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衡量标准探讨

2019-10-25张朗

现代商贸工业 2019年30期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学生

摘 要:民办本科院校以教学工作量完成的多寡来考评教师工作绩效的做法,造成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盲目追求教学数量而忽视教学质量,学生学而无趣、考试及格率偏低、动手能力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一现实问题,提出从教师和学生的角度探讨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及衡量标准,从而为规范民办本科院校教学秩序和教学环节,提高民办本科院校教学水平提供参考价值。

关键词: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有效性;教师;学生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0.093

为了实现“培养技能型应用人才”的办学初衷,民办本科院校将教学工作管理放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首要位置,以教学工作量作为衡量教师工作表现的主要指标,以教学能力作为肯定教师工作能力的主要标准。如此一来,为了完成教学工作量获得劳动收入,民办本科院校教师盲目地承担教学任务,甚至超负荷教学,而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针对一门课程开展关于授课内容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这就使得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在组织课程教学活动中,普遍存在对所授课程不熟悉、课堂秩序混乱、学生听不懂课,课程考试持科率偏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差……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存在严重了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教师教学的积极性,给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形象的树立和教学水平的提升造成了负面影响。在笔者看来,民办本科院校在教学活动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其根本原因在于校方和教师对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认识不清,没有理清师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关系,没有摆正教师和学生在课程教学中的正确位置。为此,立足于民办本科院校,开展关于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研究,明确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对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践行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宗旨,推动民办本科院校师资队伍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1 课程教学有效性的内涵

课程教学有效性是指通过课程教学活动,教师对所授课程的教学认识和教研能力提升的情况以及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表现,其具体内容包括以下方面。

1.1 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对象是教师和学生

教学,既包括教,也包括学,因而,教师在承担一门课程教学工作后,通过准备教学材料,营造课堂环境,以教材为蓝本组织教学活动。在这一过程中,即使教师讲得再精彩,学生如果不听,那该门课程教学效果也无法凸显;同样地,如果学生积极好学,但教师无法将知识通过恰当的教学方法传授给学生,课程教学同样也是失败的。因而,课程教学活动是否行之有效,是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的共同付出和努力才能使得该门课程的教学工作能够顺利开展下去。这也就意味着,谈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自然是与教师和学生都有关系的,衡量一门课程教学工作的质量应该从教师和学生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这是遵守客观规律,体现教育本质的具体表现。

1.2 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作用时效包括课程教学中和课程教学后

由于课程教学的效用发挥始于课堂,终于课堂和实践环节,这说明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发挥是具有时效性的,其作用于课程教学中和课程教学后,乃至于对教师和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生涯,均会产生重要影响。这说明课程教学的作用时效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生而言,都是具有长期性的。

总而言之,课程教学有效性是课堂教学效果的汇总表现,是衡量任课教师的课程教学水平的重要指标,也是规范教师的教学行为,改善教学方法和提高教学效果的出发点。尤其是对于以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为主的民办本科院校而言,研究课程教学有效性的标准,并依据此标准着力提高教师所授课程的教学有效性,对于践行民办本科院校办学宗旨和提高民办本科院校办学质量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2 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

正如前文所言,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有效性对于民办院校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因而,结合民办本科院校的办学特点及人才培养目标,民办本科院校课程教学有效性的作用对象具有双重性,它既是对学生而言的,也是对教师而言,其具体衡量标准应从以下方面考量。

2.1 学生方面

2.1.1 课堂上能听懂并能理解任课教师的讲授内容

对于任课教师而言,所授课程的教学是否行之有效,首先在于师生的每一堂课是否有效;而每一堂课的教学有效性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能否听懂任课教师所讲的每句话,并能理解教师所讲的内容。

学生能否听懂并理解任课教师的讲解,从学生的面部表情、眼神即可传递出来。当学生听不懂教师的讲解时,其面部肌肉松垮,眼睛无神,眼神中透露着对教师所讲内容的厌烦和无法理解的表情,一旦学生出现这种状态,意味着学生理解不了教师的授课语言和授课方式,无法进入到任课教师的课堂情境中;而能听懂教师讲解的学生,其面部表情呈放松愉悦状,眼神专注有神,眼神中透露着自信和对知识的渴望,这是学生能够进入到任课教师所营造的课堂情境的信号。所以,能听懂任课教师的讲解是学生进入课程知识殿堂的基本条件。当学生能听懂任课教师的讲授,意味着他们已经

抓住了任课教师思维方式的特点,并在逐渐的接触和适应中,自动地将自己的思维方式调整与教师一致的状态中去。當授课对象的思维模式与任课教师趋于一致时,意味着教师传播课程知识的大门已经开启。此时,当教师语速适度,语言转换流畅自然时,学生的思维和注意力会逐渐的被教师牵引着,教师的每一个教学行为的变化都会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学生在这一状态中会不自觉地将教师的语言和行为与教材中的知识联系起来,在大脑中进行逻辑组合,留下印记,从而实现了每一课堂教学任务的完成。

2.1.2 课程考试合格

课程知识是课堂教学内容排列组合的总和。学生在听懂每课堂的基础上,能否将每课堂知识的理解上升到对课程知识的掌握最直接的表现方式是课程考试。课程考试是课程教学目标的综合反映,是检验学生对课程知识掌握情况的重要手段。课程考试将课程中的重难点知识通过选择题、判断题、论文等多种形式予以反映,并通过学生的作答考察学生对这些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因而,在课程试卷难易度适当的条件下,学生能否通过课程考试也就代表着学生是否掌握本门课程知识的程度,并且,得分越高,掌握程度越高;反之,则越低。因而,通常,一个自然教学班的及格率在90%及其以上,该班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是合格的。

