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海南发现新入侵害虫
——橘绵粉虱Aleurothrixus floccosus (Maskell)

2019-10-25虞国跃王山宁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00089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文昌579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海南海口5700

生物安全学报 2019年3期
关键词:柑橘类粉虱番石榴

虞国跃, 王山宁, 刘 博, 阎 伟, 李 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植物保护环境保护研究所,北京00089; 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椰子研究所,海南 文昌579; 海南省森林资源监测中心,海南 海口5700

橘绵粉虱Alerothrixus floccosus (Maskell,1896)属半翅目粉虱科,是一种危险性的入侵生物,原产于中南美洲,最初记述于加勒比海的牙买加(Maskell,1896),随后以不同的名称记录于巴西和古巴(Hempel,1899; Quaintance,1907)。 作为柑橘类的重要害虫,橘绵粉虱于20 世纪初开始扩散,分别于1900 年和1966 年在美国佛罗里达和南加州定殖(Clausen,1978),目前除南极洲没有发现外,其他各洲均有分布(Cabi,2018)。

2018 年11 月4 日,笔者在海南文昌文城镇文清大道旁实验基地的一棵番石榴Psidium guajava L.叶片上发现了一种粉虱,数量多,虫体表面被有很多絮状蜡丝,与一般粉虱有异。 后经标本检验,确定为橘绵粉虱,在入侵地危害柑橘类(如橙、橘、柚、柠檬等)植物。 本文记述橘绵粉虱的鉴别特征、寄主植物等,以便引起我国南方柑橘产区的关注。

1 分类地位、形态和鉴别特征

1.1 分类地位

橘绵粉虱隶属半翅目Hemiptera 粉虱科Aleyrodidae 粉虱亚科Aleyrodinae 绵粉虱属Alerothrixus Quaintance & Baker。

曾用学名: 橘绵粉虱Aleurothrixus floccosus(Maskell,1896);Aleurodes floccosa Maskell,1896:432-433(牙买加);Aleyrodes howardi Quaintance,1907:91-92 (古巴);Aleurothrixus floccosus (Maskell): Quaintance & Baker 1914: 103; Martin, 1987: 307; 2000:420;2005:21;Aleurothrixus floccosus (Maskell):Quaintance & Baker 1914: 10;Aleurothrixus howardi (Quaintance):Quaintance & Baker 1914:104。

本属的中文名称为须粉虱属(王吉锐,2015)或绵粉虱属(闫凤鸣和白润娥,2017)。 我国台湾曾记录了本属2 种,但这2 种与产于新热带区的本属种类有较大差异,Dubey et al. (2010)建立了新属Asiothrixus,并描述了2 个新种。 因此,我国并没有原产的Alerothrixus 的种类。 本种的中文名来自王希蒙(2010),“绵”体现了本属模式种即本种的絮状蜡丝的特点,而“橘”意为主要为害柑橘类。

1.2 形态描述

卵:长0.18 ~0.21 mm,平均0.20 mm(n=10);长卵形,稍弯曲,一侧具短卵柄;初产卵玉白色,后变为淡黄褐色,两侧常染橙色。 在番石榴叶背上的卵散产,据记载在柑橘类叶片上呈圆形排列。

若虫:1 龄固定若虫长0.34 ~0.40 mm,平均0.37 mm(n=5);淡黄绿色,部分浅褐色;椭圆形,扁平,体四周具絮状蜡丝,长约为体长的1/3,腹部具细薄的横向蜡粉,可区分腹节;体前半部中央两侧具3 对絮状蜡丝条,前2 对粗大。 2 ~3 龄若虫与4龄(伪蛹)相近,但体较小。

伪蛹:体长0.82 ~0.96 mm,平均0.89 mm(n=10);椭圆形,淡黄褐色,体背常有前龄期的蜕壳及蜡丝;背面稍隆起(羽化前明显隆起),中间区域比边缘更凸;蛹的边缘直立,具2 丛排笔似的蜡丝,一丛往上着生,稍长,另一丛向下,短,仅达叶面;在2丛蜡丝之间具玻璃丝状长蜡丝,稍卷曲;在上排之间,也会长出类似的玻璃丝,但数量较少。 头胸部中央具一纵向脱皮脊(脱皮或成虫羽化裂开的部位),具蜡粉;腹部中央具纵隆脊,各腹节间具横向隆起,形成一长椭圆形区域,各隆背具蜡粉。 (玻片)体背具3 对很长的刺毛,第1 对位于后胸,第2对位于近皿状孔基部两侧,第3 对位于皿状孔与端缘之间;缘齿均匀,呈现双排;亚缘线距外缘宽大,隆脊完整,头部呈尖角状,后缘近于直线形。

