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及应对方法

2019-10-29吕娜

法制博览 2019年8期
关键词:犯罪心理应对方法成因分析

吕娜

摘 要:近年来,大学生犯罪的现象逐渐增多,不仅影响了社会稳定,还影响了高校声誉,为了消除大学生犯罪行为和犯罪心理,使大学生能够健康成长,高校要加强对学生法律知识普及,同时加强校园管理制度,对大学生犯罪起到有效監督和预防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大学生犯罪现状以及大学生犯罪心理特点,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应对大学生犯罪的方法,从建立应对大学生犯罪防御机制、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加强对学生心理引导作用几方面进行预防,有效减少大学生犯罪机会,为学生构建健康安全的校园。

关键词: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应对方法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9)23-0235-02

近年来由于大学生犯罪案件逐渐增多,使高校建设受到一定程度影响。大部分研究认为,大学生犯罪与学历高低和素质无关,是由于心理问题和人格不健全导致行为出现偏差。为了有效预防和控制大学生的犯罪行为,我们要研究大学生犯罪心理,找出犯罪原因,寻求预防犯罪的具体措施,找到应对方法,这对学生健康成长和高校安全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一、大学生犯罪的现状

在当今社会刑事犯罪中,青少年犯罪几率逐渐增多,其中大学生犯罪几率占据2.7%,以杀人、抢劫、盗窃等大型案件居多。在大学生刑事犯罪中,盗窃案约占据80%,其主要以盗窃他人财产为主。从以往大学生犯罪案例来看,主要分为财产型与伤害型两种,涉及罪名也以盗窃和故意伤害为主,犯罪类型较为单一。而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犯罪类型逐渐呈现多样化,犯罪范围产生扩大化,形成了性犯罪、智能型犯罪等等多样化犯罪类型。其中,少数大学生已经开始采取智能化方法进行犯罪,包括有利用“黑客”软件,进行盗取社会企业的网络账号密码,并传播使用,为企业公司带来了经济损失。此外,还存在少数大学生利用自身所学知识理论,进行相关毒品的研制,并从事毒品交易活动等等。由此可见,目前我国大学生犯罪案件逐渐变得多样化,少数大学生犯罪行为更是令人触目惊心。

二、大学生犯罪心理的特点

(一)个体内在因素

个体内在因素主要来源于部分大学生道德素养低下,缺乏自信心与自控能力,个体心理状态和行为规范能力较差。在高职院校中,部分学生在考学时对自身期望过高,较为自负,但因自身考试成绩不太理想,无法进入自己预期的高校,导致学生心理落差比较大,受心理压力影响,在入校后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厌学情绪。其中,有少数学生作为家庭中独生子女,父母多娇生惯养,对其管教不严。在这样的环境下长大,极容易形成自私自利、以自我为中心的性格。遇到问题处理方式比较极端,无法正确的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从而无法培养出健康的心理,进而形成扭曲的价值观,甚至产生犯罪心理,走上犯罪道路。另外,高校大学生在校期间,多数学生心理仍旧处于矛盾化的“青春期”,自我意识尚未发展成熟,对新鲜事物比较好奇,但对事物的评判能力较差,对自身的自控能力不足,这也是造成大学生形成犯罪心理的问题之一。

(二)学校环境因素

学校作为教书育人的重要教育基地,本应是培养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以及健全人格的场所,但由于职业院校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培养学生专业技能,忽视了对学生思想政治、法制人文等教育理念的培育,从而导致学生犯罪心理的产生。首先,从高职院校专业课设置来讲,除去法律专业外,仅仅只开设法律基础课程,但教导并不深入。其次,法制观念和法律意识,不仅仅是只通过简单的开设课堂,大致的讲解便能完成的,还需要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才能够使学生深刻感受到法律的重要性。此外,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学生管理时,其管理制度与服务功能较为薄弱,仅仅是从客观的角度上看待大学生自我管理能力。在执行规章管理时较为人情化、关系化,未起到真正的管理作用,致使大学生忽视学校规章制度,并屡教不改,导致大学生形成错误认识和观念,比如侥幸心理、法不责众心理,从而为以后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隐患。

