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云南省回流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调查研究

2019-10-21田茜榕张志雄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云南昆明650000

新生代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农民工情况农村

田茜榕 张志雄 西南林业大学文法学院 云南昆明 650000

一、引言及文献述评

《2018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农民工总量为28836万人,比上年增加184万人,增长0.6%。农民工增量比上年减少297万人,总量增速明显比上年回落1.1个百分点【2】。2013年、2014年、2015年、2016年和2017年外出农民工人数增速分别比上年回落2.1、0.4、1.3、0.4和0.2个百分点。随着我国回流农民工的数量不断增加,农民工回流后的社会适应问题引发社会关注。

目前关于回流农民工的社会适应问题目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从个体层面的研究,刘雨龙(2012)认为由于社会结构中的制度性阻碍和农民工自身素质水平等原因,回流对于农民工来说成了一个不错的选择【2】,张世勇(2013)则进一步呈现了进城农民工在城市与农村之间徘徊与挣扎的生命历程【3】。二是从农民工生活、经济、心理三个纬度的分析,聂洪辉(2018)通过对新生代农民工在县城购房现象进行分析,探讨了经济承受能力和消费观念对农民工定居城市的负面影响【4】。朱丽敏、辛瑞萍、高全靓(2019)进一步讨论了农民工在城市务工过程中面临生活艰难维持、饱受病痛折磨、社会交往受限、照护压力大等生存困境以及经济贫困、政治参与障碍、以劳动合同为代表的透明性保证欠缺、医疗康复和教育等社会机会受限、工伤和医疗保险等防护性保障不足,对农民工回流产生影响【5】。

基于对现有研究成果的总结与分析,本文通过对云南省农民工进行问卷调查,收集整理影响农民工返乡意愿的案例,深入了解农民工返乡意愿的真实含义。进而对农民工社会适应、就业问题、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分析,了解农民工社会适应的现状,并且为返乡农名工提高社会适应度提供相关的建议。

二、调查实施概况与调查样本情况

1.调查操作及实施情况

本研究选取了云南省昆明市、曲靖市、昭通市部分乡镇和人才市场进行了走访和实地调查,第 一、用问卷星进行网络调查 第二、通过滚雪球的方式进行问卷调查:第三、对回流农民工进行实地访问。本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其中问卷星240份,纸质问卷260份,回收有效问卷共462份,有效回收率94.2%。通过调查问卷主要了解回流农民工的在就业、子女教育、文化认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社会适应问题。

2.调查样本情况

本研究利用 Epidata3.2软件进行数据录入后,运用SPSS19.0对数据进行了分析,得样本调查基本情况及分析情况如下所示:

表1 :样本调查基本情况及分析情况

三、云南省回流农民工社会适应状况调查分析

(一)回流农民的生活适应情况

1.回流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情况

农民工回流到当地后,遇到首要的事情是解决基本的生活情况。而基本的生活是指回流到当地后的吃穿住行。一般情况,农民工回流的时间一般是春节前,很多农民工回到当地后,家里什么都没有,处处要花钱。没有出去务工的人家,自己喂养牲畜,自己种菜,基本能达到自给自足。

2.回流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

根据调查数据分析,回流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占回流农民工返乡后所面临的问题比例的16.67%,是当今社会中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回流农民工的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如下:

(1)教育资源分布不均衡,回流农民工的子女上学难。回流农民工的子女一般情况都是在教育资源比较差的农村,这些地方师资薄弱,软硬件设施都比较差。再加上时间、空间和学习资源的限制,影响了他们在学习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一些农民工子女存在着强烈的学习落差感,背上的负担更大,还产生了自卑心理。

(2)语言不通,与老师、同伴沟通困难。很多孩子跟随父母在外多年,回家的时间很短,有的甚至没有回家,对家乡的语言基本不熟悉,跟当地学生和老师沟通困难,从而心理封闭。此外,农民工子女在返回家乡后,与原来的朋友失去了联系,没有人可以交谈,这让他们感到沮丧和不稳定,因此,他们仍然需要很长的时间来适应与同龄人的交流。

3.回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

如表2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回流农民工的社会保障情况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农民工群体所重点关注的社会问题。大部分的回流农民工都参与一至两项社会性的保险为其提供社会保障,没参与任何社会性保险的回流农民工占28.57%。这显露了我国目前保障制度存在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流农民工的工作稳定性差,失业率高,遇上失业,生活便会陷入危机 二是回流农民工收入水平低社会保险费用高之间的矛盾。据调查问卷数据分析得回流农民工享受的各类保险情况如下所示:

表2 :回流农民工享受各类保险情况

4.回流农民工的政治参与情况

回流农民工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一个特殊群体,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方面种种限制性因素使其政治参与呈现边缘化状态,从调查的情况来看,回流农民工年龄段多在18岁至30岁的之间,他们长时间在外地,不了解当地情况,且文化程度多为中学或小学,这一类人大多数综合素质偏低,很多时候不能胜任许多职务,正是因为如此,他们的政治参与被边缘化。

(二)回流农民工经济适应现状

1.回流前后的工资对比及分析情况

收入水平直接决定着城市农民工的基本生活条件。如表3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回流前农民工的工资相对于回流后要比较高,回流前大部分农民工的月薪多集中在 1000-3000元之间,月收入高于 1000元的农民工人口比例总计79.36%,月收入低于 1000元的占31.67%,接近农民工群体的三分之一。有 84.8%的人认为城市的收入状况要好于农村 只有 2.1%的人认为在城市的收入状况比在农村时差。此外虽然受访农民工工资水平不高,但却有超过半数的人(54%)认为在城市的工作和收入的稳定程度要高于农村,只有不到 17%的人认为城市的工作和收入稳定性不如农村时高。 这是因为农村的土地收入并不足以维持他们的生活,因此被迫来到城市打工。即使城市的工资水平在当地人看来是很低的,但是这点收入与农民工在农村一年的种地收入相比还是要高出不少。挣钱糊口,这也是多数农民工背井离乡久居城市打工的最大动力,当然也不缺乏一些青年农民工们为了长见识开阔眼界来城市学艺的个案。

表3 :回流前后工资收入情况对比

2.回流农民工的就业方向和方式

如表4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农民工返乡后,6.926%的人选择自主创业,27.922%的人选择到当地县城就业,14.286%的人选择在家里种地,48.918%的人选择一边务农,一边利用闲时在周围村庄打零工挣钱养家。

表4 :择业就业分析情况

(三)回流农民工的心理适应性现状

1.回流农民工收入以及心理落差

如表5所示,有17%的回流农民工表示经常会有经济收入的落差。这部分的回流农民工在城里务工时的工资一般集中在3000到5000之间,在回流之后,经济收入的大幅度减少造成了心理上的落差。有近62%的回流农民工表示有时(偶尔)会有经济收入落差的心理。这部分回流农民工在回流之后较好的适应了经济收入的不同状况,他们大多有自己的事业,要么在政府支持下实现了较好的再就业,要么自主创业,经济收入与之前进城务工并没有多大的差距。另外有20.63%的回流农民工表示没有经济收入心理落差。这部分回流农民工大都因为政府再就业政策的支持实现了经济收入的“第二春”。他们积极主动的去适应农村收入与城市收入的差距,并且积极主动寻找发展方式,最终在社会各方面的支持下实现了良好的发展,甚至超越之前进城务工的经济收入,其中政府鼓励就业和政府就业政策是这部分回流农民工经济收入增长的重要因素。根据调查来看,大部分回流农民工能够较好的适应经济收入落差,并且实现较好的事业发展。

表5 :回流农民工工资和心理落差情况

2.回流农民工的情感及人际交往情况

如表6所示,调查数据显示在调查的群体中,有近20%的回流农民工表示非常愿意跟人主动交往,这部分回流农民工的人际交往以及农村生活的适应并不存在太大的问题,他们的观念与传统的农村文化并没有太多的冲突。但仍有11.48%的回流农民工表示不愿意与当地或者同村的互动。这其中包含的原因较多。一是这一部分回流农民工适应了城市的生活,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改变比较大,回流到农村之后一时无法适应农村的生活,从而造成了与当地人交流少的情况。二是文化失根,这部分回流农民工因为城市生活的繁华而没有正确认识农村现状。回流之后朴素的生活与繁华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比对,从而产生了心理落差,觉得与同村人无法沟通,从而造成了沟通困难的局面。另外有68.85%的回流农民工表示比较愿意(包括一般愿意)跟地方人交往,这部分回流农民工一般是外出时间比较短的群体。他们对农村生活并不是完全不认同,相反,他们对农村生活能较好的适应,但因为外出的经历和认知造成了在一部分问题上和传统农村认识有所不同,所以在一些方面和当地人有一定的不同。