成虫:雌虫体长(至腹末)1.04 ~1.16 mm, 平均1.10 mm(n=9);初羽化体淡黄色,翅半透明;后翅呈白色,体、触角、足及翅被白色蜡粉;复眼上半部红色,下半部紫黑色,以4 个小眼相连;触角7 节,第2 节短粗,第3 节最长,稍长于后4 节之和。 前翅呈屋脊形,两翅不重叠(偶尔可见翅端稍相接)。雄虫比雌虫略小,体长0.94 ~1.00 mm,平均0.98 mm(n=3);腹末具一对抱握器,阳茎略呈镰切形,长度稍短于抱握器,端部不尖,其腹面中部具尖齿(图1)。

1.3 鉴别特征

野外特征:伪蛹小,长约1 mm;椭圆形,浅黄褐或苍白色;体缘具排笔状短蜡丝及细长、卷曲玻璃丝状蜡丝。 体背保留前一龄若虫的蜕皮及蜡丝,这在粉虱中是一种不多见的习性(部分蜕皮已脱离虫体)。 虫体背面呈浓密棉絮状。 与其他粉虱不同,由于舌状突退化,肛门上方常常保护水滴状排泄物。

玻片特征:体背具3 对长刚毛;亚缘线距外缘宽大,隆脊完整,头部呈尖角状,后缘近于直线形。缘齿均匀,呈现双排(在四周体壁上分泌向上和向下的排笔状蜡丝)。

在采集的番石榴叶片上还有其他2 种粉虱,为来自南美洲的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和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 Martin。前者蛹期具浓密的絮状蜡丝及5 对玻璃丝状的长蜡丝,成虫体大,体长可达2 mm(虞国跃,2011; 虞国跃等,2007);后者蛹期四周具断裂的玻璃丝状蜡丝,堆积呈鸟巢形,成虫前翅具点状黑褐斑(虞国跃等,2010)。

2 分布和寄主植物

2.1 分布

亚洲:中国(海南)、日本、菲律宾、新加坡、印度、土耳其、伊朗、以色列、黎巴嫩;非洲: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布隆迪、刚果、刚果(金)、埃及、埃塞俄比亚、冈比亚、肯尼亚、马拉维、毛里求斯、摩洛哥、尼日尔、尼日利亚、留尼旺、卢旺达、圣赫勒拿岛、圣多美和普林西比、南非、加那利群岛、坦桑尼亚、多哥、突尼斯、乌干达、赞比亚;北美:墨西哥、美国(加利福尼亚、佛罗里达、德克萨期);中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巴哈马、巴巴多斯、伯利兹、哥斯达黎加、古巴、多米尼克、多米尼加、萨尔瓦多、瓜德罗普岛、海地、牙买加、马提尼克岛、巴拿马、波多黎各、圣基茨和尼维斯、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美属维京群岛;南美洲:阿根廷、巴西、智利、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法属圭亚那、圭亚那、巴拉圭、秘鲁、苏里南、委内瑞拉;欧洲:克罗地亚、塞浦路斯、法国、希腊、意大利、马耳他、葡萄牙、西班牙、英国;大洋洲:夏威夷、法属波利尼西亚(Cabi,2018)。

Evans(2008)记录了我国台湾有分布,但Martin (2005)并未记录台湾,依据大英博物馆保存的标本,列出了此种在新加坡、菲律宾和日本冲绳的分布。 Dubey et al. (2010)在研究台湾的Alerothrixus 时,并没有提及此种在台湾的分布。 此种在台湾的分布仍存疑。

