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叙事学理论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2019-10-23彭思

北方文学 2019年29期
关键词:指导意义教学启示叙事学

彭思

摘要:叙事能力是中学生写作能力的重要内容之一,叙事学是研究叙事文的科学,中学记叙文是叙事文的一个典型的范畴,叙事学的理论成果完全可以运用到记叙文写作中去。因此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叙事技巧,不断提高叙事能力,写好叙事性作文,本文从叙事学理论视野出发,将叙事学理论引入到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中,结合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现状,探讨叙事视角和叙述人称、时间理论、新叙事学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理论等内容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叙事学;中学生记叙文写作;指导意义;教学启示

结合中学写作教学实践可以发现,当前中学生叙事性作文存在“假、空、套”现象,文中无我,没有自己的话语系统,内容空泛,不能与现实对话,缺乏真情实感。学生缺乏一定的写作技巧,所写文章缺乏内涵,多数学生的记叙文如流水账,存在叙事枯燥、语言不畅等问题。高中语文写作教学目标明确提出:中学生叙事性作文要体现出人物的个性、写出事件的发展过程。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对于如何叙述事件的发展及人物的个性,存在学生无从表达,教师无法提供有效指导的难题。针对目前中学生记叙文写作现状,运用相关的叙事学理论对写作进行指导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结合中学语文教学及作文写作教学实践,记叙文通常是以写景、记事、记人等为切入点,采用记叙和描写为主要的表达方式。在写作过程中,为了更好地把握行文脉络以及主题内容,就应该从三方面入手,分别是“故事”、“时间”、“叙述”等方面,所以结合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实情,叙事学视野下的记叙文可以定义為:按照某种特定时间顺序,讲述或呈现故事的一种文体。因此,本文将从叙事视角和叙述人称、叙事时间理论、新叙事学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理论等方面探讨叙事学理论对中学记叙文写作教学的启示。

一、叙事视角与叙述人称

在记叙文写作中,要想更好地讲述或呈现故事,首先要选取叙事视角,视角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作品的成败。叙述视角是指讲故事时为了达到某种效果而采用的特定角度。胡亚敏指出:“视角指叙述者或人物与叙事文中的事件相对应的位置或状态;或者说,叙述者或人物从什么角度观察故事。”(1)叙事视角可以分为“全知视角”、“有限视角”和“纯客观视角”,这三种叙事视角各有利弊,要根据作品的内容和整体艺术构思选择视角,以扬长避短,使视角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具体而言:第一,全知视角(叙述者>人物),在表达人物众多、时空跨度较大、矛盾复杂交错的题材中,可以采用该视角,使得叙述的视野开阔无限,通过全方位的描述事件及人物,为读者提供了充足的想象空间,保证了叙述的朴素明晰;第二,有限视角(叙述者=人物),该视角又可以分为次要人物视角与主人公视角两种,是按照人物在作品中的实际地位来展开叙述的过程。主人公视角就是从主人公的角度出发,以第一人称的角度进行事情的叙述,更具真实性与亲切感,可以引导读者深层次了解主人公的心理状况及情感变化。次要人物视角借助一定的线索人物、见证人、目击者等进行叙述,这样不仅可以客观全面地展现主要人物的形象,还可以借助次要人物的道德评价及情感态度对主要事件及人物进行说明;第三,纯客观视角(叙述者<人物),即以客观演示的角度或富有戏剧性的角度出发,生动、直观地进行描述,在表达作品主旨的同时提高文章的艺术魅力。叙述视角的选择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作文的实际构成方式,不同的叙述视角具有其优势与劣势,在记叙文的写作与表达中,作者要结合内容选择最恰当的叙事视角。

