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魏徵谏俭

2019-10-21

小读者之友 2019年8期
关键词:魏徵封禅唐太宗

魏徵(580—643)是唐太宗时一位著名的宰相。他刚正不阿,大胆进言,给唐太宗提出过许多勤俭治国的意见。

627年,李世民当上了皇帝,后来被称为唐太宗。他推行了一系列于国于民有利的政策,农业连年丰收,人民生活安定。633年,有些大臣上书皇上,请求唐太宗举行盛大的封禅仪式。

封禅,是古时候帝王祭祀天地的一种重大庆典。照例,皇帝先去泰山頂上祭天,然后再去泰山脚下祭地,表明自己是皇天之子,受天命统治万物。唐太宗以为国力强盛,全靠自己的功劳,也骄傲起来,于是听从了众大臣的劝说,准备举行封禅大典。

一天上朝,唐太宗和大臣们谈论封禅的事情。大家七嘴八舌为举行封禅大典献计献策,也有人忙着趁此机会向皇帝大献殷勤,唯独魏徵坐在一旁一言不发。唐太宗发现了,马上请魏徵说说自己的看法。

魏徵对唐太宗说:“我认为陛下搞封禅是不应该的。”

唐太宗见魏徵这样说,便满脸不高兴地问:“你为什么不同意我封禅呢?是我的功业还不够高吗?是天下还不够太平吗?还是收成不好呢?”

“都不是。”魏徵回答说,“您功业虽高,但老百姓受到的好处还不多;天下虽然太平,但是国库里的财物并不是很丰厚……”

魏徵看了看唐太宗,发现他满脸疑虑,便停顿片刻,不慌不忙地继续说道:“就像一个人害了十年大病,刚医治好,瘦得皮包骨头,还未恢复原来的体力,如果让他背着一石米一天走一百里路,这显然是不可能的。隋朝之乱不止十年,陛下像一位医生,治国几年,已大见成效。但病虽然是治好了,但国家的元气尚未恢复,更谈不上富足,搞封禅必定兴师动众,耗费大量钱财,对勤俭治国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

魏徵的话说得句句在理。唐太宗边听边点头,最后他决定:停止封禅。

643年,魏徵病逝。唐太宗闻讯悲痛万分,他命令九品以上官员都要去吊唁,还送去一顶鸟羽装饰的车盖和一支鼓乐队,准备为魏徵举行隆重的葬礼,并破例允许把他的遗体葬在皇陵附近。可是这一切都被魏徵的妻子斐氏婉言谢绝了。她说:“魏徵一生崇尚节俭,厚葬恐怕不是他的愿望啊!”于是,斐氏用一辆布篷车载运遗体,为魏徵举行了一场俭朴的葬礼。唐太宗还亲笔为他写了碑文,以此表示对这位终身节俭的谏臣的敬仰和悼念。

(摘自《亲子共读》)

猜你喜欢

魏徵封禅唐太宗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汉武帝封禅
泰山封禅
唐太宗 善听劝谏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唐太宗何以怒砸魏徵墓碑
以诚相待
唐太宗慧眼识马周
封禅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