图1 番石榴叶背的橘绵粉虱Fig.1 Alerothrixus floccosus (Maskell) on Psidium guajava

2.2 寄主植物

橘绵粉虱是一种广食性的粉虱,寄主范围广,如腰果属Anacardium(漆树科Anacardiaceae)、牛心番荔枝Annona reticulata L.(番荔枝科Annonaceae)、某种神酒菊Baccharis genistelloides (Lam) Pers(菊科Asteraceae)、三角梅属Bougainvillea(紫茉莉科Nyctaginaceae)、柑橘属Citrus(芸香科Rutaceae)、海葡萄Coccoloba uvifera L.(蓼科Polygonaceae)、咖啡Coffea arabica L.(茜草科Rubiaceae)、柿Diospyros kaki Thunb.(柿科Ebenaceae)、红果仔Eugenia uniflora L.(桃金娘科Myrtaceae)、嘉兰Gloriosa superba L. (百合科Liliaceae)、愈创木Guaiacum officinale L.(蒺藜科Zygophyllaceae)、绒毛利堪蔷薇Licania tomentosa Benth.(金果壳科Chrysobalanaceae)、杧果Mangifera indica L.(漆树科Anacardiaceae)、鸡蛋花属Plumeria(夹竹桃科Apocynaceae)、番石榴(桃金娘科Myrtaceae)、茄Solanum melongena L.(茄科Solanaceae)、苏里南蓼树Triplaris surinamensis Cham.(蓼科Polygonaceae)等(Cabi,2018;Evans,2008)。

3 讨论

3.1 橘绵粉虱是海南已知的第4 种外来粉虱

粉虱是易入侵的重要害虫,虞国跃等(2014)提出,海南生态环境和条件良好,会有更多的外来粉虱尤其是来自南美的种类。 已记录的3 种为螺旋粉虱Aleurodicus dispersus Russell(虞国跃等,2007),双钩巢粉虱Paraleyrodes pseudonaranjae Martin(虞国跃等,2010)和小巢粉虱Paraleyrodes minei Iaccarino(Zhu & Fu,2013; 虞国跃等,2014)。 其中螺旋粉虱作为重要的害虫,已经进行了广泛研究(虞国跃,2011),近几年已处于发生量较低的状态,且没有传入中国南方省区。 橘绵粉虱最先发现于牙买加的愈创木上(Maskell,1896),随后在巴西的番石榴(Hempel, 1899)、古巴的橙(Quaintance, 1907)上均被发现。 柑橘属起源于喜马拉雅山脉的东南山麓(Wu et al.,2018),现已广泛栽培于世界各地,除亚洲外的其他地区,柑橘类被作为一外来种。 对于橘绵粉虱来说,也是一类新的寄主。 据推测,橘绵粉虱也是通过柑橘类种苗传播到世界各地柑橘种植区,入侵东亚的时间相对较迟,Martin (2005)记录地采集地点和时间为新加坡(1994 年)、菲律宾(1996 年)、日本冲绳(1998 年)。 这次在海南文昌发现的橘绵粉虱,是在它的原生寄主番石榴上,而这株番石榴不远处的四季橘Citrus reticulata Blanco 上并没有发现橘绵粉虱。

3.2 橘绵粉虱可入侵中国大陆

从上述的分布地可见,我国的广大柑橘产区均在橘绵粉虱的入侵范围内。 在新入侵地,由于缺少天敌,可能成为柑橘类上的重要害虫。

3.3 宜开展危害、分布及生物学、天敌调查和研究

据报道,蚜小蜂Cales noacki Howard 在欧洲及土尔其均取得了很好的控制效果(Katsoyannos et al.,1997; Ulusoy et al.,2003)。 在引入寄生蜂时,应注意近缘种的问题,尤其是Cales rosei Mottern(Mottern & Heraty,2014)。 经调查,粉虱座壳孢Aschersonia aleyrodis (Webber) 的寄生率较高(也可寄生双钩巢粉虱),个别叶片约1/3 的橘绵粉虱已被寄生。 未发现其他天敌。 此外,叶片上有黑头酸臭蚁Tapinoma melanocephalum Fabricius 访问,因此叶片上遗留的蜜露量不大。 而在室内没有蚂蚁的访问,大量蜜露展现在叶片上。 对橘绵粉虱在海南的分布及寄主等情况还需开展全面调查。

猜你喜欢

柑橘类粉虱番石榴
设施蓝莓粉虱发生危害及绿色防控
甘薯粉虱发生情况及综合防控对策探究
墨西哥:量少需求大助推番石榴价格上扬
一天一橙子有助于预防痴呆
多吃柑橘类水果可预防胰腺癌
中国番石榴主要品种
番石榴的选购与保存
草莓番石榴果实化学成分的研究
柑橘类水果价格普涨,预计仍有上涨空间
探寻“抑菌能手”——柑橘类果皮萃取液抑菌效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