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桃花源记》教学点滴谈

2019-10-21林庆初

学校教育研究 2019年17期
关键词:桃花源记渔人桃林

林庆初

《桃花源记》是陶渊明晚年所作,是一篇经典课文,文质兼美,适宜教学,笔者非常喜欢这篇文章,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桃花源记》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娓娓动听说桃源,理想社会牵人心

文章以生动的笔触叙述了武陵人偶入桃花源的故事,创造了一个美好的理想社会——桃花源。全文按渔人经历的自然顺序,逐层展开。先写寻“源”的起因。开篇即点明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人物,采用写史笔法,给人以似有其事之感;进而,描述渔人因“忘路”而“忽逢桃花林”所见的奇妙景观:“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这里未言桃源而先状桃林,把桃林美景写得芳洁异常,勾魂摄魄,既说明了渔人惊异桃林之美因而产生“欲穷其林”的欲望,同时也为桃源的出现作了先声夺人的渲染。接下来,文章集中描绘渔人所见所闻的源内境况,这是全文的中心。让我们跟随渔人的脚步,看看作者向我们展示一个怎样的美好世界,理想社会。这里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风景优美,环境宜人;这里道路纵横,人畜两旺,生产发展;这里人们安居乐业,各得其所,男人女人勤劳耕作,老人小孩并怡然自乐,全然一派升平氣象!作者不仅以赞美的笔调描绘了源内的社会环境,而且颇富深情地展示源内人的精神风貌。这里的人们友好善良,风俗淳朴,道德高尚。他们见到渔人,便邀请渔人到家里,设酒杀鸡作食,热情款待渔人,并热情地咸来问讯,源内充满平等和谐的气氛,一民同俗,以致家家邀请渔人,皆出酒食。桃花源的现状如此美好,桃花源的历史也绝非寻常。作者通过源内人的自述,指出他们原是先世避秦时乱来此绝境的,因此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是全篇的文眼所在,桃花源里没有君权的争夺,没有朝代的更迭,因而也没有了战争、恐怖、饥饿和死亡。而东晋太元年间,短短21 年就爆发大小战争60 场。在这样的社会中,老百姓只能过着家破人亡、颠沛流离的生活。正因为如此,桃源人拥有这般美满幸福的生活,才会特别珍惜,怕别人影响他们的幸福宁静的生活而千叮万嘱让渔人不要告诉其他的人。

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追随渔人的脚步探访桃花源,美好的社会吸引学生心生向往。我适时告诉学生,《桃花源记》体现的正是我们当代社会淳朴美好的民风,是人民安居乐业的真实写照。讲学时,我让学生联系当前的社会风貌,以及自己的生活感受,来说说陶渊明所写的桃源生活和我们现在生活的异同,从而激发学生对国家、对生活的热爱和珍惜。再联系当今社会的历史任务: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更要有新作为,鼓励学生脚踏实地学好知识,将来创造更美好的生活。

二、奇丽想象奏弦歌,尺水兴波扣心弦

《桃花源记》之所以久负盛名,脍炙人口,是与它的高度艺术技巧分不开的。作者以其丰富、奇丽的想象,融汇着时代生活、个人感受以及当时的某些传闻等因素,虚构了一个神话般的故事,就像一曲动听的歌,给人们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叙事曲折生动,幻境实写,妙趣横生是本文的显著特点。文似看山不喜平,桃源故事的情节很单纯,全文也不过三百余字,但在作者笔下却尺水兴波,曲折生姿。作者叙述渔人进出桃源过程,围绕“奇异”二字做文章,从渔人寻“源”、入“源”到辞“源”,疑团层设,扑朔迷离,始终扣动着读者的心弦。如写渔人入“源”一节,真是曲折探幽,一波三折,十分精彩。桃源故事本属子虚,是作者的虚构,却用写实笔法次第叙述,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写桃源的隐、现,虚如海市蜃楼,倏然而来,飘然而去;而写“源”内景物、人物及生活细节,实如日常所见,十分细致逼真。这样把桃源幻境写得既飘渺神奇又真实可信,极富诱惑力。

写作时要大胆展开想象,行文要有波澜,文章才有足够强的吸引力,这是我们经常跟学生说的,教学《桃花源记》时,我觉得这就是一个极好蓝本,是学生学习写作的典范。作者独具匠心,能用奇丽想象和曲折文风把一件极简单的事情写的这么生动形象,吸引读者眼球。农村学生读书少、积累少,作文时总感觉无话可说,三言两语就结束作文。因此,教学本文时,我特别注意这一点,分析课文之后让学生总结归纳,领悟文章的写作方法,并寻找合适题目,让学生模仿作者的写作方法当堂完成作文,学以致用,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三、朴素自然不雕饰,三言两语却传神

语言朴素自然,简洁传神,写景如画,写人妙摄神理,是本文的另一特点。陶渊明的诗文向以不加雕饰、平淡自然为人称颂,这篇小记很有代表性。如写桃花林,仅用了十几个字便把桃林奇美、清幽的景色如写意画般地呈现在读者眼前。写“源”内生活也只是寥寥几笔,便构成了一幅有动有静,明丽恬静而又生机盎然的图画。本文写人物的情态状貌之处虽不多,但凡着墨之处,必见工力。如写渔人忽见桃花林是“甚异之”,虽仅三字,渔人的状貌、心态便活现出来。写“源”内人初见渔人则是“大惊”,细细体味文意,惊诧、惊奇、惊喜的心理活动也尽含二字之中。

文章讲到这里,不得不佩服陶渊明老先生的厚实文学功底,学生如会选择用词,定会使文章锦上添花,而避免出现冗杂的缠脚布似的废话连篇的文章。以教学《桃花源记》为契机,引导学生在平时阅读中多积累好词好句,对于词义认真理解。写作时,用词还要认真推敲,就像贾岛写诗,要“僧推月下门”还是“僧敲月下门”,要结合当时语境,好好思量,认真选择。写作时多推敲推敲,就能找准词语,恰如其分地表达出自己的心中所想,从而做到言简义丰了。只有平时多练,才能用最精妙、最简练的语言表达最准确的意思、最真实的情感。

《桃花源记》是一篇闪耀着理想光辉的千古名篇,每一次研读、每一次教学都会出现惊喜,惊喜于自己与作者精神上、情感上的共鸣;惊喜于学生对文章的格外热爱和学习热情的高涨;惊喜于学生能从经典中汲取精华,学以致用,写作能力的提高。

《桃花源记》这样的经典文章值得我们细细体味、细细打磨,汲取精华,终生受用!

猜你喜欢

桃花源记渔人桃林
A Greedy Story
渔人的故事
己亥清明祭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上)——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08-1921)
《桃花源记》与一文多选现象、多种文体特征及多重主旨解读(中)——基于清末民国教科书的考察(1922-1937)
《桃花源记》
打渔人
《桃花源记》的思想内容解读
廊桥叙旧
囧版三国之桃林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