2.1.3 能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其他学科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学生在学习每门课程时除了能够听懂教师的讲课,能够通过课程考试以外,更为重要的是能够学以致用,能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理论的学习和实践中,实现对自身知识体系的完善和能力的提升。

(1)能主动将课程知识运用于其他学科的学习。

地球是圆的,知识同样也是圆的。大学阶段所学的每门课程对于我们的知识体系、价值观构成都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进入到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每一门课程之间都是彼此联系,互相影响的,我们沿着圆点出发最终肯定是可以回到圆点的。比如,《基础会计学》是会计专业的入门专业课,而《成本会计学》《财务管理学》等等其他会计专业课程均是对《基础会计学》课程的展开和补充。这说明每当我们学完一门课,可以将该门课程知识作为一把钥匙,去开启下一门课程的大门,去帮助我们理解、补充和完善后续的课程内容,将每门课程之间的逻辑关系通过大脑的思维和分析建立起来,从而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构建立体式的知识结构,进而让学生能够明了为什么而学习,怎样学习。

(2)能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实务操作和实际工作。

对于学生而言,无论学习多少门课程,学习怎样的课程,最终能够检验其学习效果的根本途径就是实践,尤其是对于专业课程。这一实践既包括大学阶段的实训操作,也包括未来的实际工作。学生能够将所学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训操作既是衡量课程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标准,也是民办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的根本要求。

实训操作包括教学软件和专业竞赛的操作。无论是教学软件还是专业竞赛,都是在已设定的环境下,学生在与团队成员协作的基础上,通过执行每一个操作程序,将理论课程中所学的公式、文字转化为技能应用于模型中,进而达到预期的模拟效果。在执行这一模拟过程时,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沟通、协作和对模拟环境的分析、运算,较好地将学生从原有的刻板、单一的思维状态中唤醒起来,以专业的视角去关注现实的社会问题,思考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际,如何提升知识的应用性。因而,学生在教学软件和专业竞赛中的得分高低即是学生应用课程知识能力的强弱,当学生能够顺利完成实训操作,表明学生熟知教学软件和竞赛流程,能够运用所学课程知识基本解决操作中所遇到的问题,且得分越高,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应用能力越强,反之则越弱。

学生能够将课程知识应用于实训操作是课程教学在短期内的效用表现,从长远看来,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应表现为课程知识能否为学生未来的职场工作中各种问题的解决提供应对举措,这就需要学生在较长的职场工作中,通过自己的亲身体验去验证。

2.2 教师方面

课程教学的实施主体是教师,受教对象是学生,但受益对象不仅仅只是学生,在笔者看来,还应包括任课教师本人。因而,课程教学的有效性不单单从学生层面上讲,还应考虑任课教师。对于任课教师而言,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可以从以下方面分析:

(1)拓宽教师的知识结构,为科研方向的确定和科研能力的提升开辟道路。

对于任课教师来说,当对一门课程付之时间和精力,通过反复、认真的讲授,会加深教师对所授内容的理解,会在原有基础上提炼出关于课程内容的新观点、新看法,这些对于一门课程的全新认识会激发教师重新梳理课程内容,学习与课程相关的学科知识,从而达到重构知识结构、丰富教师的知识体系的目的。并且教师在积累关于课程及其相关学科知识的同时,会逐渐发现在课程及相关学科领域内尚未解決的诸多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会引导教师的思考和探索,如此一来,教师通过教学就逐渐寻找到了自己对于科研的认识,找到了自己的科研方向,为科研能力的提升开辟了一条道路。

(2)能够提高教师对教学的认识,促进教师对课堂环境的改善和教学能力的提升。

同一门课程在不同班级的反复讲授,会呈现出不同的教学效果,当教师意识到这一问题时,就会反省教学方法的运用是否得当,教学工具的使用是否合理,教态和教学语言是否存在需要改进的地方……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都会使得任课教师重新对教学予以定性——到底什么是教学,怎样的教学才是合格的?这些反省和思考会为教师重构课堂环境提供充足的依据。正所谓,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教不好学生的老师。学生愿意进入课堂,并从第一堂课坚持到最后一堂课,这除了跟学生自身努力好学、积极上进有关以外,还与任课教师的课堂环境是否具有足够的吸引力有关。

当教师提高了自身对教学的认识后,会积极主动的通过授课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语言等方面的改善,建立和完善以学生为中心的轻松、课堂教学环境,当课堂教学环境得以改善,课堂教学效果就得以保证,最终实现课程教学效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3 结论

综上所述,一门课程的教学是否有效,应从学生和教师两个方面考虑,只有学生学而有效,教师教而有效,课程教学才能称之为有效的。单单只是从学生的角度阐述课程教学的有效性,而忽略教师在课程教学中的受益,都是对课程教学有效性的片面认识,是不符合客观规律的。

参考文献

[1]柳清秀,张朗.关于民办高校教风和学风建设的几点思考[J].晴川学院学报,2018,(02):28.

[2]杨明全.课程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319-326.

猜你喜欢

民办本科院校教师学生
最美教师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民办本科院校创建特色大学的思考
学生写话
应用型民办本科院校创新创业教育探讨
圆我教师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