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发展研究

2019-10-21王法庆戚峰

装备维修技术 2019年5期
关键词:军民融合装备

王法庆 戚峰

摘要: 本文首先介绍外军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现状、然后对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实践中的潜在风险进行分析、最后就构建军民融合维修保障体系机制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 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

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是我军适应信息化局部战争特点遂行作战保障任务的客观需求,是快速提高装备保障维修能力的有效途径。当前,伴随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我军不断加大对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但在实施过程中一些潜在的风险会直接影响到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的成效,需要加强分析研判,逐步构建符合国情军情的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体系机制。

世界主要国家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特点

纵观当今世界主要国家,加快传统的建制保障体系向军民融合装备保障体系转变,已成为以美、俄、英、法等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的共同选择,并在实践中产生了巨大军事、经济效益。据统计,在伊拉克战争中,美军采用军民融合保障模式的战机与单纯依赖军方保障的战机相比,战备完好性平均高出5%~23%。法军武器装备总署数据表明,近年来,相比传统的建制维修保障,合理配置军地保障力量和资源、推行军民融合式装备保障可节约11%的保障经费。

外军在推行军民融合装备保障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利用地方保障资源的有效途径,初步形成了三种模式:一是公私合作模式。该模式在美军基地级维修工作中得到大力推廣,主要采取签订“购买产品与服务”“工作分配”“设施设备租用”等形式的合作协议。二是基于性能的保障模式。其核心就是通过装备保障集成方加强装备全寿命保障的管理,促进部队与地方保障力量的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和风险共担,从而在经济可承受的条件下确保装备在寿命周期内实现预定的战备完好性目标。三是定制化装备保障模式。该模式主要是针对装备保障实际需要而采取的不同合作方式的合同模式。该模式往往综合考虑装备实际情况和维修需求,选择特定的保障合同来完成装备维修保障。

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风险分析

信任风险

由于维修承接方不切合实际的宣传,部队未能完全掌握企业相关信息,错误判断了承接方经济实力、发展状况和维修能力,选择了不合格的承接方,导致不能如期执行维修任务。另外,承接方有时为了降低成本、提高效益,采取隐蔽行为,在维修环节上放松对装备质量要求,从而导致装备维修质量不高。特别是在一些高新技术装备,由于承接方具有技术、信息的垄断优势,也极易损害部队利益,直接导致部队对承接方的信任。

经济风险

合同外需予以考虑的高额经济支出主要有两点:一是衍生费用,既包括前期信息收集和后期监督管理费用,更主要的可能来源于维修过程中的其他故障问题的追加费用,导致超预算支出。二是垄断高价,越是核心的军用装备处于垄断维修保障的可能性越高,维修价格的透明度就越低,这就容易导致产生不必要的高额支出。

时效风险

是否能够在最快的时间完成不可估量的装备维修故障是军民融合装备维修的重要评估指标。特殊情况下,部队要求维修承接方在短时间内作出超出合同规定的维修工作总量,或者要求在规定时间内完成对某项维修任务的改进和创新。如果承接方没有先进的技术、人才和体系支撑,将直接影响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的时效。

合同风险

限于部队装备使用动用的特殊性,装备在维修保障中难免会遇到一些难以预测的情况,或者是虽然可以预测,但是难以界定责任义务,因此,签订一个涵盖所有事件的合同是非常困难的,维修保障有时需要在协议框架下予以商讨,这样就容易导致出现履约难、追责难的问题。

核心风险

装备维修保障最终目的就是以装备战斗力迅速恢复保证部队整体战斗力再输出,核心要义在打赢。在军民融合维修保障实践中,在充分考虑地方维修人员安全保密的前提下,更要考虑战时维修人员可能会出现不到位、令不行、禁不止、临阵脱逃问题。

构建符合国情军情的装备维修体系和机制

构建维修体系

一是合理配置力量。力量配置要坚持“以军为主、以民促军”的基本原则,坚持以军方为主导,军内保障力量为主体、国防军工企业为支撑、社会科技力量为补充,综合统筹军地装备维修保障力量配置使用。二是建立标准体系。充分借鉴国际上成熟、通用的标准体系,修订现有国家、军队标准化体系,提高研制装备的通用化、系列化、标准化程度。同时,积极探索军地一体化零备件储备和供用保障,为社会力量承担装备维修保障打好标准化基础。三是完善法律法规。目前,《军民融合发展法》正在处于提请审议阶段,为整个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提供了基本遵循,但是仅有一个遵循是远远不够的,部队和地方政府要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和工作条例,保证装备维修保障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规范运行机制

一是理顺领导体制。高效顺畅的军民融合装备维修领导体制是完成装备维修任务的重要保证,也是军民融合重要内容。坚持按照“战略层面建立决策机构、战役层面建立协调机构、战术层面建立执行机构”的原则,做好系统设计,让体制有效运转。二是依托市场机制。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是一项军事活动,但又具有明显的经济活动特性,涉及国家与政府、军队与地方、企业与装备使用单位等多方利益,因此,实现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必须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严格信息征询、招标投标和合同签订等环节,形成良好竞争机制。三是建立审评机制。坚持前审后评,即对参加竞标的承接方进行投标资格评审,确保承接方资质合格;维修结束后要坚持对维修情况进行评价,定期对承接方维修水平进行评级,调动承接方紧迫感和积极性。

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外军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特点,分析了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可能存在的潜在风险,并提出了构建符合国情军情的装备维修体系和机制,为加快发展我军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保障提供了思路。

参考文献

汪泽宇,张立,罗云春.世界主要国家军民深度融合装备保障的特点及启示[J].空军工程大学学报,2018(1):60–63.

刘增勇,陈祥斌等.军民一体化装备维修保障风险控制及控制研究[J].军事交通学院学报,2012(5):39–43.

涂首龙.构建军民融合装备维修体系的措施[J].国防大学学报,2017(1):96–97.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装备
港警新装备
铁皮侠的装备
《中小学实验与装备》2017年总目次
当主播需要什么装备?
军民融合产业的四川探索:产业基金的逻辑和方案
特朗普的“军民融合”政策能兑现吗?
军民融合模式在舰艇指挥人才培养中的应用研究
航空装备Ⅱ个股表现
演习中的阅兵装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