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吐纳与生命颂歌

2019-10-28辛泊平

当代人 2019年9期
关键词:西藏人类生命

辛泊平

对所有的写作者而言,散文似乎都不是陌生的体裁。无论是小说家、戏剧家,还是诗人,多多少少都会有写散文的经历。甚至有些小说家、诗人,写着写着就出了散文集,写着写着就成了散文家;而且,那文集的质量还相当不得了,那散文家的名号还相当了不得。在我看来,蒲素平就是这样的诗人散文家。

他的长篇散文《西藏行吟》行文有着大气磅礴之势,语言凛冽又具有神性,旷达之中,又有着细腻的精神触摸。把西藏的苍茫、神秘,时间与万物的流动、恒定,与人的具体行为包容在了一起,形成一篇格局开阔之作。有着阅读的顺畅,地理的苍茫,精神的探索,读来令人一咏三叹,又禁不住陷入深思。

我没有到过西藏,但灵魂深处,却始终有对那片神奇土地的期待与猜想。在歌手郑钧的《回到拉萨》中,西藏是灵魂的圣地,是纯净的天堂,是摒弃了污浊欲望的信仰符号,是驱逐了商品社会尔虞我诈的心灵坐标。在那里,只有圣洁的喇嘛庙和圣洁的雪山,只有奔流不息的雅鲁藏布江和姑娘们没完没了的歌声。那是生命之初的时空,是神灵驻足的天地。而在蒲素平笔下,西藏,不仅仅是自然万物的自然存在,更是生命價值的意义呈现。我一直认为,真正的散文必须有准确描写自然的能力,必须有丰盈的生命感受,必须有细腻的灵魂细节。而能做到这几点的,几乎就是文章大家了。

《西藏行吟》是一首关于大自然和人的颂歌。这里的海拔,这里的大山大水,这里变化莫测的气候,这里蜿蜒盘旋的山路,无不以一种超越经验的姿态撞击着人的双眼。这是自然造化的本来面目。在这里,人类的世故没有意义,人类的经验捉襟见肘。它就是那样突兀而又冷峻地伫立于天地之间,就是那样自足而又傲然地颠覆着油腻的人间烟火。面对这样的存在,所有的判断都是仓促的,所有的推理都是唐突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心怀敬畏。“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这是一种虔敬,也是一种对自我局限的认知。置身于这样的高度,打量着充满神迹的大地,作家情不自禁地说出——“西藏,西藏,一个灵魂高飞的地方,一个离天堂最近的地方。”

当然,对于作家而言,这种自然的存在固然是一个奇迹,但人类面对这种奇迹的态度,人类在这雪域高原上的作为,也应该是奇迹的一部分。风景不止有一个维度。世界是物质的自然秩序,也是生命的多元共生。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的劳作,让这种风景有了可感的温度,也有了可触的活力。在这片似乎与外面的世界绝缘的地方,是那些磕长头的人,是那些探险者,是那些电力施工者,赋予了这块土地饱满的生机。《西藏行吟》在这方面进行了多维度的书写和探索。一如文中所写到的:“在西藏,一把草,把我引向茂盛,一口氧气,把我引向生命,一份执着,把我引向高空。在西藏,一块石头把时间注释,一只苍鹰飞过山峰,一座铁塔,折射出太阳的光芒。”

在危险无处不在的山路上,越野车司机邢师傅谈笑自若;在七十二道拐上,施工的王强,操控无人机的冯义,他们见证了人与自然的相互映照;而芒康变电站的张启发,爬上高塔的张波,他们更是以豁达的胸襟与坚定的眼神,书写了血肉之躯的宽度与高度。正是这个特殊的语境,让这些普通的名字有了金属的质地和光芒。他们没有被庸常的日子淹没,而是诠释了一种生命的坚韧和张力。在这里,他们的生命印迹被天地见证着,被天地丈量着。他们的工作不同,性格各异,但却有那些磕长头的人的坚定与执着,正如蒲素平所说 ,“又犹如那些电力施工者,上山下山,组塔架线,点亮高原。他们走过的地方,光明诞生,他们走过的地方,歌声传唱。”

