代工笔画创作需保持和弘扬传统中国画中“以书入画”的用线法则,才能更好地传达出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

二、“以意赋色”的色彩观

南齐谢赫在“六法”中提出了“随类敷彩”的色彩观,是中国传统绘画设色原则的基本方法和准则,对中国绘画的色彩体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画曾经一度被称为“丹青”,“丹”是指朱砂,“青”即石青,以这两种颜色来命名中国画,色彩在中国绘画中的重要性可见一斑,也成为物象世界在绘画中的一个载体。中国画的色彩观并不像西方绘画那样,依据自然科学的原理,来对自然物象的色彩进行再现,而是如何借助色彩来畅情达意。中国画家为了能更好地表达自己的情感,会强化或者削弱画面对于自然物象的色彩本征的表现,大胆地对自然物象的色彩加以主观的表现,来强化自己的情感表达。如唐勇力所言:“既有具象的内容,又有抽象的成分;既有再现的形物,又有表现的意识;既有强调客观的真实性;又强调主观的意志性。包含了画家通过目视对所要描绘的形物摄取之后,经过心视与自我的审美情趣、思想相融之后产生的意象,不但表现客观事物的形态特征和内在精神、内在美,还表现出画家借助笔墨表现出来的自我主观意识和心理世界,这也是对中国画真正意义上的写意精神,既是对工笔画也是对写意画而言。”⑦这便是现代工笔绘画中遵循的“以意赋色”的一种新的色彩观,指工笔画设色在尊重物象的客观性的前提下,按照创作者对于自然或生命体悟的主观情感来设色,以达到抒情写意的效果。

“以意赋色”的设色观并不是对传统工笔画用色的舍弃,而是在传统设色的基础上加以发扬,使色彩的表现手段更为丰富,使当代工笔画的表现方式走向更为自由的空间,更好地传达出画面中的“写意性”。正如牛克诚所讲:“当代工笔则既承接着中华本土文脉,又敞开胸怀广泛吸纳世界艺术与文化资源。它从传统士大夫的文化土壤中超逸出来,但却紧劲维系着中国艺术的‘写意纽带,并同时在形式语言上全面地满足着民族传统的视觉需求。”⑧

三、“以形写神”的立象观

“以形写神”是东晋画家顾恺之提出的重要理论,其对中国绘画的创作一直影响至今。俞剑华曾说:“绘画的目的是以形写神,形是神的物质基础,形体是物质的具体的可以捉摸的,显而易见的;精神是抽象的,不能捉摸的。形体没有精神就是死的,精神没有形体就是空的。形体与精神是矛盾而又统一,相反而又相成。合则双美,离则俱伤,是缺一不可的,所以绘画最高要求是形神兼备”⑨。孔六庆也指出:“以形写神,是中国绘画造型的入口处。透过被画的物象物形,将画者生命的全部融入对象生命的全部,那种共同的生命活力凝聚于造型的美,并通过笔墨语言表现出来,是‘以形写神的创作途径。”⑩所以中国画的创作不能只追求“形”,还必须追求“神”,追求精神的表现不能离开形体,而是以形为载体来体现的。

工笔画的创作不是照片似的再现,而是对于形要有感情的主观处理,整体画面需要有意境的传达,造型的过程不仅是要表现其外在,更主要的是对其内在精神的描绘。这样才能使得工笔画创作中的想象力更加抵近创作者的内心表达,使工笔画创作的范域更为宽广,画意的表现更为直接,通过这样的形神兼备的立象观,画面才能更具有写意性。

当代工笔画的创作呈繁荣趋势,创作者们经过嘗试和创新创作了大量优秀作品,但是很多画家有意无意中或者削弱了线条的表现力,或者单一借助西方的色彩理论与方法,抑或借助照相、复印等来表现物象更逼真、更具体的造型,追求视觉极致等。以至于中国绘画的核心因素缺乏或消亡,这种画面的空虚源于绘画中“写意精神”的缺失。工笔画抑或写意画的整体画面需要有意境的传达,这种意境传达不能照搬或照抄于照片形象,斤斤计较于形迹,而应整体运思于画面意境的营造,着力于写意精神的建构;创作时必须有书画的有机融合,色彩的推陈出新以及对于各种材料、技法等在中国绘画审美原则的统罩下进行新的尝试等等。对于创作者自身而言,还必须提高自己的文化修养和民族自豪感,中国画是一种哲学的、形而上的艺术,对于创作者自身的综合修养有着极高的要求。画面意境的传达依赖于创作者的综合修养,而不是像多数画家单纯地以画面技法为重,对于诗文等的修养极度缺乏,以至于创作出来的作品单一、乏味、匠气。只有这样艺术家才能创作出符合时代要求,彰显民族使命的优秀作品,找回一种艺术家的精神深度,维持一种积极的艺术状态,从而使当代工笔画真正走出“匠气”与“媚俗”的困境,更好地传达当代工笔画中的“写意精神”,弘扬中国画在中西文化交融的优良传统。

【注释】

①薛永年:《谈写意》,《国画家》2006年第2期。

②刘曦林:《写意与写意精神》,《美术研究》2008年第4期。

③夏硕琦:《写意精神与工笔画创作》,《艺术沙龙》2009年第4期。

④张伟民:《关于工笔画写意精神的砚边拾得》,《美术》2008年第2期。

⑤[清]邵梅臣:《画耕偶录》,见卢辅圣:《中国书画全书》(第十一册》,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第987页。

⑥[唐]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中华书局,1985,第68页。

⑦唐勇力:《再谈工笔画的写意性》,《美术》2009年第4期。

⑧牛克诚:《工笔,为中国艺术“当代性”代言》,《美术》2011年第9期。

⑨俞剑华:《以形写神——画论随笔》,《美术》1962年第2期。

⑩孔六庆:《论画道畅神——从顾恺之“以形写神”到石鲁“以神造形”》,《南京艺术学院(美术与设计版)》2009年第1期。

(黎冰颖,广西艺术学院)

猜你喜欢

工笔画物象线条
如何与物象相处
2020年首届广西工笔画作品展作品选登
记叙文构思之“物象法”
精致线条
线条国趣事
同为“渔夫”,异为“渔夫”
陈孟昕工笔画作品
腰带勾勒最美线条
烧脑的线条
以“非美”意识辨析观光旅游产品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