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照顾者共同参与心理干预对老年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0-29邵娜仇燕青孙忠华钱婷婷喻萍通信作者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9期
关键词:基线慢性病总分

邵娜 仇燕青 孙忠华 钱婷婷 喻萍(通信作者)

201802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上海

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递增,老年慢性病患者的数量也在逐年增长。由于慢性病病程较长,迁延难愈,不仅给患者带来生理上的痛苦,同时也对情绪造成负面影响,降低了患者生存质量[1]。为改善负性情绪和生活质量,需要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2]。在对老年慢性病患者的大部分研究中,均强调了对患者的心理干预,而忽视了照顾者心理状态对患者的影响[3-4]。本研究旨在探讨照顾者和患者共同参与心理干预对慢性病患者负性情绪、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

资料与方法

在精神科医生专业指导下,按照《全科医学临床诊断学》诊断标准[5],从上海市嘉定区南翔镇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健康档案数据库中随机选取老年慢性病患者及其照顾者100 对,且存在焦虑或抑郁1 种心理障碍;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 对。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患者纳入及排除标准:⑴纳入标准:①无认知功能障碍,二级及以上医院已确诊的老年慢性病患者;②至少患有1 种慢性病(以脑卒中后、糖尿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疾病为主),病程≥1年。⑵排除标准:①精神疾病病史;②病情不稳定,需多次入院治疗。

患者照顾者的选取及排除标准:⑴选取标准:①年龄>18 岁,无认知功能障碍,能独立阅读或填写量表;②承担的照顾对象年龄≥60 岁,患有慢性疾病,生活部分或完全不能自理;③照顾工作是无偿且自愿的。⑵排除标准:①合并有精神疾病史;②保姆和护工等领取酬金的照顾者;③调查期间需要多次住院治疗。

方法:试验组对照顾者和患者均进行心理干预,对照组只对患者进行心理干预。干预措施:①几种常见慢性病基础培训:讲解常见的几种慢性病病因、病情发展与预后、常见护理知识、基本康复技能、用药指导培训等;②慢性病种专题讲座:对于不同种类的慢性病采用针对性讲解,进一步提高患者和照顾者对疾病的认识;③集体心理支持和疏导:在集中授课期间,让患者和照顾者畅所欲言,表达出各自内心想法和困惑,运用指导、鼓励、解释、保证、促进环境改善等手段,集体给予心理疏导,帮助其减轻负性情绪[6];④个别干预和疏导:对一些性格内向或不善言谈者,课下及时给予疏导和帮助,了解其内心世界,改善心理状态。

评价指标:使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的24项版(HAMD-24)、健康调查简表(SF-36)对患者进行评估。①SF-36:包括8个健康概念测评和1 个健康变化自评。根据各条目不同的权重对各项进行分别计分,计算分量表中各自条目积分之和,得出各分量表的粗积分,再将粗积分转换为0~100 的标准分,总分为145 分,各维度评分为0~100 分,得分越高表明精神心理状况及躯体各项功能越好。②SAS 于1965年由W.K.Zung 提出,量表各项目综合评分分为4 个等级。<53 分,判定为无抑郁症状;53~62 分,判定为轻度抑郁;63~72 分,判定为中度抑郁;>72 分,判定为重度抑郁。③HAMA 于1959年由Hamilton 编制,按照0~4 分评分。总分<7 分无焦虑症状;总分>7 分,可能有焦虑;总分≥14分,可判定有焦虑;总分≥21 分,可判定有明显焦虑;总分≥29 分,可判定严重 焦 虑。④SDS 于1971 由W.K.Zung 制定,根据综合评分分为4个等级。<50分则认为无焦虑症状,50~59分认为存在轻度焦虑,60~69分认为存在中度焦虑,>69分认为存在重度焦虑。⑤HAMD-24 由Hamilton 于1960年编制,其中14 个条目按照0~4分评分,10个条目按照0~2分评分。总分<8分则认为无抑郁症状;≥20 分判定轻度或中度抑郁;≥35 分判定严重抑郁。

统计学方法:数据采用SPSS 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情况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均存在抑郁焦虑情绪,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心理干预,两组SAS、HAMA、SDS和HAMD-24分值均呈现下降趋势,但试验组较对照组分值下降趋势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比较(±s,分)

表1 两组患者抑郁焦虑评分比较(±s,分)