三、大学生犯罪心理的应对方法

(一)完善应对大学生犯罪防御机制

随着近几年大学生刑事案件逐渐增多,大学生犯罪影响社会稳定,对家庭造成一定程度上的伤害,对学校声誉也造成不良影响。因此,高校要重视开展预防大学生犯罪工作,加强对学生犯罪的研究,分析学生犯罪心理和犯罪原因,才能够找到预防学生犯罪的措施,形成有效预防机制。由于目前我国还未建立完善的大学生犯罪预防机制,缺少预防犯罪专门的规章制度,在防止学生犯罪方面还存在落后和不足。因此,我国应当重视这一问题,并加强完善应对大学生的犯罪防御机制,加强针对大学生犯罪与突发事件处理的规章制度。同时,我国相关教育部门应在法律规定的权限内,在尊重和保护大学生权利的前提下,赋予高校部分监管权限,对大学生犯罪起到有效震慑作用。

(二)加强高校学生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在进行教授学生相关专业技能的同时,应当加强对大学生的管理机制,制定针对违纪学生的处理防范机制与应急方案。同时,在处理违规违纪行为时,必须要谨遵规章办事,严禁人情化与关系化,以此形成知法、懂法、守法的良好风气。此外要加强高校教师和辅导员法律素养,加强与学生沟通交流,对学生行为及思想动向能够充分了解,并针对学生产生的心态偏差给予指正。学校对于违法乱纪学生应采取应对方案,可以通过设置门禁,保障学生校内外安全;可以建立监督举报机制,对于存在问题的学生及时发现,避免发生重大犯罪事件。学校还可以通过社会和家庭力量,形成学生犯罪风险评估机制,对学生犯罪行为起到预警作用,形成学校、社会、家庭三方面的保护网,监督学生行为方式和心理状态,有效减少学生犯罪率,保障学生健康成长,为学生构建出和谐安全的校园环境。

(三)强化对大学生的心理引导作用

预防大学生犯罪是学校应尽的责任,在大学教育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培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提高学生道德水平及心理健康水平,使学生健康成长。由于目前大学生存在心理不够成熟的特点,学校要积极对学生心理进行引导,可以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咨询服务等方式,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心理、成熟的自我意识和正确的价值观,减少学生因为心理问题而产生的行为偏差,对减少学生犯罪具有一定作用。对大学生心理引导要重视学生情绪的调节,解决他们心理冲突和困惑,消除人格缺陷,提高大学生应对挫折的能力。教师和辅导员要重视师生之间关系,与学生形成朋友关系,对于学生心理出现的问题,能够及时沟通和疏导。注重朋辈群体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发现和帮助,不断强化对大学生心理的引导,使学生能够保持心理健康和情绪稳定的状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大学生犯罪问题是目前高校建设面临重要问题之一,大学生犯罪对学校和社会产生消极影响,不利于大学生群体健康发展。因此,要积极寻找减少甚至消除大学生犯罪的方法,对大学生犯罪要能够做到及时进行预防。高校要建立完善的预防机制,加强校内管理,重视学生心理问题和情绪问题。同时要联合社会和学生家庭,全方位地对学生进行管理与教育,保证学生出现心理问题和行为偏差能够及时被发现,建立全方位共管防范体系,保障学生能够健康成长,从而减少大学生犯罪事件的产生,为校园和社会稳定做出贡献。

[ 参 考 文 献 ]

[1]田刘凌.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28):248-250+302.

[2]梁春艳,吴俊峰.大学生犯罪成因分析及防治路径研究——高职大学生犯罪分析与研究[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7,16(01):77-80.

[3]张远.当代大学生犯罪心理成因探析[D].吉林大学,2007.

猜你喜欢

犯罪心理应对方法成因分析
犯罪心理痕迹应用现状与反思
中学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应对方法
地方本科院校口译教学现状与应对方法
大数据对媒体管理的作用以及应对方法
道路桥梁结构加固措施与方法分析
犯罪心理画像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