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对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效果观察

2019-10-18于彩英郑艳杰毕温哲马飞

癌症进展 2019年18期
关键词:导尿管尿潴留预防性

于彩英,郑艳杰,毕温哲,马飞

朝阳市中心医院妇科,辽宁朝阳122000

宫颈癌为临床常见的妇科恶性肿瘤之一,主要发生于30~55岁女性,近年来,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且呈现年轻化趋势[1-2]。手术切除是目前临床治疗宫颈癌的有效方式之一,多数早期宫颈癌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治疗获得理想预后。广泛子宫切除术联合盆腔淋巴结清扫术为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式,疗效确切;术后尿潴留为其主要并发症,且目前尚无有效的完全预防方法[3-4]。宫颈癌根治术后并发尿潴留患者需要通过留置导尿管排尿,增加了患者的负担与痛苦。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属于物理治疗,能够辅助调节盆底肌肉的舒缩功能,促进盆底肌恢复正常的规律性收缩、放松,通过刺激尿道括约肌的收缩功能促使尿液排出[5-6]。本研究探究了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对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朝阳市中心医院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的宫颈癌患者。纳入标准:①接受宫颈癌根治术治疗;②术中病理证实为宫颈癌;③临床资料齐全。排除标准:①术前有盆腔炎、泌尿系感染及盆腔手术史;②合并心、肺、肝、肾功能严重不全;③合并膀胱肿瘤、脊髓损伤、尿路梗阻、结石、尿道损伤等其他原因导致的尿潴留;④合并神经系统疾病、意识障碍、沟通障碍;⑤术前存在腰及下肢活动功能受限或障碍;⑥合并膀胱功能障碍。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本研究共纳入80例宫颈癌患者。根据术后干预方法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患者共36例,均为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开展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前收治的患者;观察组患者共44例,均为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朝阳市中心医院开展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后收治的患者。两组患者的年龄、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手术时间、手术方式等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性。

表1 两组患者的基本临床特征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患者宫颈癌根治术后给予常规术后治疗,包括留置导尿管,术后7天视患者恢复情况拔除导尿管;常规抗感染,调节血压,控制血糖等对症治疗。

观察组患者宫颈癌根治术后在对照组常规术后治疗的基础上给予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具体方法:①控制饮水量,每日饮水量保持在800~2000 ml,避免饮用饮料、咖啡等饮品,以温开水为主,可适量饮用无糖果汁、淡茶等,保持每日排尿量不低于1000 ml,定期更换尿袋。②术后3天,开始进行提肛运动,在不收缩腹部肌肉、臀部肌肉、下肢肌肉的前提下,收缩肛门,随之收缩阴道与尿道,感觉盆底肌有上提感后维持10 s,配合呼吸方法,吸气时收缩上提,呼气时充分放松,每次5~10 min,每天3~4次;以患者可耐受为度,循序渐进开展。③术后5天,于提肛运动的同时开始增加腹肌训练与抬腿训练。腹肌训练,患者取坐位,双腿平放,身体前倾,采取腹式呼吸,吸气时对腹肌形成收缩压,维持10~15 s,呼气充分放松腹肌,反复数次,每次5 min,每天3~4次;抬腿训练,患者取平卧位,双腿上抬弯曲,模仿骑车动作,每次5 min,每天3~4次。④术后7天,拔除导尿管后的4 h内嘱患者饮用不低于400 ml的温开水;同时听流水声,并热敷下腹部,促使患者恢复自主排尿;排尿3次后以床旁超声检测残余尿量,如残余尿量超过100 ml,则表明患者的膀胱功能仍未完全恢复,需带导尿管(重新留置导尿管)出院,出院后继续开展上述功能训练,院外饮水量不低于2000 ml/d。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自术后3天起开始维持4天至术后7天为1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及术后排尿相关指标(包括首次自主排尿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残余尿量),并对两组患者术后1、7天时的尿动力学指标(包括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尿道闭合压)的变化情况进行比较。

尿潴留评价标准:术后第7天时,经B超检测显示残余尿量超过100 ml,需再次留置导尿管[7]。泌尿系统感染评价标准:拔除导尿管前,尿液培养结果显示革兰阴性菌落数高于105cfu/ml,或革兰阳性菌落数高于104cfu/ml[8]。导尿管留置时间指术后留置导尿管时间与发生尿潴留后再次留置导尿管时间的总时间,首次自主排尿时间指首次拔除导尿管至首次自主排尿的时间。采尿动力学分析仪对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患者饮用500 ml温开水后,待有尿急感时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1.0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尿潴留和泌尿系统感染发生情况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分别为4.5%(2/44)、2.3%(1/44),分别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9.4%(7/36)、16.7%(6/3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402、5.138,P<0.05)。

2.2 排尿相关指标的比较

观察组患者首次自主排尿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排尿相关指标的比较(±s)

表2 两组患者术后排尿相关指标的比较(±s)

