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颈动脉超声筛查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的作用

2019-10-29滕丽英

中国社区医师 2019年29期
关键词:收缩期颈动脉流速

滕丽英

200041上海市公惠医院超声科,上海

近几年,我国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是我国老年人口死亡的主要病因。相关数据研究显示,我国脑血管疾病患者疾病死亡率为35%~45%,其中脑卒中是我国发生率较高的一种脑血管疾病,约有80%的脑卒中患者为脑部缺血导致,而颈动脉斑块狭窄是导致脑缺血的重要危险因素,因此早期发现颈动脉狭窄在脑卒中防治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1-2]。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颈动脉斑块狭窄的主要原因,大部分有症状的心脑血管疾病均由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形成血栓导致,或者动脉粥样硬化进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血流障碍,导致局部血供障碍而引起。收治患者218 例,进行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2017年2-12月收治患者218 例,对其临床资料给予对比分析,其中男110例,平均年龄(66.05±14.09)岁;女108例,平均年龄(66.37±12.14)岁。根据患者年龄将其分为两组,分别为≤65 岁107例,>65岁111例。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次研究的所有患者均存在其他部位的血管疾病及血管异常现象;排除既往无症状的颈动脉狭窄者及有脑卒中病史者;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介入术进行治疗。

方法:全部患者均行颈动脉超声筛查,选取LOGQP5 彩超仪器,探头频率设置为7 MHz,探查内容有椎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颈动脉膨大处部。本次所有患者的检查均由接受过全国脑卒中筛查培训的高年资且有丰富经验的医生进行,详细记录患者的检测数值。

评价标准[3]:根据受检者舒张末期流速、收缩期流速及颈动脉狭窄率来判定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其中舒张末期流速<40 cm/s,收缩期流速<125 cm/s,颈动脉狭窄率<50%,可视为轻度狭窄。舒张末期流速在40 cm/s 以上(包括40 cm/s)且<100 cm/s,收缩期流速在125 cm/s(包括125 cm/s)且<230 cm/s,颈动脉狭窄率在50%以上(包括50%)且<70%,可视为中度狭窄。舒张末期流速在100 cm/s 以上(包括100 cm/s),收缩期流速在230 cm/s 以上(包括230 cm/s),颈动脉狭窄率为70%~99%,可视为重度狭窄。若患者官腔内血流限号消失,未测出血流频谱,可视为闭塞。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8.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n(%)]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 果

不同性别颈动脉超声硬化性程度检出比较,见表1。

不同年龄颈动脉超声状况比较,见表2。

表1 不同性别颈动脉超声硬化性程度检出比较[n(%)]

表2 不同年龄颈动脉超声状况比较[n(%)]

讨 论

脑血管病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第1位的死亡原因。颈动脉粥样硬化被认为是引发脑卒中(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病因之一[4],据统计,约68%的脑卒中患者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其中斑块性质与脑卒中发生有密切关联。

本研究结果显示,各种病变的检出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女性与男性颈动脉硬化与斑块形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究其原因可能为女性机体雌激素分泌量较多,能改善平滑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从而促进单核细胞附着于血管内皮,阻抗单核细胞蛋白分泌,对巨噬细胞进行分解,降低内膜病变率与斑块率[5]。另外,病变一般主要从内中膜开始,管腔直径、管壁紧张度、血流等的变化导致了颈动脉内-中膜增厚,这种增厚是动脉壁内或中层组织增生的一种适应性反应。颈动脉内-中膜厚度随年龄增而增加,可能与内皮细胞黏附性增长加、炎症因子、内皮功能障碍、血管收缩因子增加等因素有关,提示动脉管壁老化[6]。随着我国社会老龄化的到来,预防脑卒中的发生非常重要,需针对高危人群进行规范化管理,建立个性干预体制和药物治疗方案。

综上所述,脑卒中、年龄及性别与颈动脉硬化与狭窄的发病率有直接相关性,超声检查因目前已成为筛查与诊断动脉硬化性疾病的重要手段,因其具有方便快捷、无创和可重复等多方面优势,其也可作为综合判断硬化斑块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猜你喜欢

收缩期颈动脉流速
山雨欲来风满楼之流体压强与流速
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降压标准与治疗原则
三维超声在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前的应用价值
脑微出血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分析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治疗颈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调压方治疗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阳亢络阻证90例
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在双侧颈动脉中、重度狭窄患者治疗中的应用
80岁以上老年人单纯收缩期高血压与颈动脉硬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