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针浅刺和颧髎刺血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2019-10-23魏韦韦赵汝佳吕士琦

中国民间疗法 2019年15期
关键词:神经炎经筋面神经

魏韦韦,赵汝佳,吕士琦

(1.枣庄职业学院,山东 枣庄277100;

2.山东省枣庄市中医医院,山东 枣庄277100)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枣庄市中医医院收治的62例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1例,其中两组各脱落1例,每组实际30例.对照组男13例,女17例;平均年龄(47.10±12.56)岁;平均病程(2.41±1.29)d.治疗组男14例,女16例;平均年龄(45.80±13.29)岁;平均病程(2.37±1.43)d;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西医诊断标准:参照《内科疾病诊断标准》[4]进行评定.发病前常有受凉、受潮、吹风史,少数患者于发病前可有耳后、耳内疼痛或面部不适等前驱症状;急性或亚急性发病,出现一侧(偶为双侧)周围性面瘫,可伴有舌前2/3味觉障碍,少数伴有耳鸣、听觉过敏或耳郭疱疹等症状.②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中医临床诊断学》[5].一侧面部板滞、麻木、瘫痪,不能皱眉、闭眼、示齿、鼓腮,少数患者耳朵面部疼痛,出现舌前2/3味觉减退或消失,听觉过敏等.

1.3 纳入标准 符合上述中西医诊断标准;年龄18~60周岁;就诊时间为面神经炎急性期(即7 d内);依从性好;初次进行中医诊治,未进行中医其他方面治疗.

1.4 排除标准 继发于中耳炎、迷路炎、乳突炎的耳源性面部周围性瘫痪和面部周围性瘫痪者;面部皮肤有破损者;伴严重凝血障碍性疾病者;糖尿病合并感染者;其他原因引起的周围性面神经麻痹(如桥小脑角病变、脑病变、手术损伤、腮腺疾病、格林巴利综合征)者.

1.5 脱落标准 自行退出者;对治疗不服从,导致治疗过程中针刺意外者;擅自兼用其他方法治疗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采用多针浅刺法联合颧髎刺血治疗.面瘫急性期1~7 d,选穴以阳明经、少阳经穴位为主,局部取穴与远端取穴相配合.①多针浅刺法:选取阳白、太阳、四白、下关、口禾髎、迎香、颊车、地仓、牵正、承浆,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采用0.30 mm×25 mm毫针,每穴之间,每针针刺间隔10~20 mm,直刺3~5 mm,不行针;向上平刺人中5~8 mm,强刺激;直刺双侧合谷12 mm,施用一捻一放飞法,较强刺激;直刺双侧太冲5 mm,泻法,较强刺激;直刺足三里15 mm,中等刺激.留针30 min,红外线照射30 min.每日1次,连续治疗7 d为1个疗程,疗程间隔2 d.②颧髎放血:患者呈侧卧位,采用小号火罐,在患侧面部轻轻闪罐2~3遍;颧髎穴区处,75%酒精棉球常规消毒,一次性采血针快速点刺2~3下,迅速拔罐1 min,使之出血约3 mL(面部不要留有罐印),隔日1次,5次后停用.分别于治疗前的第2、3个疗程观察治疗效果.

2.2 对照组 仅采用多针浅刺法,不采用颧髎刺血,方法及疗程同治疗组.

2.3 健康宣教 两组患者均给予健康宣教.①心理方面:放松心情,消除恐惧心理,积极配合治疗.②生活方面:急性期应充分休息,避免到人多、空气污浊的场所,外出配戴口罩;避免受风、受寒加重病情;宜温水洗脸、刷牙;注意天气变化,及时添加衣物,防止感冒.③饮食方面:尽量以半流食或软食为主,味觉障碍者应注意食物的冷热度,以防烫伤口腔黏膜;忌食生冷、硬及辛辣刺激性食物,饭后及时漱口,防止患侧食物残留.④康复训练:患者坐于镜前,做闭眼、扬眉、露齿、鼓腮等动作,每日2~3次.进行早期面部运动训练,改善面部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再生,使面部表情肌协调对称,当神经功能开始恢复后,鼓励患者练习瘫痪面肌的随意运动,以促进瘫侧早日康复.⑤眼睛保护:避免阳光及紫外线灯刺激眼睛;眼睑闭合不全者,平时外出或睡眠时应佩戴眼罩,睡前涂抹红霉素软膏,防止角膜炎或暴露性结膜炎.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评定标准 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第2、3个疗程的总有效率.临床疗效评定标准参照美国耳鼻喉头颈外科学会确立的House-Brackmann面神经功能分级标准[6].痊愈:面神经支配所有区域功能正常;显效:面神经支配所有区域有轻微的功能减弱,可能有轻微联带运动,面部静止时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中等,眼裂用力可完全闭合,口角轻度不对称;有效:面神经支配所有区域有明显的功能减弱,但双侧无损害性不对称,存在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面部静止时张力正常,上额运动微弱,眼裂用力时可完全闭合,口角明显不对称;无效:面部静止时不对称,上额无运动,眼裂不能完全闭合,口角仅有轻微运动.总有效率为痊愈率、显效率及有效率之和.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计数资料以[例(%)]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3 结果 治疗2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疗程后,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急性期面神经炎患者临床疗效比较[例(%)]

