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学生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及教育对策

2019-10-19甘蒙燕

发明与创新·职业教育 2019年1期

甘蒙燕

摘 要:校园欺凌是个伴随中职学校存在的问题,它已不再是单一或偶尔发生的情况。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国家层面也加大了对中高职教育教学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旨在为我国各领域培养更多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但在这一背景之下,各种类型的中职学生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不仅严重制约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中职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缺失。基于此,本文立足于校园欺凌的含义以及具体危害,探讨了中职学校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并就如何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可以有助于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

关键词:中职学生欺凌行为;心理成因;解决策略探究

引言

近些年来,各种类型的校园欺凌事件时有发生,这些事件情节极其恶劣,而作为施暴者的青少年毫无怜悯心与羞耻,将相关视频上传到公共平台上,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针对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组织发布了有关校园欺凌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相关主体加大对校园欺凌事件的专项治理力度,营造更加稳定、和谐的校园环境。而探讨中职学生这一群体出现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所在。

一、校园欺凌概述

现阶段,还未形成有关校园欺凌的统一定义,大多主体在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的过程中将校园欺凌定义为主观故意造成他人心理和身体层面伤害的一种行为。在这一定义的基础上,我们可以将校园欺凌行为划分为直接欺凌与间接欺凌,前者是指欺凌者直接通过肢体或者是言语伤害受欺凌者,使其受到心理或者是身体层面的严重创伤。后者则指的是借助于恶意煽动他人、散播谣言等方式,对受欺凌者进行孤立或者是排除的行为,这也会对该同学的心理产生极大的影响。

而相较于普通高中,中职学校的学生来源更加广泛且文化基础较差,许多同学并不具备较高的自控意识与法律意识,因而其发生校园欺凌事件的概率远高于普通高中[1]。这一现象的普遍存在,严重危害了中职学校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会使被欺凌者对社会上的人或事物产生极度的恐惧以及较高的警惕,很难较好地参与到校园活动与社会人际交往之中,制约其今后的成长与发展。反观校园欺凌事件过程中的施暴者,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甚至会获得一种快感,认为这是自身能力的彰显,久而久之极易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还有大多数并未直接参与欺凌的旁观者,他们面对他人的痛苦或者是错误行为而无动于衷,也很难成长為一个富有同情心与道德感的人。

总而言之,校园欺凌现象的普遍存在,是中职教育工作推进过程中的一颗定时炸弹,严重危害着每个学生的成长与发展,不利于其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二、中职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心理成因

(一)青少年自身

实践证明许,多欺凌事件的发生原因往往在于欺凌者主观的生理、心理发育特点。中职学生所处的阶段正是思想完善与身体发育的重要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有着极为旺盛的精力与波动较大的情绪,并且在实际生活学习过程中渴望得到他人的关注与认可,自尊心较强且喜爱攀比,因此极易因一些细碎的事情而恼羞成怒、大发脾气,甚至是出于炫耀、模仿等其他非正常因素对他人实施欺凌行为[2]。

而通过对多起中职学生校园欺凌事件的研究,我们发现大多数受欺凌者都具有性格内向、家庭贫寒、身材特别、较为敏感且懦弱的特点,因而极易在同龄人之间显得格格不入,甚至沦为他人排挤或者是嘲笑的对象。更重要的是,这一群体并不具备较高的自我保护意识以及应对外来暴力的反抗能力,因而在发生校园欺凌事件之后,往往不会选择向朋友、教师或者是家长倾诉,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欺凌者的气焰,使其更加肆无忌惮地实施暴力行为,最终扩大了校园欺凌的影响范围。

(二)家庭教育缺失

家庭是青少年成长的最重要的环境之一,也是其思想观念形成的重要来源,而家庭教养教育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中职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具体来说,在专制型家庭之中,父母往往采用较为直接、粗暴的方式来教育孩子,甚至不乏一些暴力和攻击行为,久而久之,孩子容易出现模仿父母行为的现象,并且将其内在的不满情绪把发泄在第三人身上[3]。而在放任型家庭之中,父母或者是其他家庭成员对于孩子十分溺爱,甚至可以说是有求必应,这就使其逐步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无视法律与道德甚至以取笑或者是玩弄他人为乐。更有甚者,还会向其孩子传输不能吃亏等错误的思想观念,因而孩子很难以较为平和且科学的方式来处理人际交往关系,或者是同其他师生间的矛盾。总而言之,家庭教育的缺失使得许多青少年并不具备正确的思想观念与较高的法治意识,因而他们并未认识到校园欺凌事件的恶性结果,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这一不正之风。