应该说,这一部分是这篇文章的核心,是这篇文章的出发点,也是这篇文章的高潮。诗人之所以走进那片土地,不是为了观光,不是为了猎奇,他要完成的,是对那些普通人的伟大壮举留下文字的影像,留下情感的定格。所以,在这一部分中,蒲素平的写作也一改面对自然时的诗意流淌,变得异常理性和严谨——

“望着野花把七十二道拐装扮得如此烂漫,小如蚂蚁的电力施工者,把这超高压输电线路架设成云端天路,为了留住七十二道拐这绝世的风景,为了电力线路让过七十二道拐,他们不惜在海拔4658米的业拉山垭口更改设计。对,就是他们说的改线,改过的线路要先沿着海拔5100米的山顶前行,在两公里内突降1300米,飞跃怒江天险,之后迅速升到海拔4400多米的另一个山顶,在怒江之上画了一个大大的V字,使铁塔彻底地隐于七十二道拐大美风景的背面。”

“面对壁立千仞,面对业拉山的大风,他们开始了一项工程。用卡扣和一节节钢管,架造天梯。茫茫大山中,滔滔怒江之上,30个人,90天,33354根钢管,9658级台阶,2.8公里的天梯,终于出现在怒江之上,出现在业拉山之上。”

此时,所有的抒情都显得泛化和虚无,只有这些看似无趣的数字,这些似乎不带情感的数字,这些有些繁琐的数字,才是礼赞人类劳作的最佳音符。这些冰冷的数字,因了诗人的修辞,而变得滚烫,变得立体,变得有血有肉,把情怀融进了自然的写作中。这是写实,带着诗歌特有的停顿和节奏。

这是一曲关于时间的咏叹,关于自然与人的咏叹。在作家心中,自然与人类的行迹并不是相互分离的两级,而是相互交织又相互呈现的碰撞与打开。从地域的角度看,西藏是最具时间属性的人文参照;而从人类价值的角度看,人类的脚印也是最具自然属性的物质命名。两者相互渗透,才构成了这缤纷的大千世界和意义时空。正因如此,作家才会用粗壮而又深情的声音这样唱到——

“未来有星星点点之灯亮起。辽阔的东达山连同这基铁塔,都将以自己的形式存在着,一棵草一样缓慢地成长,艰难地生活。这一如我眼前的这些施工者,大雪来了,覆盖就是,大风来了,吹就是,冬天来了,冷就是,氧气不足,胸闷就是了,阳光照,就照吧。”

“一棵草的胸怀,就是活下来,以生命激活高原。一个施工者的情怀,就是在云端架起电力天路,点亮这荒凉了亿万年的雪域高原。”

“一棵草和一个施工者,因为高原而有了重叠的部分。”

面对这古老而又莽苍的壮丽山水,面对这筚路蓝缕的生命开拓,什么样的语言和修辞都显得苍白无力。然而,面对这样的风景和人生,作家胸中又怎能不涌出十万大山的庄严与十万大河的澎湃。因为,这是时间的自然轮回,也是生命在这轮回中不屈的追寻。一个人和一棵草有重叠的可能,一个人和一座雪山、一片大地也有互证的理由。在灵魂的维度上,时间并非只有线性的物理形式,因为人的理想和劳作,它可以拥有多彩的面目和逆转的柔情。可以这样说,这是一首关于自然,关于生命,也关于时间的大歌,它有粗壮的血管,有高亢的喉咙,有充盈天地之间的精神旋律和灵魂脉搏,是一篇大开大合具有神思和生命意识之作。

猜你喜欢

西藏人类生命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天上的西藏
神奇瑰丽的西藏
谁变成了人类?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徒步搭车到西藏 真正的说走就走!!!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