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私有制:异化劳动的根源

2019-10-30熊仕刚

科学与财富 2019年30期
关键词:异化劳动私有制

熊仕刚

摘 要: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私有财产使现实的人与真正的人的关系相背离,私有财产与社会的财产相矛盾,从一定程度而言私有财产的本质就是“统治”“控制”。为何会产生如此状况呢?最根本的就是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也就无法控制文化的生产、文化的生产过程、文化最终成果的分配,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是导致文化异化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私有制;异化劳动;《巴黎手稿》

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文化创造主体与文化创造物质基础的“消失”,是资本主义文化发展困境的现实表现,那文化发展困境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通过对文化发展困境深层次原因的分析,从而探寻到改变之路。

一、私有财产的来源

关于私有财产产生的论述,主要是在[异化劳动和私有财产]部分。马克思指出,按照国民经济学的原理已经推论出工人已然是最廉价、最低廉的商品,但是国民经济学却是将私有财产作为前提,并将这种既定事实带入国民经济学的公式中进行推论,将竞争等现实说成是偶然的现象,没有看到竞争是一种必然的结果,为此,马克思提出必须对私有财产的起源进行分析,将国民经济学“堕入五里雾”中的问题,摆在现实国民经济当中。马克思将国民经济学的论述方法与神学所采用的方法进行媲美,以此说明对私有财产的研究需从国民经济的现实出发。

马克思首先指出,摆在人们面前最大的现实就是“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生产的影响和规模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1]为什么会出现这样一种现实状况呢?马克思指出,那就是因为工人生产的产品并不是归工人所有,劳动的外化现实地表现为工人的异化(在论述中马克思对“异化劳动”有时就是用“外化劳动”指称)。马克思紧接着对工人的异化劳动展开分析。

自然界是工人进行生产的前提,没有自然界的存在工人将无法进行生产,然而自然界并不是属于某个人或某类人所有,即自然界是公共性的,那么劳动者利用自然资源进行生产的产品,也就应该归属于劳动者所有,然而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劳动产品并不属于劳动者。马克思对劳动产品的分析相比于国民经济学而言无不是一大进步。马克思在物的异化层面进一步指出,劳动产品的异化来源于劳动者的劳动,从而推论出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是相异化的。马克思将人与动物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人是一种超越动物性的存在,即人是一种类存在物。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人的这种类特性,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劳动者在劳动中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由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自然的推论出劳动者与劳动者之間异化,即人与人、人与他人相异化。

由劳动者与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劳动者与人的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自身相异化,这四个方面的分析,最终得出在资本主义社会下,劳动者的劳动是一种异化劳动,在异化劳动的驱使下,劳动者并不是按照自己的需要进行生产,而是按照“他人”的需要进行生产,这个“他人”是谁呢?马克思紧接着从神、自然界两个方面进行分析,然而劳动产品并不属于这两者所有,而是属于人自身,从而马克思得出,劳动产品属于劳动者之外的“他人”,即资本家。虽然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明确的用“资本家”一词,但是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里的“他人”是处于劳动者对立面的资本家。

综上所述,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现实出发,并逐一对国民经济中的异化现象进行揭示,最终得出,异化劳动产生了工人与劳动之间的关系,从而得出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异化劳动是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最终实现马克思的论述目的,即实现对国民经济学当作前提的东西(私有财产)进行批判,也就是指出了私有财产的产生。

二、私有财产的本质

马克思对私有财产的认识进行了区分,将其区分为“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作为劳动的私有财产”是一种普遍形态,因为只要是人的财产都是人类劳动的结果,而“作为资本的私有财产”并不是一种普遍形态,而是在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特定历史社会形态中才存在的。此处我们对私有财产的本质进行分析,正是从“作为私有财产的资本”这个层面进行。在马克思看来,私有财产是异化劳动的结果而不是原因,因此,异化劳动让现实的人与真正的人有着怎样的联系,私有财产与社会的财产有着怎样的联系,通过这样的联系就能揭示私有财产的本质。

从现实的人与真正的人的关系来看,导致的结果是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相异化,最终劳动者失去自己的类本质。国民经济学家们表述了异化劳动的规律,但是,究其根本我们会发现,劳动产品、劳动结果并不是异化的核心,异化劳动才是异化的核心。异化劳动使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感到痛苦,使劳动者如同动物一般的生存,很显然异化劳动是罪恶的。但是,异化劳动也有其积极的一面,那就是异化劳动使个体劳动成为了社会劳动的一部分。从人类发展史来看具有积极意义,但是从当时的劳动者角度来看并没有任何进步意义,因为,在此过程中劳动者的劳动得以退化。

那异化劳动对于资本家是什么样的呢?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归属于资本家,资本家不劳动就可以获得自己所需要的物质产品,在物质享受方面其是幸福的、快乐的、充足的。但也有其悲哀的一面,在马克思看来,人的劳动产品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外化,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将意识中的存在转变为现实性的存在的真实表现,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产品实现自己,但是资本家却没有通过劳动来证明自己,甚至可以说资本家失去了人类的一项基本活动(劳动、工作)[2],所以资本家在这个过程中也是异化的,即异化劳动导致劳动者与资本家双重的异化。