叙事视角的选择要注意叙述人称的合理使用,一般的记叙文采用第一人称或第三人称进行表达,个别时候使用第二人称。

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便于直抒胸臆、表达真情实感;第二人称便于从侧面表现作者的感情。而第三人称通常作为一种全知视角对整个作品的内容进行阐述,是当前记叙文写作中最常见的,也是学生比较容易接受的。而有限视角既可以采用第一人称也可以采用第三人称,如果以第一人称作为阐述的视角,“我”则是故事中的一个重要角色,也意味着叙述者、聚焦者、行为者三者的身份的重叠,作为叙述者与经验者的统一体,表达与叙述要从“我”出发,一以贯之,不得任意变换。在第三人称有限视角中,问题是由人物叙述出来的,一般叙述者与故事中一个人物的角色是重合的,除了篇首与篇尾的简短叙述,其他内容主要来源于叙述者讲述。在叙事作品中,有时为了表达的需要,也采用一些特殊视角,如动物或儿童视角等,特殊视角的存在会带来一定的特殊效果,让读者对常见的事物产生一定的异化感,从不同的角度及层次对常见之物进行理解与认识。

所以在日常的理论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应该侧重于对学生写作的阐述视角和叙述人称的选取进行指导,应当由简到繁,步步为营地加强练习。通常可以采取变换视角的改写训练、扩写训练等,或者规定情境进行某种视角以及多种视角的写作训练。

二、叙事时间理论

叙事文是时间的艺术,时间对于叙事性作品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它包含两种时间,即叙事时间和故事时间,其中对记叙文写作最具指导意义的是时序理论和时距理论。

时序,指叙事时间的顺序,可以分为顺时序、逆时序、非时序,基本的时序变形只有倒述和预述两种,倒述是区别于正常叙事顺序的一种表达方法,是在事件发生之后讲述之前所发生的事实。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时序理论,叙述文中的倒叙手法的应用,可以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即通过将故事中最精彩、最动人的片段或故事结局放在文章的最前面进行叙述,以比较具有吸引力的方式“抓住”读者的心,做到先声夺人,然后可以按照情节的需要向读者交代故事的发展,娓娓道来。倒叙还可以在文章开头不涉及具体的故事内容,但是作者通过联想,借助一定的抒情或议论的文字进行对往事进行描写,然后按照合理的时间顺序将准备好的故事一一讲述出来,并在结尾处采用一段抒情性或议论性的文字呼应开头,总结全文。同时也可以在倒叙中套倒叙的情况,把以上两种倒叙方法在同一篇文章中使用,使故事情节更为多变、精彩。

时距又称为叙述的步速,是体现故事时间与文本时间长度对照关系的时间概念,当上述两种时间长度几乎一致的时候,可以看作是匀速叙述的关系,在这种匀速叙述的基础上,可以准确地区分出不同叙述速度之间的时距。省略与停顿代表了速度的两个极端形态,而概括、场景与减速等则是介于二者之间的速度形态。时距理论可以指导学生处理好作文的详略问题,这是记叙文写作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要指导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按照主旨的不同,处理好文章的详略问题。详略不得当的问题是当前多数学生记叙文写作中常犯的错误,这体现了学生不会恰当地应用场景与减缓手法,因此教师在记叙文写作指导中要从学生的细节描写与场面描写出发,引导学生充分展示关键细节,体现细腻而深入的写作效果。除了时距理论,还可以运用新叙事学的信息延宕和压制理论来控制叙述的速度,从而达到设置悬念或者埋伏笔的效果。学生在记叙文写作中,还可以运用设置巧合、制造矛盾或误会、先抑后扬或先扬后抑等叙事技巧制造信息的延宕或压制,造成文本的悬念或者将文本结局由传统的“封闭式”转向“开放式”,从而产生永久的艺术魅力。

注释:

胡亚敏:《叙事学》,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4年版,第19页。

参考文献:

[1]胡亚敏.叙事学[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二版),2004.

[2]热奈特.叙事话语·新叙事话语[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

[3]马克·柯里.后现代叙事理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指导意义教学启示叙事学
一部女性成长与救赎的见证录——《证言》的女性主义叙事学阐释
叙事学经典/后经典划分争议20年考辨:后经典叙事学存在合法性论略
大学英语学生作文语言错误分析研究
探究雅思口语测试对高校英语口语教学的启示分析
健康教育对高原地区剖宫产患者的指导意义
血乳酸检测对引起呼吸衰竭常见疾病的临床指导意义
叙述结构和聚焦多重性——让·埃什诺兹《我走了》和《一年》的叙事学解读
新叙事学,复数的叙事学,还是复数的后经典叙事学?——也从《新叙事学》的译名说起
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一篇好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