表6 :回流农民工主动与人交往情况

四、结论及建议

(一)结论

总的来看,回流农民工在国家政策鼓励的大环境下,对于社会医疗、子女教育情况的社会适应状况较好,对家乡生活习惯、生活环境和人际交往圈有较好的心理适应能力。因此农民工回流之后整体呈现一个良好的社会适应状况。但在调查过程中也显现出一定问题,例如就业前景不明朗、短期内收入水平有明显下降的情况。这也对回流农民工产生了社会适应方面的负面影响。研究发现,农民工回流产生了很多积极影响,包括为当地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促进城乡文化融合等 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消极影响,包括加剧乡村矛盾、人地矛盾,且面临着文化和规范的冲突,可能会造成“文化失根”现象,随着农民工回流趋势逐渐增强,也会在一定时期内造成城市劳动力短缺的状况等。

(二) 提高回流农民工的社会适应力的建议

1.促进农民工合理有序“回流”

农民工回流是农村重要的人力资源和基本的人力资本储备。他们是地方经济发展的先锋队,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农民工返乡创业对加快内陆县域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村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农村城镇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但是,农民工返乡政策并不完善,也不具体。如何处理农民工回流问题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针对我国的现状,政府应制定一系列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措施,充分调动返乡农民工创业积极性,鼓励他们积极、合理、有序地走上“回流”之路。

具体来看,一是要加强政策吸引,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为他们更好的建设家乡搭建平台,特别是在政策、税收方面要加强对返乡农民工的优惠力度,让他们更好的融入家乡建设发展之中。二是要加强产业吸引,鼓励农民工回乡工作,通过招商引资,壮大农村经济,方便新生代农民工就地工作,同时保障他们的正当权益,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2.国家加强惠农政策的力度

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国内外市场需求不足。为了扩大有效需求,应该进一步加强国家宏观调控,投资基础设施,工业发展,城市和新农村建设等方面应不断增加。通过家电下乡、汽车下乡、家电以旧换新、农机购置补贴等有效手段刺激内需。针对我国外贸出口下滑的情况,应从产品出口退税率、出口信用保险、人民币汇率等问题入手,从政策和环境等方面鼓励返乡农民工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

3.提供服务激励

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是政府的基本功能之一,在某种程度上,这可以鼓励返乡的农民工创业。具体内容包括建立基础设施,如电力设施、交通设施等,为创业者提供物质支持发展教育,提高劳动力的质量,并增加人力资本对创业企业的供应 提供小额可吸引投资,特别是购买机器的贷款 为创业企业员工提供免费培训 使用法律手段来加强市场环境管理,创建市场竞争和维护正常的竞争秩序。

4.社会的接纳和帮助

由于身份的差异,文化的职业和生活的地方,农民工回流后的交流圈主要局限于自己的团体,与其他人几乎没有接触,也因此增加了他们的冷漠和疏离,使他们无法融入城市社会。而宽容和接纳是现代人的基本特征,人们应该调整心态,积极参与社区活动,积极与农民工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交往,帮助他们培养现代城市文明的思维和意识,把他们视为平等的社会权利成员,帮助他们在城市中建立社会支持,增强他们对城市的认知和归属感。

5.在城市社区建设中实施回流农民工社会融合

社区建设是一个组织教育的行动过程,需要社区领导人和社区精英的参与。然而,农民工是社会底层的精英。如果他们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就会导致社会的不平衡和混乱。因此,农民工应该被吸收到社区组织和建设中去,开展社区教育,为农民工参与市场公平竞争提供有效的社会支持。

注释:

1.国家统计局http://www.stats.gov.cn/ztjc/qjd/tjdt/201904/t20190429_1662313.html

2.刘雨龙.生命历程视角下的农民工社会融入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3.张世勇.《返乡农民工研究: 一个生命历程的视角》[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4.聂洪辉.生命历程视角下新生代农民工定居研究[J].福建行政学院学报, 2018(1):100-111.

5.朱丽敏,辛瑞萍,高全靓.“可行能力”视角下因工伤残返乡农民工生存困境研究[J].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3):115-124+16

猜你喜欢

农民工情况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2021年就地过年农民工达8 700多万
“点对点”帮2万名农民工返岗
我觉得自己在三种情况下最有阳刚之气
脱发 养“老金”
一周融资融劵情况
我国2.8亿农民工月均收入3 275元
新农村 新一辈
我们欢迎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