组别对照组(n=36)观察组(n=44)t值P值首次自主排尿时间(h)6.98±1.07 3.69±0.82 15.567 0.000导尿管留置时间(d)11.96±1.73 9.51±1.54 6.969 0.000残余尿量(ml)125.16±11.31 72.49±9.87 22.235 0.000

2.3 尿动力学指标的比较

术后1天,两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尿道闭合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观察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尿道闭合压均高于本组术后1天,对照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均高于本组术后1天,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天,观察组患者的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尿道闭合压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 1、 7天尿动力学指标的比较(±s)

表3 两组患者术后 1、 7天尿动力学指标的比较(±s)

注:a与本组术后1天比较,P<0.05;b与观察组术后7天比较,P<0.05;1cmH2O=0.1 kPa

指标 时间 对照组(n=36)观察组(n=44)膀胱顺应性(ml/H2O)膀胱逼尿肌收缩力(cmH2O)尿道闭合压(cmH2O)术后1天术后7天术后1天术后7天术后1天术后7天32.41±8.96 50.39±10.73a b 15.53±5.31 23.64±6.27a b 88.21±15.37 87.15±16.28b 32.26±9.23 98.34±12.36a 15.41±5.24 39.67±7.45a 87.98±14.86 96.91±18.72a

3 讨论

宫颈癌是威胁女性健康与生命安全的一种高发恶性肿瘤,近年来,中国宫颈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且年轻化趋势[9]。目前,宫颈癌根治术为早期宫颈癌的首选治疗方式,该手术的范围较广,主要包括输卵管、子宫、阴道上段、阴道主韧带、阴道旁组织及盆腔内相关组织,因而术后易发生相关并发症,其中以尿潴留最为常见。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发生的主要诱因,可能为宫颈癌根治术可以损伤患者的膀胱支配神经、尿道神经、相关血管与盆底支撑肌肉组织,同时切除子宫附件、盆腔内结缔组织、阴道上段、韧带组织等生理解剖结构的支撑,导致了膀胱底部与尿道后段间形成一个锐角,加大了尿液排出时阻力[10-12];另外,宫颈癌根治术中的广泛剥离可导致盆腔内神经丛的钝性损伤,从而丧失神经对膀胱的支配力,使膀胱平滑肌出现麻痹及收缩力降低。目前,临床上对于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治疗尚无理想治疗方式。因此,积极预防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的发生对促进宫颈癌患者术后恢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术后留置导尿管的时间过长不仅易导致泌尿系统感染,而且还可能导致膀胱张力降低、逼尿肌收缩力持续减弱,使尿潴留持续加重。

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是一种物理性治疗,通过盆底肌相关训练可以促进宫颈癌根治术后患者排尿,降低尿潴留发生率[13-14]。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可激活盆底肌群对维持阴道紧缩度、控制排尿、控制排便等正常生理行为的调节功能,使盆底肌在主观意识控制下出现有规律性的收缩与舒张,加强尿道括约肌、筋膜的张力,调节会阴与肛门出现主动性收缩功能,改善逼尿肌、括约肌的整体协调度,加强盆腔的血液循环,促进排尿。盆底肌群张力升高能够提升膀胱颈与近端尿管位置,与腹压共同作用调动排尿感,从而有效预防术后尿潴留的发生或降低术后尿潴留的发生风险,并且通过肛提肌的协同训练可提高排尿行为的质量,减少残余尿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术后尿潴留、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率,对于预防术后尿潴留具有确切功效;观察组患者首次自主排尿时间、导尿管留置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残余尿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提示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可以缩短患者术后排尿功能恢复的进程,提高排尿质量,减少残余尿量,且对降低泌尿系统感染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的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尿道闭合压均较本组术后1天提高,对照组患者术后7天的膀胱顺应性、膀胱逼尿肌收缩力均较本组术后1天提高,但尿道闭合压较术后1天未见明确改善,观察组患者术后7天的各项尿动力学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提示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尿动力学指标,对于提高排尿动力与质量具有确切效果。

综上所述,预防性盆底肌功能训练不仅能够有效降低宫颈癌根治术后尿潴留与泌尿系统感染的发生风险,而且还能够缩短患者术后排尿功能的恢复时间,减少残余尿量,增加排尿动力。

猜你喜欢

导尿管尿潴留预防性
综合护理干预对手术后留置导尿管减轻尿路感染的效果
针灸治疗产后尿潴留的研究进展
导尿管相关性尿路感染的预防与个性化护理干预效果
盆底仪在阴道分娩后尿潴留治疗中的应用
拔管提醒单对降低导尿管相关尿路感染发生率的研究
2015款奔驰R400车预防性安全系统故障
微表处在沥青路面预防性养护中的应用
馆藏唐卡保管与预防性保护
改良导尿管在尿道成形术患儿中的应用
高等级公路机电系统预防性维护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