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学历史教材课后习题之比较研究

2019-10-21那婷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29期
关键词:课后习题部编版人教版

那婷

摘  要:本人拟以人教社2001版与教育部编2016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的课后习题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己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经验,通过对两本教材课后习题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新教材的变化,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材;课后习题;部编版;人教版;比较

自《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颁布后,教育部编2016版初中历史教材在今年终于正式颁布实施,那么,2016版的历史新教材在课后习题部分相对于之前的教材有什么新的变化?对于教师而言这些变化在教学中又有什么新的要求?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去仔细思考和研究的。正是在这种变化下,本人有了本课题的研究初衷,拟以人教社2001版与教育部编2016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的课后习题作为研究对象,结合自己初中历史教学工作的经验,通过对两本教材课后习题的对比分析,初步探讨新教材的变化,以期为广大一线教师对新教材的使用和教学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建议。

1.对教育部编2016版与人教社2001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教科书课后习题的整体比较

1.1.题量的比较分析

数据统计是最直观、最清晰明了的反映问题的方法,根据对课后习题类型的分类,在此对不同类型的题在两本教材中所占的比重进行统计分析,以便从量上认识新旧教科书在课后习题上的变化。

1.2.题目安排和题型设置的比较分析

在习题题目安排和题型设置上来看,人教版和教育部编版教材虽然都注重对学生知识的巩固和能力的培养,但侧重点各有不同。人教社2001版历史教材的课后习题以“练一练”与“活动与探究”两个栏目为主,包括的题型以选择题、“议一议”、“找一找”、“比一比”、看图分析、阅读对比等为主,多以连线、填图、问答等方式提出问题。还有一种则属于实践类的题,以“看一看”、故事会、小调查、小实验的形式出现。教育部编2016版历史教材则以“课后活动”这一固定的栏目出现,以问答式与讨论式为主。在题型设置上,两版教材虽都重视运用层次的习题,但在题型的设置上变化还是很多。例如材料分析题,旧教材的材料分析题中图表类的材料有九道,而文字类的材料只有两道,新教材则各有十二道和六道,可见新教材对材料分析题的重视。我们知道史料和遗迹是我们了解历史知识的第一手对象,只有通过这些我们才能掌握真正的历史。新教材在课后习题题型的设置上体现出对史料实证的重视,也保证了历史学习的客观性和权威性。

1.3.习题反映内容的侧重点的比较分析

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历史教科书课后习题的设计也能反映教材编写者对历史教科书结构和历史教育功能认识的变化和发展。

教育部编教材语言精练,切入点巧妙,给学生直观的图片资料,注重对史料的理解和印证,注重对知识点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人教版虽注重从实践出发和知识的迁移,但提问上目的不明确,对课标要求把握有偏差,也忽略了教学的实际情况。

2“部编”教材下引导中学生正确研读课后习题中的史料方法探究

史料是人们认识历史和了解历史的基础,也是我们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必要条件。基于上文对新旧两本教材课后习题的比较可以发现新教材不但从数量还是题目设置上都更加注重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价值。

2.1.“部编”历史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史料

2.1.1.何为“史料”

关于“史料”,翦伯赞先生认为“六经皆史,诸子亦史,诸诗集、文集、词选、传奇、小说亦史,及至政府档案、私人信札、墓志、佛典、杂志报纸,传单广告以及一切文字的记录,无一不是史料”。

2.1.2.“部编”历史教材课后习题中的史料

“部编”历史教材的课后习题在史料的选择上首先要考虑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初中阶段的学生年龄集中在12至15岁之间,个性活泼好动。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在认识上以感性认识为主。所以在选择史料上坚持科学性的同时,兼顾形象性和趣味性,没有严格的界限要求和说明。

2.2.如何引导学生正确研读史料

作为一名中学教师,我们常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传授给学生的不仅是历史知识,更是历史学习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学生怎样做才能正确研读课后习题中的史料,明确史料所蕴含的历史信息,阐述史料所体现的视角呢?本人在查阅了大量的研究成果后,结合自己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经验,以及初中学生历史学习的情况,将引导中学生正确研读史料的方法总结如下。

2.2.1.粗读文字,知晓大义

所谓粗读,即是对史料的粗略阅读,在明确问题后掌握史料的基本含义,这是研读史料的第一步,也是最基本的层次。粗度的目的是在完成课后习题的过程中,不跑题、偏题,控制好大方向。在粗读的过程中学生不需要进行过多的分析,只需要对史料有个大致的了解。初步明确和判断史料是属于原始史料还是二手史料,这一点虽然初中历史的课标中没有要求,但是历史学习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初中学生在在刚刚接触历史课程时能够养成这种基本的判断史料的习惯,对其以后的学习是大有益处的。

2.2.2.精读重点,抓住关键

精读,是在粗读史料的基础上,根据问题全面分析史料所包含的信息,找准关键词语,对史料进行去粗取精的过程。

此环节,学生要第一要注意提示性的文字,特别是材料的出处,通过出处我们可以判断出史料的作者身份、背景、国别,时间等,这些信息隐含的内容丰富,是学生琢磨史料的一个重要依据。第二注意史料中的标点符号,如分号、破折号,省略号等。

2.2.3.先思后答,充实课文

研讀的过程也是思考的过程,课后习题作为课文辅助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科书教学工具的功能”,其中史料的选取和编排是经过教材编写者精心设计的。在本人看来其作用不但在于能够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检测教学效果,训练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和培养学生历史学科素养,还能捕捉研读史料过程中的教学生成,充分利用教学生成提高课堂效益,辅助课堂教学。

历史是可观的,结论是主观的,“部编”教材对史料实证的重视,让我们明白教师不能把知识强加给学生,也不能把历史与结论牵强的结合在一起,更不能把历史事实附加于某个理论。而是应该把理论融入客观历史的评价中。以上是我对“部编”教材下教师如何引导中学生正确研读课后习题中的史料方法进行尝试性的探究,当然方法的有效实施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还是要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综合应用,力求达到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黄叶.部编版历史教材与人教版、北师大版插图比较研究——以七年级上册为例[J].新课程,2018(14):84-84.

[2]  人教版与大象版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以“近代中国反侵略、求民主的潮流”单元为例[D].河南师范大学,2015.

注释

①  翦伯赞.史料与史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1,第21页.

猜你喜欢

课后习题部编版人教版
人教版11.1功-教学设计
重视儿童本位的回归
论小学语文“多元阅读”校本课程的实施
“部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精神”
“部编版”语文教材的鲜明特点及时代意义
基于儿童立场,让课后习题变变样
初中数学课后习题设计问题分析
以“课后习题”为抓手,有效突破语文“文本解读”的重点难点
人教版必修四核心词汇闯关
人教版选修七核心词汇闯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