(三)学校教育缺位

现阶段,基于应试教育的时代大背景,许多中职学校将其人才培养工作的开展局限于升学率与就业率指标的提升,反而忽视了最为基础的对学生思想道德的指导与人文素养的培育。对于许多教育教学工作者来说,只要学生的学习成绩较为理想,那么就对其所参与的不良事件不闻不问,这在很大程度上助长了校园欺凌行为。在此基础上,各所职校还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预防及惩戒机制,因而一旦发生校园欺凌行为,学校或者是社会也很难对相关学生作出有效的处理,往往采用简单的批评教育或者是赔礼道歉等方式,这很难起到实质上的警示与威慑作用[4]。除此之外,许多中职学校的法制教育呈现出缺位的状态,许多青少年并未认识到校园欺凌行为的违法性质,并且也不具备权利与义务的概念,这就降低了其欺凌他人的心理成本,助长了校园内的不正之风。

三、中职学生校园欺凌行为的教育策略

(一)强化家庭教育监管责任

对于广大家长来说,其抚养义务不应当局限于为学生提供基础的物质支持,也不应当将孩子的教育局限在对其学习成绩的关注,而是可以给予孩子们更多的关怀与爱护,使其在充满爱的氛围内逐渐具备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较高的道德品质、法律意识。这一目的的实现,需要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制定底线,即明确指出应为和不应为,并且要逐步引导孩子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与此同时,广大家长要为孩子树立良好的榜样作用,使其可以在日常生活与学习过程中妥善处理人际间交往的问题和矛盾,避免陷入自我封闭的恶性循环之中。除此之外,家长应当定期同孩子进行沟通,了解其在某一阶段的心理动向以及情感需求,确保其可以在第一时间告知家长及教师自己所遭遇的不法侵害,从源头处遏制校园欺凌事件的萌芽。

(二)加强学校道德及法制教育

实践证明,中职学校之所以是校园欺凌的高发地,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学校的道德培养以及法制教育缺失。基于此,各所职校必须打破原有重智育、轻德育的教学模式,加大对各任课教师以及行政人员的理论培训与法治宣传力度,使其可以明晰学生德育培养的重要价值。在此基础上,各所院校可以定期邀请司法、公安等部门来校开展法制教育活动,引导更多的同学们逐步具备较高的法治意识与道德观念,可以准确辨别实际生活中的错误行为,避免陷入违法犯罪的泥潭[5]。最后,应当在校内建立起一套完善、科学且强有力的校园惩戒机制,严肃处理各类型校园欺凌事件,从而提高每个学生对其行为的自控力,在校園内部营造起稳定、安全、和谐的空间。除此之外,学校还应当加大对正能量的事迹的宣传力度,可以借助于广播、宣传栏等载体,引导青少年树立良好的行为榜样,沿着正确的轨道前进,成为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三)完善相关法律法规

现阶段,我国还未建立起相对完善的防治校园欺凌的专项法律法规,因而很难对各种校园欺凌事件作出有效的惩处,这就在很大程度上削减了其震慑与警示力度。基于此,国家立法部门应当立足于现阶段各所院校普遍存在的校园欺凌事件,以制度的形式明确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监护人、学校、社区以及公安部门等主体的职责,并且在多方合力之下,加大对校园欺凌事件主导者的惩处力度,从源头处预防或者是降低该类型事件的出现概率。

(四)建立专门的援助机制

许多校园欺凌事件中的受害者,因为自身的敏感懦弱,或者是受制于他人的威胁与恐吓,往往不具备在受到欺凌后寻求帮助与援助的意识,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校园欺凌的不良风气。基于此,国家层面应当加大对这一类型社会援助的政策引导、制度建设以及资金投入力度,在社会范围内建立起覆盖较广的援助机制,无论是中职学校中的心理疏导站,还是社区里的社工队伍,亦或是其他专门的援助部门,都应当给予必要的引导与支持,从而给受到欺凌的同学以必要的关怀、爱护以及疏导,使其可以尽量排除相关事件对其发展的不利影响,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撑起保护伞[6]。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近些年来各类型的校园欺凌事件频繁发生,这些事件不仅情节极其恶劣,同时作为施暴者的青少年毫无怜悯心与羞耻,这在社会范围内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不仅严重制约了广大青少年的健康快乐成长,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反应着中职学校、家庭以及社会教育的缺失。基于此,有关主体应当从强化家庭教育监管责任、加强学校道德及法制教育、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建立专门的援助机制等层面入手,逐步构建起多位一体的青少年教育机制,助力这一群体更好的成长与发展。

参考文献

[1] 陈纯槿,郅庭瑾.校园欺凌的影响因素及其长效防治机制构建——基于2015青少年校园欺凌行为测量数据的分析[J].教育发展研究,2017,37(20):31-41.

[2] 李春慧.我国校园欺凌行为研究综述[J].教育参考,2017(04):15-23.

[3] 刘艳丽,陆桂芝.校园欺凌行为中受欺凌者的心理适应与问题行为及干预策略[J].教育科学研究,2017(05):60-66+95.

[4] 任海涛.“校园欺凌”的概念界定及其法律责任[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35(02):43-50+118.

[5] 林进材.校园欺凌行为的类型与形成及因应策略之探析[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16(01):1-6.

[6] 胡春光.校园欺凌行为:意涵、成因及其防治策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7(01):73-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