4 讨论

中医认为急性期面神经炎为风寒之邪乘脉络亏虚之时侵袭阳明、少阳、太阳经脉,以致经气阻滞,经筋失养,筋肉纵缓不收而发病,其病位在筋.《灵枢·经筋》曰:“足阳明之筋……颊筋有寒,则急引颊移口,有热则筋弛纵缓不胜收,故僻.”面神经核或核以下的周围神经损伤即致周围性面瘫,亦称“面神经炎”“面神经麻痹”,其早期病理变化为神经的水肿和脱髓鞘,严重者可有轴突变性.

目前针灸治疗面神经炎的方法多种多样,面瘫的1~7 d为该病发展期即急性期,是治疗的最佳时期,正确治疗是该病尽快康复及良好预后的关键[7].急性期治宜浅刺,以“刺卫出气”激发人体经气,疏通经络,调和营卫气血,祛除病邪,以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8-9].多针浅刺属“扬刺”的范畴,扬刺为十二刺法的一种,是病变局部正中直刺一针,周围斜刺四针的手法,用于治疗受病部位较浅、面积较大的病证,由于这种刺法浅而轻浮,“扬”有“扬散”的含义,所以称扬刺.《灵枢·寿夭刚柔》载:“刺营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刺营即刺脉,以见血为标准,刺卫即刺穴,以得气(针感)为依据[10].

现代医学认为,面神经分支从表面进入肌肉并分布在肌肉表面,穴位浅,故选择浅针直达病所[11-13].颧髎,面鸠骨下廉锐骨端陷中,手太阳、少阳之会[14].《灵枢·经筋》记载,足阳明经筋“其支者上颊,结于鸠”;足太阳经筋“其支者,为目上纲,下结于鸠”;足少阳经筋“下走颌,上结于鸠”,说明足三阳经筋皆上行结于鸠,即面部鼻旁颧骨部位,正是颧髎穴之所在.本穴既是手太阳小肠之经穴,又是与手少阳三焦经经气相通的交会穴,同时,足三阳经筋交会于此,故针刺本穴不仅能疏通太阳、少阳之经气,还能调整经筋网络循行部位的气血[15].针刺颧髎穴可调节神经,改善面部血液循环和营养,消除局部水肿、炎症、痉挛,从而恢复面肌、面神经功能.颧髎是治疗面部经筋病变的首选穴位,不仅有局部的治疗作用,对经筋网络循行的邻近部位也有调整作用[16].如《素问·血气形志》记载“凡治病必先去其血”,可达到活血通络、祛瘀消肿的目的.该病急性期正气虚,邪气盛,利用刺血拔罐可以使邪气外泄,同时还可以促使面神经受损部位淋巴和血液的循环,缓解面神经炎症和水肿,改善面神经的卡压状况[16-17],减轻面神经损害.李文龙[18]通过半刺法治疗面神经炎取得了良好的疗效,明显减轻了面瘫急性期症状.杨骏等[19]认为面瘫急性期邪气在络,病位较浅,治则为散风活络、温经散寒,通过针刺调动络脉经气以祛风散邪,强调针刺手法宜轻,行浅刺激,可缩短其治疗时间.急性期面神经炎病损表现于面部,患者心理负担较重,给社会交往、工作及生活带来很大的影响,治疗的同时,要时刻注重面瘫调护,治疗与调护相结合.

综上所述,针浅刺法和颧髎刺血治疗急性期面神经炎具有很好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神经炎经筋面神经
梁清华教授扩肛法治疗肛肠经筋病经验探析
视神经炎的悖论
足三阳经筋与膝关节痛
电针、穴位注射为主的综合疗法介入面神经炎急性期的临床疗效观察
基于中医传承计算平台探索中药复方治疗视神经炎用药配伍规律
精细化护理在急性视神经炎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大型听神经瘤手术:如何平衡肿瘤全切和神经功能保留
颈项疼痛及功能障碍的经筋辨证与推拿治疗探析
前庭神经鞘瘤术后面神经功能损伤影响因素分析
颞骨内段面神经前移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