项目 组别 n 基线 第1年 t P SDS 对照组 50 60.24±4.07 58.20±3.70 7.486 0.000试验组 50 59.80±3.95 54.60±2.18 7.825 0.000 t 0.548 5.933 P 0.585 0.000 SAS 对照组 50 56.06±3.63 54.76±3.55 3.856 0.000试验组 50 55.48±3.03 52.40±2.31 6.236 0.000 t 0.868 3.935 P 0.387 0.000 HAMD-24 对照组 50 26.14±2.86 24.54±2.53 2.989 0.000试验组 50 26.30±2.51 22.42±1.72 8.578 0.000 t-0.298 4.911 P 0.767 0.000 HAMA 对照组 50 17.48±2.63 16.46±2.52 4.193 0.000试验组 50 17.10±2.34 14.94±1.22 6.571 0.000 t 0.763 3.843 P 0.447 0.000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两组干预前生活质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1年心理干预,两组SF-36 各项分值均有所提升,试验组较对照组升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各项评分比较(±s,分)

SF-36 n 对照组 试验组 t P PF 基线 50 61.10±5.92 61.30±6.84 -0.156 0.876第1年 50 64.10±6.60 70.30±6.66 -4.677 0.000 t-5.25 -12.86 P 0.000 0.000 RP 基线 50 46.50±22.02 47.00±22.95 -0.111 0.912第1年 50 55.00±21.43 71.00±13.70 -4.448 0.000 t-4.629 -7.339 P 0.000 0.000 BP 基线 50 60.04±9.39 60.84±8.82 -0.439 0.662第1年 50 64.04±10.53 68.10±8.71 -2.101 0.038 t-4.07 -7.376 P 0.000 0.000 GH 基线 50 62.50±5.91 62.20±6.16 0.249 0.804第1年 50 65.40±6.05 71.40±5.98 -4.989 0.000 t-4.529 -11.885 P 0.000 0.000 VT 基线 50 62.10±5.63 62.00±6.06 0.085 0.932第1年 50 65.40±6.13 71.40±5.89 -4.989 0.000 t-5.216 -12.995 P 0.000 0.000 SF 基线 50 52.25±11.76 53.0±9.30 -0.354 0.724第1年 50 57.25±12.65 63.25±7.75 -2.86 0.005 t-3.742 -6.824 P 0.000 0.000 RE 基线 50 33.99±26.51 33.99±25.63 0.000 1.000第1年 50 44.67±26.61 56.00±20.69 -2.377 0.019 t-3.645 -7.452 P 0.001 0.000 MH 基线 50 62.24±10.63 62.40±9.14 -0.081 0.936第1年 50 66.16±9.36 70.88±7.58 -2.77 0.007 t-3.388 -5.615 P 0.001 0.000

讨 论

老年慢性疾病作为门诊常见的疾病,具有病因复杂、诊疗周期长等特点[7]。大部分老年慢性疾病患者经过住院治疗后,仍然需要专人长期照顾[8],慢性病患者照顾者的理解和支持是生活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老年人在生理结构上已经进入了衰老期,但是在心理结构上仍然处于发展变化阶段[9]。当患有慢性疾病时,面对病情的反复和久治不愈,以及对疾病的相关知识了解甚少,容易产生一系列不良的心理反应,如焦虑、抑郁、伤心和悲观等[10],使患者丧失战胜疾病的信心,不愿继续接受治疗和护理。照顾者对患者的悉心照料和陪伴[11],对疾病转归和抑郁焦虑情绪均有着积极作用。因此在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的同时,同步对照顾者进行心理干预,让照顾者参与整个治疗和护理过程,给患者以心理支持,可以减轻患者的心理压力和改善抑郁焦虑情绪,增强患者战胜疾病和恢复健康的信心[12]。

本研究经过1年的心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AS、HAMA、SDS 和HAMD-24分值均呈现显著的下降趋势,且试验组下降速度明显高于对照组,说明照顾者共同参与心理干预对患者抑郁焦虑情绪干预效果明显。从SF-36 各项评分来看,两组评分均呈上升趋势,而试验组较对照组上升速度更快。通过两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照顾者和患者共同参与心理干预,能使他们认清现阶段医疗及技术的进步,促进患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积极参与康复训练,消除疑虑。因此,通过对照顾者和患者共同心理干预,患者负性情绪较对照组有明显进步,生活质量进一步提升。

猜你喜欢

基线慢性病总分
肥胖是种慢性病,得治!
适用于MAUV的变基线定位系统
健康体检常见慢性病及指标异常流行病学分析
航天技术与甚长基线阵的结合探索
第59届IMO团体总分前十名的代表队及总分
居民慢性病患病率十年增一倍
一种改进的干涉仪测向基线设计方法
逆转慢性病每个人都可能是潜在的慢性病候选人!
技术状态管理——对基线更改的控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