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对股骨上段骨折手术麻醉的效果观察

2019-10-28张维义

医药前沿 2019年26期
关键词:腰丛股骨年龄

张维义

(武汉市中医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14)

在临床上,股骨上段骨折手术应用的麻醉方式为椎管内麻醉、全身麻醉等方法,然而其麻醉后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的应激反应较为显著,对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的血流动力学影响也是比较大;同时老年人大部分会伴有基础病(心肺系统慢性疾病),其对手术和麻醉的耐受性普遍比较差,进而加重了手术的风险,对手术的效果也较差[1-2]。随着当代医学麻醉的发展下,外周区域神经阻滞逐渐应用在临床中,其具有对呼吸、循环干扰小,较少的并发症等优点,同时也能够在保证局麻药物在神经区域的充分扩散,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情况,可是此方式是否能够应用在股骨上段骨折手术中还有待研究。基于此本文选择2017年3月—2018年1月的100例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展开研究,详情阐述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7年1月—2018年12月的100例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展开研究,随机将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分成联合阻滞组和常规麻醉组。联合阻滞组实施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常规麻醉组实施常规麻醉。联合阻滞组患者50例,男女分别32例和18例,最小年龄为31岁,最大年龄为82岁,均年龄(52.24±2.47)岁。常规麻醉组患者50例,男女分别32例和18例,最小年龄为31岁,最大年龄为81岁,均年龄(52.13±2.11)岁。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

1.2 麻醉方法

常规麻醉组实施常规麻醉。术前半小时给予阿托品和地西泮肌注,入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静脉通道开放,输入10mg/kg平衡液之后开始麻醉。经气管插管全麻,先麻醉诱导,肌松后气管插管,插管后机械通气,手术时给予异氟醚,并给予0.1mg芬太尼和4mg维库溴铵间断补充维持肌松。

联合阻滞组:术前半小时给予阿托品和地西泮肌注,入室监测患者生命体征,给予静脉通道开放,输入10mg/kg平衡液之后开始麻醉。两点阻滞,先进行腰丛阻滞,后实施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定位后常规消毒麻醉穿刺点,设置神经刺激仪电流1mA,频率2Hz,和穿刺针连接,穿刺针释放电流引起肌群收缩后,减少电流为0.2~0.3mA,若此时仍然有肌群收缩说明已经达到注药点,回抽无脑脊液和血液两点分别给予20ml浓度0.45%罗哌卡因注入[3]。

1.3 统计学分析

SPSS15.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数据进行t检验,计数数据进行卡方检验,P<0.05说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利用疼痛评分法(VAS)记录两组患者疼痛状况。联合阻滞组术后24h之内的镇痛效果显著高于常规麻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48h之后,组间的镇痛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 两组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s,分)

表 两组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的镇痛效果分析(±s,分)

?

3.讨论

全麻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是老年股骨骨折患者术前麻醉干预的主要应用方法[4-6],相对而言,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属于新型的麻醉手段,其应用的范围也越来越广,能够显著提高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精准度,从而减少对股骨上段骨折手术患者的机体造成损伤,大大的提升了麻醉的效果,可进行推广与应用。

猜你喜欢

腰丛股骨年龄
右美托咪定腰丛-坐骨神经阻滞麻醉对胫腓骨骨折病人镇静效果及苏醒质量的影响观察
股骨近端纤维结构不良的研究进展
年龄歧视
探讨超声引导腰丛—坐骨神经阻滞在老年患者单侧下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定位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用于危重患者下肢手术的麻醉效果分析
算年龄
股骨粗隆间骨折采用PFNA和倒置股骨髁LISS钛板治疗的临床观察
怀孕中期胎儿孤立型股骨短的临床意义
DHS与ALP治疗老年股骨粗隆间骨折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