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途径

2019-10-21高勉

科学导报·学术 2019年30期
关键词:人文精神人文途径

高勉

《语文课程标准》重点强调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明确提出了“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人文素养”的目标。这就是说,我们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必须要象重视“工具性”一样重视“人文性”,挖掘语文教材中的人文因素,逐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较高的文化品位、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为学生今后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下面以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文《老王》为例,谈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能通过那些具体途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途径一:从整体上把握教材中揭示的人文内涵

新课标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景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学生通过快速阅读或课前自学,在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中肯定有许多话想说,而对课文整体的认识,往往带有较强的人文精神感悟,教师可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时机,调控教学进程,随机修改教学重点、难点,突出人文思想,有针对性的组织教学。

途径二:创设情景,帮助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一个人基本品德和人格的形成不只是教育实施的影响,而且也同时伴随着自己的内心体验而形成。在讲授《老王》一课时,可以播放经过剪辑的电影,《骆驼祥子》片断,下载的一些反映种种不幸者的图片、残疾人艺术团、残奥会运动员与命运抗争不屈的画面,再配以音乐,造成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产生强烈的共鸣;教师在情感上也全身心投入,巧妙“煽情”,让师生的思想感情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融为一体,进一步理解本文作者的种种“善举”,为什么作者常坐他的车?女儿还给他送鱼肝油?为什么老王尽管客气,作者还总是照原价付?

途径三:结合背景分析,挖掘“做人”的基本素养

人的思想往往会被当时的政治、经济等诸多因素左右。在特定情景下,在黑暗的时代,在人性沦丧的时期,纯朴、善良的心灵越发弥足珍贵。因此,要挖掘一篇课文中的人文素养,必须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来分析,才能明白在我们现在看来很平常的事在当时却显得难能可贵。

作品写到“文化大革命”,那是荒唐的动乱年代。作者及丈夫钱钟书被认做“反动学术权威”,被造反派打翻在地,踩在脚下。但是任何邪风对老王都没有丝毫影响,他照样尊重作者夫妇俩。他认准他们是好人,知恩必报,临死也要去谢谢好心人。老王一生凄凉艰难,穷苦卑微,但是精神上没有受到任何污染,他坚守做善事、行善举的道德底线,报着平常心、善良心做人处事。

通过背景分析,我们还可了解到作者夫妇俩在“文革”期间被下放到“干校”,经受了很多磨难,生活处境并不理想,但与遭遇更加不幸的老王相比,觉得自己还是幸运的。所以作者认为幸运者有责任关爱不幸者,帮助他们改善处境,让他们过上好日子,觉得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感到“愧疚”。作者这样说,反映了她纯朴、圣洁之心和人道主义精神。

途径四:从细节上探究,领会作者创作意蕴

刘勰在《文心雕龙-知音》中指出:“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沿波探源,虽幽必显。”任何一部成功的作品,都蕴涵着作者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切的情感体验、丰富的人生阅历和深邃的人文思想,而这又往往体现在对人物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的刻画来表现人物性格特征和丰富的内心世界,反映人物命运,从而塑造出鲜活的人物形象,彰显主题内涵。在《老王》一文有一处写到:老王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这一描写充分表现了老王在及其艰苦的生活中善良的一面。在这类教学活动中,可帮助指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师生互动,鼓励发现,鼓励提问,鼓励学生发表与众不同的见解,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潜能,帮助学生发现探索人文精神,寻找突破口,把作品人物形象具体化,因势利导,让学生心灵得到感化。

途径五:体会遣词造句匠心,品味重点词语含义

语文教材中的篇章,大多都是文质兼美、文情并茂的优秀作品,蕴涵着丰富的思想哲理,见解精辟,感情真挚动人,而这些又都离不开遣词造句、布局某篇。《老王》一处写到:“他简直像棺材里到处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旧会散成一堆白骨。”这一句用比喻手法,借僵尸、骷髅外表的恐怖、干枯形象以及不经打的特点,形象而贴切的写出了老王的外表因病痛的折磨而变得恐怖、干瘦和衰弱的特点,写出了老王在这种情况下,挣扎着最后一次向恩人来感谢的善良之举,也写出了“我”对老王的担心、同情和关心。另一处写到:“他大概没有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每想到这一点。”“大概”表示一种猜测,表明老王从来没有想到过要占“我们”的便宜或者是欺负“我们”,可见老王是一个老实忠厚的人。

途径六:通过朗读体味

课文是作者的见闻、情感、体验,字里行间无不蕴涵着作者的人格素养。通过朗读,则会与作者的思想交流碰撞,并感受人物情感,理解文章的韵味、气势和神采,让学生获得回味无穷的美感。通过朗读,可将学生自身的感情融合到作品中去,大大增强作品中人物的形象感、意蕴感和情趣感。在学习《老王》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读书兴趣。可通过学生初读,对课文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让人感动的段落有感情的读一读,拉进与作者的距离,走入作品,读出人物形象,从读中体验情感,感悟人生。

途径七:联系现实生活,挖掘人文因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教师心中应时时有“大语文教育”的观念,要充分利用现实中的教育资源,勾通生活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把课堂教育延伸到现实生活中。结合学生自己的耳闻目睹,讲讲本社区、本村过去和现在发生的事,鼓励学生对现实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训练学生的知识迁移和构建能力。如学《老王》一课中,可让学生讲讲看到、听到的种种不幸者、弱势群体的遭遇,讲讲奉献爱心的人的举措,讲讲如果自己遇到比自己不幸的人该怎么办等等,引导学生“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途径八:开展综合性实践活动,巩固提高

课文内容学完后,以教材为引子,组织学生谈谈对人生、对社会的新认识,谈谈思想上、感情上的新收获。在内容上可不受教材局限,不须统一议题,不须统一的思维模式与现成答案,只要能够自圆其说,表达清楚,都可以承认予以鼓励。在形式上可讨论、辩论、练笔,续写人物新传,改寫故事结局,改编排演课本剧,还可组织学生参观访问、实地考察等社会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认识水平与思想修养的提高,把课内所学的人文精神强化为实际行为。

如《老王》学完后,可进行这样一次练笔活动:“生活中同学、朋友之间的互帮互组,相信你已经经过了许多,请撷取给你印象最深的一次,做一次片断描写。”还可开展关爱贫困学生、帮助孤寡残疾人活动,用实际行动体现对不幸者的关心,帮助学生走入社会,增强对社会的了解和认识,培养主动关心社会现实、探究社会问题、服务社会的意识和对社会服务的态度。通过综合性实践活动,抓住学生闪光之处恰当评价,鼓励学生把良好的道德情操付诸于行动之中,让人文精神的种子开花结果。

除了通过以上八种途径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外,还可通过对课文中的景物描写、人物描写及对比阅读来挖掘。但笔者认为:语文教师重要的是加强自身素质的修养,首先要用博大精深的文化来丰富自己,多一点引领学生步入人类文明宝库的资本,多一点人文气质。再在处世哲学和行为方式上具有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具有较强的使命感和道德情操,严以律己,勤于修身,塑造出使受教育者受到良好的高尚人格。这样才能具备从教材中发现人文素养的眼光,才能使学生在敬佩你的为人的同时“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共处。”

参考文献:

[1] 人民教育出版社《教师教学用书》

(作者单位:陕西省城固县藏经寺初中)

猜你喜欢

人文精神人文途径
求解含参不等式恒成立问题的三种途径
美在山水,魂在人文
最朴素的人文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如何在高中历史学习中培养人文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种文化的自信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人文社科
写人文的写作方法
用“分拆”法探索数列不等式放缩裂项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