从私有财产与社会财产的关系来看,异化劳动直接产生了私有财产。对于劳动者而言,这种关系的集中体现就在于工资。劳动者的工资不是在劳动过程结束后,根据劳动者付出劳动的多少确定的,而是在劳动前就已经确定了。然而这种确定,就意味着劳动者的劳动不属于自己,属于资本家,任由资本家安排和使用。在此劳动过程中,劳动者的目的不是劳动本身,而是为了获取自己的工资,以至于使自己和自己的家人不饿死。普鲁东为解决这样的困境提出了“工资平等”,然而不管怎样,都改变不了一个事实,那就是劳动者受资本家的控制。这种“工资平等”只能使资本主义劳动工人与自己劳动的关系普遍化,即实现了更加广泛的异化。

从非工人(资本家)角度来看,资本家拥有劳动工人的劳动成果,但是,资本家为了维持这种状态,他就得不断的保持自己的资本收入,即资本家也成了资本的奴隶。总之,非工人所获得的一切,不是作为人的财产而存在,仅仅只具有资本的意义,一种控制人的资本的意义。

综上所述,私有财产使现实的人与真正的人的关系相背离,私有财产与社会的财产相矛盾,不管是对于劳动者,还是对于非劳动者,私有财产都起着“统治”“控制”的作用,所以私有财产从一定程度而言其本质就是“统治”“控制”。[3]

三、文化异化的根源性探寻

在马克思当时所处的资本主义社会,文化异化主要是指文化的产生不是由劳动者的现实需要而引起;文化的生产不是让劳动者感觉幸福,文化的最终成果不是为劳动者服务,整体文化形式不是让劳动者作为人而存在,即文化本该使人在人的属性上更进一步,然而现实却是使人向动物性逼近。

周晓阳、张多来二人认为“文化作为社会现象,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如果以文化基本结构为尺度,可以把文化划分为三大类型: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4]从文化的三种类型出发,我们分析文化产生的动力,其有如下表现:第一,物质文化产生的动力来源于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物质资料的生产取决于资本家,劳动者只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参与其中。第二,制度文化产生的动力来源于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社会,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使资本主义社会能够运行下去,最终目的是为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当然,需要制定什么样的制度,什么时候制定等一系列的问题也就是资本家决定。第三,精神文化产生的动力来源于资本家。在物质层面劳动者是贫穷的,在制度方面劳动者是被动的,在精神层面劳动者是空白的。劳动者每日所进行的就是无休止的劳动,这时劳动者已经无暇顾及精神享受,仅有的只是作为动物一般的短暂的休憩。综上所述,劳动者在文化的产生上是被动的,即文化的产生不是由劳动者决定。

从文化的创造过程来看,文化是由劳动者通过自己的劳动创造的,劳动者是主体,然而在现实中文化的创造过程不由劳动者所决定。在物质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分离,劳动资料束缚劳动者,勞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并不是为劳动资料而劳动,而是为了自己那仅有的工资而劳动。在制度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劳动者不是制度文化的制定者,制度文化的制定并不征求劳动者的意见,也不考虑劳动者的需要,仅仅是为了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在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中,劳动者是如同动物一般的存在,整个精神文化的创造过程对于劳动者是无关紧要的,因为劳动者只关心是否有面包可以充饥。综上所述,从文化的创造过程而言,劳动者不是文化的创造主体,劳动者只是作为文化生产工具而存在,甚至文化的创造过程对于劳动者而言是痛苦的。

从文化成果来看,文化成果不属于劳动者。在物质文化成果方面,最终的物质文化成果属于资本家,劳动者只是获得微乎其微,仅仅能维持自己肉体组织继续存在的工资,这些工资与劳动者的实际劳动成果相比是不对等的。在制度文化成果方面,劳动者是制度文化的控制对象,而不是制度文化的保护对象,即制度的制定是为了使社会正常运行,是为了维护资本家的利益,劳动者在制度中只是控制对象。在精神文化成果方面,劳动者没有享受精神文化的物质基础,也没有享受精神文化的时间基础,并且,精神文化的产生本身就不是为劳动者享受所产生的,是为了资本家的需要而产生的。总之,文化成果对于劳动者而言是对立性的存在,文化成果不受劳动者支配。

在此,我们继续追问,为何文化的需要、文化的生产过程、文化的最终结果都是作为与劳动者对立性的存在呢?其实,最根本的就是劳动者没有生产资料,没有生产资料劳动者也就无法控制文化的生产、文化的生产过程、文化最终成果的分配,即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是导致文化异化的根本原因。那我们继续追问,为何劳动者与劳动资料会分离?劳动者没有劳动资料,非劳动者却拥有劳动资料呢?这是由于生产资料的分配制度,即生产资料私有制所决定的。由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决定劳动资料的归属,导致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相分离,从而也就使劳动者失去决定权。综上所述,文化异化的根源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

结  语

本文从文本出发,对私有财产产生的原因(异化劳动)、私有财产的本质(从一定程度而言私有财产的本质就是“统治”“控制”)、文化异化的根本原因(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分离)进行了分析、揭示,但是这些思想与马克思“中年”“晚年”有何不同还未涉及,这将在今后的研究中进行。

参考文献:

[1]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2]Sean Sayers. Creative Activity and Alienation in Hegel and Marx[J]. Historical Materialism: research in critical Marxist theory,2003(1).

[3]刘秀萍.马克思“巴黎手稿”再研究[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周晓阳,张多来.现代文化哲学[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猜你喜欢

异化劳动私有制
《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女性地位变迁的探究
从“消灭私有制”看私有财产的是与非
家庭形式与私有制关系对于国家形成的影响
马克思“异化”理论的现实思考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
市场经济条件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必须坚持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幸福异化:一种研究幸福问题的新视角
恩格斯的专偶制思想——读《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有感
承办大型体育赛事的生态环境异化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