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艺术地彰显批判力量
——刘川《这个世界不可抗拒》赏析

2019-11-01李汉超

中学语文 2019年29期
关键词:新生事物恐慌比喻

李汉超

诗歌批判现实有着古老的文学传统,从诗经、汉乐府时代就开始了,一路走来,不断创新,成了文学的急先锋。当下,面对日益残酷的现实,面对日益复杂的世界,许多诗人失去了批判能力和批判勇气,沉湎于小情调、小感悟、小技巧之中。伟大时代呼唤伟大诗人,有批判精神的诗人不一定能伟大,但无批判精神的诗人一定不会伟大。诗人不是导师,但可以为时代留下确凿的证词。不过,诗人的证词是艺术的,艺术地再现,艺术地批判。诗人刘川面对芸芸众生,总是能巧妙地选择一个批判的角度,他的诗歌《这个世界不可抗拒》从孕妇肚里的胎儿切入,角度独特,艺术地彰显其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力量——

世界上所有的孕妇

都到街上集合

站成排、站成列

(就像阅兵式一样)

我看见了

并不惊奇

我只惊奇于

她们体内的婴儿

都是头朝下

集体倒立着的

新一代人

与我们的方向

截然相反

看来他们

更与我们势不两立

决不苟同

但我并不恐慌

因为只要他们敢出来

这个世界

就能立即把他们

正过来

(选自《2007中国新诗年鉴》)

刘川,1975年生,祖籍辽宁阜新。先后毕业于丹东师专中文系和北京解放军艺术学院文学系。在《诗刊》《人民文学》 等多家报刊发表诗作,有作品收入数十种选本,并译成英、日文。曾参加诗刊社第15 届青春诗会。著有诗集 《拯救火车》《大街上》等多部。曾获首届徐志摩诗歌奖、青年诗人奖、人民文学奖等。现居沈阳。

全诗21 行,没有分节,但在诗的情绪上一咏三叹,在诗的结构上一波三折,其对现实世界的批判寓于艺术的表现之中,力透纸背,入木三分。

其一,批判寓于对比之中。诗人先通过想象设置了一个戏谑的场景:“世界上所有的孕妇/都到街上集合/站成排、站成列/(就象阅兵式一样)”。这个场景应该是不可能出现的,照说应该感到“惊奇”,但“我看见了/并不惊奇”。因为“我只惊奇于/她们体内的婴儿/都是头朝下/集体倒立着的/新一代人/与我们的方向/截然相反/看来他们/更与我们势不两立/决不苟同”。对此,我们应该感到“恐慌”,但是,“我并不恐慌”,因为“只要他们敢出来/这个世界/就能立即把他们/正过来”。在这里,应该惊奇的不惊奇,还有更大的惊奇;应该恐慌的不恐慌,就是最大的恐慌。诗人运用递进式对比,有力揭示了现实世界顽固的“丑”和坚硬的“恶”。

诗人刘川冷峻地洞察世界

其二,批判寓于比喻之中。比喻有大、小之分,局部语言的比喻是小比喻,整体情节的比喻是大比喻。孕妇的子宫比喻新生世界,其“体内的婴儿”就是新生事物;而孕妇体外的“这个世界”就是客观存在的现实世界,“我们”就是现实事物。新生世界与现实世界“截然相反”,新生事物与现实事物“势不两立”。最终,现实世界战胜了新生世界,现实事物改变了新生事物:立即将“倒立”的婴儿“正过来”。这个大比喻冷静而尖刻,揭示着世界的真相,表现着诗人的态度。

其三,批判寓于反讽之中。新生世界是纯洁的,新生事物应该代表事物发展的方向,而现实世界是残酷的,金钱至上,道德滑坡,人际关系复杂,有时甚至黑白颠倒。孕妇们集合接受检阅,这是一种折腾,完全没有必要,应该感到“惊奇”,但诗人说“并不惊奇”;新一代人以相反的方向“与我们势不两立”,应该感到“恐慌”,但诗人说“并不恐慌”,并冷静而严肃地说出原由。这种反讽是深刻的,其表达效果也是强烈的,得益于诗人对事物出众的洞察力和对诗意卓越的发掘力。

这首诗揭示了现实世界的残酷性和人类命运的悲怆性。刘川是一位用口语写作卓有成就的诗人,其诗作表现出来的人本精神、独立意识、个性表达,都给读者留下难忘的印象。诗人东篱在评价他的诗歌时说:“在揭示现实存在的荒诞和诗人与现实的紧张关系同时,反映了诗人对生存状态和生命境遇的焦虑、不满与忧患,其批判的指向非常明确。”而诗人刘川对自己的创作非常清醒和自觉:“对焦灼现实的无奈与悲悯,对人性的关注,对形而上的考问与追寻,对生命本质的维护……这些使我的作品强烈地渴望表现出来一种气质:痛、孤独、自嘲、绝望,继而试图超拔出一种自然平和、活在当下、干净而不染污的心性。”

猜你喜欢

新生事物恐慌比喻
考虑抢行行为的恐慌状态人员疏散研究*
十个比喻 说透人生
比喻
感慨新生事物
绳短不能汲深井——保持“本领恐慌”
买椟dú还珠
“互联网+”进程中政府面对有益新生事物的反应机理研究
“互联网+”进程中政府吸纳促进有益新生事物发展的对策研究
恐慌星期六Miya
独具特色的新生事物 无限广阔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