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冠心病患者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对其负性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2019-10-22崔美平

关键词:负性全程冠心病

崔美平

(山东省烟台海港医院,山东 烟台 264000)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冠心病的危害是比较严重的,它通常会发展成心绞痛、心肌梗塞和猝死三种及其严重的后果,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安全和质量。近年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社会竞争压力增大,导致人们的生活方式、饮食结构发生了不良的改变,使得我国冠心病的发病率逐年增高。临床上对冠心病的治疗主要以药物保守治疗为主,及时采用正确合理的保守治疗,对冠心病患者来说能够显著其减少其病死率,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有临床研究表明,对冠心病患者正确治疗的同时,加以实施合理良好的护理干预,并引导患者积极有效的配合,能够增强其社会适应能力,显著改善其心理状态,减少其负面情绪,进一步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1]。本研究选取烟台海港医院近年来住院治疗的140例冠心病患者,对冠心病患者实施全程护理模式,观察护理干预对患者的情绪及生活质量的影响,为冠心病患者的有效护理提供依据。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冠心病患者共140例,样本均来自烟台海港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时间段为2015年7月~2018年6月,所有患者均符合最新的冠心病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平均分为两组(利用随机数字表法),每组70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而观察组采用全程护理模式,其一般资料对无显著性差异(P>0.05)。

1.2 护理方法

对观察组患者,首先对不同患者情况对其进行健康评估,然后对患者采取个体化全程护理干预计划,干预措施主要为:(1)对患者本人及其家属进行冠心病相关知识的健康教育。安排专门的医护人员,在患者入院后对其进行冠心病相关防治知识的教育普及,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病魔的信心,促使患者积极主动的配合治疗。(2)根据患者的评估结果对其采取个体性的心理干预。护理人员需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并注意态度诚恳,及时发现患者的心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帮助患者消除紧张焦虑的不良情绪,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另一方面注重患者家属给予患者关心和鼓励产生的积极作用,指导家属如何去帮患者走出负性情绪。(3)指导并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医护人员要及时纠正患者的不良行为,根据患者个体情况制定适合的运动方式,保持合理的运动量,并鼓励患者长期坚持。(4)对患者进行全程护理干预,促使患者坚持配合综合性正规治疗,密切观察并积极预防患者发生各种感染及并发症。患者出院后,由特定的护理人员定期对患者进行电话随访,追踪记录治疗护理效果。

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的护理干预,如患者进行正确有效的指导和健康宣教,并注意预防患者的各种感染及常见并发症等。

1.3 护理疗效评价

我们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对患者的抑郁和焦虑状况进行评价,采用百分制量表,分值高低与患者的抑郁或焦虑程度成正比;采用SF-36生活质量表对患者生活质量评价;对主客观支持以及对支持的利用度评价方面,我们采用的是社会支持量表。P<0.05表示差异有显著性,采用两样本t检验对两组数据进行比较。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抑郁和焦虑情况比较

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SDS和SAS评分分别为:53.63±8.83、51.51±5.74,对照组患者护理干预前的SDS和SAS评分分别为:52.12±5.50、51.06±4.32,两组相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相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显示出观察组的优势。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抑郁和焦虑情况比较

2.2 两组患者生活质量情况比较

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前在总体健康、躯体功能、躯体角色、活力、社会功能、情绪角色6个方面的评分相比较均无显著性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护理干预后的6项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比较(±s)

注:与护理前比较,#P<0.05;与对照组比较,*P<0.05

分组 n 总体健康 躯体功能 躯体角色 活力 社会功能 情绪角色观察组 护理前 70 33.65±4.27 39.32±4.42 36.27±5.25 38.67±5.35 39.52±5.81 31.63±4.43护理后 70 71.29±5.82#* 68.54±5.18#* 71.14±5.64#* 69.38±6.32#* 68.58±6.34#* 78.42±5.65#*对照组 护理前 70 34.25±4.26 38.63±4.65 35.98±4.16 39.87±6.19 39.19±6.54 32.32±6.25护理后 70 51.31±4.98# 50.24±4.87# 54.15±4.31# 48.65±6.25# 42.53±6.16# 53.21±6.43#

3 讨 论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它自身的氧气和营养由冠状动脉提供,冠心病患者由于冠状动脉病变导致心肌缺血、缺氧,发作时常伴随胸部窒息感、闷胀感、剧烈的烧灼样疼痛、乏力等症状,时间久了,患者就容易产生沮丧、抑郁、悲观厌世、痛苦、焦虑等严重的负性情绪,而抑郁、焦虑等情绪反过来又会导致冠心病反复发作,形成恶性循环,逐渐加重病情,非常不利于患者的治疗和预后[3]。负性情绪还会引起患者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其体内肾上腺素、皮质醇等激素的分泌过多,导致患者相关症状的出现。这些因素合并会促使患者发生心脏病急性发作,抢救不及时会导致猝死[4-5]。另外患者确诊为冠心病后,病情容易反复,经常需要住院治疗,每天输液服药,加上昂贵的治疗费,均会显著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

本次调查表明,护理干预后两组患者SDS和SAS评分相比较均有显著统计学差异,观察组患者的评分低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患者护理干预后的6项相关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大于对照组,充分显示出全程护理干预相较于常规护理的优势,这与国内一些学者的调查一致。正确的药物保守治疗并配合有效的护理干预,能够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行为模式,减少甚至消除患者的负性情绪,促使患者以积极乐观的态度面对生活并配合治疗,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6]。

综上,对冠心病患者应用全程护理模式干预优于常规护理模式,在降低患者的负性情绪及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上有明显优势,值得临床推广运用。

猜你喜欢

负性全程冠心病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无痛分娩用于初产妇的临床效果观察及对负性情绪的影响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全程“录像”,写观察日记
全程管控在机电工程设备安装的实施
安宁疗护对老年肿瘤临终患者主要照顾者负性情绪及心理应激的影响
共患难, 更同盟:共同经历相同负性情绪事件促进合作行为*
非负性在中考中的巧用
垃圾全程分类的上海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