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传播视域分析中国近现代小说的韩国译介接受

2019-10-21郑海军

鸭绿江·下半月 2019年12期
关键词:中韩关系文学翻译

郑海军

摘要:近代以后,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的译介情况,与中韩关系具有密切关系。中国近现代小说在韩国的译介情况分为起步阶段、停滞阶段、开拓阶段、发展阶段。本文基于传播视域分析中国近现代小说的韩国译介接受情况,寻找中国现代小说进入韩国过程中凸显的特点,探索中国文学海外发展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小说;中韩关系;文学翻译

引言:

中韩两国在古代就有经济贸易的往来,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具有密切交流。但是1949年之后,由于历史原因,两国关系进入空白期。直到1992年中韩外交开始正常化。在这种比较特殊的时代背景下,两国在文化的研究、互译过程中,具有很大相似之处。2000年以后,中国的图书在韩国译介,在数量、质量方面得到了显著提升。在韩国出版的中国人文类图书中,数量最多的是儒家经典、朱熹理学,历史题材的小说等。就中国现代文学类書籍来讲,其译介在20世纪后期开始迅速发展,但是就读者的接受程度来讲,始终不是很高。21世纪后,中韩两国的交流不断拓展,韩国出现了“汉风热”,中国近现代文学作品的译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在译介到韩国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中,这些作品更便于读者接受,具有很强的社会影响力。

一、起步阶段(1927—1949年)

近代以前,中韩两国在很长时间内是宗主国、藩属国的关系,汉字也属于朝鲜的官方文字,许多知识分子在汉文方面掌握比较熟练。所以,在1910年以前,中国文学对于朝鲜来讲属于“本地文学”。1920年11月,梁白华刊登了《以胡适为中心的中国文学革命》的文章,这具有重要的跨时代意义。后来,金光洲开始介绍中国文学的动向,将郭沫若、萧军、郁达夫、丁玲等作家的作品,翻译成韩文。韩国的中国现代文学译介,呈现以鲁迅为中心的特点。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鲁迅成为被译介最多的中国现代作家。整体来说,1927—1949年,是中国近现代文学译介到韩国的初期阶段,早期的中国文学研究学者,对于文学作品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影响。中国近现代文学,开始进入朝鲜半岛,中韩两国的文学交流不断加深。

二、停滞阶段(1950—1979年)

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因为东西阵营的对立,中韩两国的外交关系中断,对于近现代文学的译介工作到此中断。因此,这一时期大部分还是关于鲁迅的作品,其中对《郁达夫短篇集》进行译介,其次是朱自清《背影》的译介,还有对林语堂、金庸等武侠小说的译介。韩国对林语堂作品的译介开始于上世纪四十年代,很多散文集不断出版,在韩国人的生活中具有重要影响。比如《生活的发现》在长时间都很畅销,这很大意义上与韩国与台湾地区交流密切有关。1950—1979年是中国文学作品在韩国译介的停滞期。

三、开拓阶段(1980—2000年)

20世纪80年代,韩国政府对社会主义国家图书的禁令逐渐解除,再加上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提升了韩国学者对中国的兴趣。迄今为止,韩国大学有一百多所设置中文专业,为中国文学译介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在这个时期,除了琼瑶、林语堂的作品外,鲁迅译介受到韩国民众的广泛关注。除此之外,近代其他作家反映中国现实问题的作品,被译介到韩国。这个时期韩国译介数量不断增加,包括巴金、郁达夫、茅盾等作家的文学作品,比如以卢新华为首的“伤痕文学”,余华为首的“先锋文学”等等。

本阶段的译介数量以及质量得到显著提升,但是整体上读者接受并没有实现预期目标。这一时期,被广泛译介的作品有老舍的《骆驼祥子》、贾平凹的《废都》、余华的《活着》、苏童的《妻妾成群》等。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是韩国的中文学界比较关注,其他领域在中国文学作品方面比较陌生。文学作品被翻译到韩国,但是民众的关心程度不够。这主要是因为反映中国现代现实的作品比较沉重,难以引发韩国读者的文化共鸣;翻译质量不高,没有考虑文学翻译的特殊性,造成许多译文翻译不够精确,这就造成韩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接受程度不是很高。尽管存在很多局限性,但是整体上这个时期中国现代文学的译介,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状态,是中国现代文学在韩国译介的开拓期,为后续文学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四、发展阶段(2001年至今)

21世纪以来,经过建交初期的不断磨合,中韩之间的关系已经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时期。随着我国国际核心竞争力的提升,加快了中韩两国在出版方面的发展。韩国出版界对中国现代效果的引进出版,进入规范化的阶段。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现代小说被韩国读者接受的重要开端,文学译介工作呈现出蓬勃发展的特征,在文化交流方面实现了质的跨越。引进韩国的图书,最受欢迎的是文学类书籍,主要是从现代角度评价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文学作品在小说方面具有显著优势,比较倾向于余华、苏童、莫言等作家的作品。《活着》成为首部登陆韩国的余华作品,通过这部小说,作者表达了自己对勇敢生活的人的同情、鼓励。余华的作品受到韩国民众的喜爱,主要是因为其作品内容性比较强,文字贴近人们生活,表达对人性善良的呼唤,可以深化韩国人的情感共鸣,有利于深化韩国民众的文化认同感。

总之,从中国文化在韩国的译介情况、接受程度来讲,与预期目标依旧有很大距离,我们要正确看待中国文学,尤其是现当代文学在韩国民众中的影响,及时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制定科学的解决策略,强化韩国民众对近现代文学的情感共鸣,彰显中国文学在韩国甚至世界的重要价值,实现中国文学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中国文学的国际影响力。

参考文献:

[1]张园园. 莫言作品在韩国的译介研究[D].山东大学,2016.

[2]王艳丽.中国近现代小说在韩国的译介情况考察[J].学术探索,2016(02):96-104.

[3]孙鹤云.中国当代小说在韩国的译介与批评[J].韩国研究论丛,2018(02):234-246.

[4]张雨晨. 余华作品在韩国的译介与传播[D].中央民族大学,2018.

[5]金炅南.中国当代小说在韩国的译介接受与展望——以余华、苏童小说为中心[J].中国比较文学,2013(01):97-108.

猜你喜欢

中韩关系文学翻译
本期导读
本期导读
中韩关系对我国大学生“购买韩货热”现象的影响
浅谈文学翻译之语言美
翁显良翻译思想研究综述
文学翻译主体的诠释学研究构想
统一问题与中韩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发展方向
以《傲慢与偏见》为例探讨情景语境理论观下的文学翻译
文学翻译中的文化缺省及其翻译策略探究
浅谈新形势下中国朝鲜半岛战略调整的变化、动因及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