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物型课程:化万物以育人

2019-10-16马斌

人民教育 2019年9期
关键词:学科课程文化

马斌

课程分类多种多样。按载体不同,可分为纸质载体的文本课程、互联网载体的网络课程、活动载体的经验课程和物质载体的物型课程。物型课程是指以儿童能力素质发展为目标,以知识和见识的物化造型为载体,以人与物的在场互动、实践生成为主要教学形式的综合课程,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回归认知原点、落实立德树人、建设美好学习的时代创新和教育表达。物型课程旨在以物化人、以人化物,开发环境育人的课程力量,指向在万物、关键在成型、突破在寓意、目的在树人、重在“物”的文化塑型及课程意象的生成,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精神的新维度、新聚焦。

把握物型课程,一是切入点在“物”,是基于世界是物质的哲学思维,而人又是唯一能够接受暗示的动物。万物有灵、取物造境、感物喻志、万象之美,都是人对物质世界的体悟。二是着九点在“型”,强调可视化、立体感。校园审美向形成文化心智和教育意義载体的物象倾斜,自然意象表现为负载人格精神的人文符号,形成基于人类心智活动的人文气象。三是核心点在“课”,就是将源于生活的课文内容还原到生活情境中,引导学生用心体悟。作家创作,源于自然的感悟思考,形成作品的精神意蕴,是现实到文学的提炼过程;学生读书,要领悟作品中的精神高度,要回到自然体察感受,是文学到现实的体验感悟。以物情助学情,借物启学。正如宋代理学家程颢所说“天下无一物无礼乐”,万物都承载着文化要素,以物入心,格物致知。总之,物型课程是基于文化传承入古出新视野下学生学习的课程创造。

物型课程要建什么?主要包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地表文化追求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突出自然景象

地表文化主要指校园地面表层呈现的富于教育意义的物质文化资源,追求天人合一传统哲学文化。天人合一强调宇宙自然是大天地,人是小天地;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一体。即所谓天之道在于“始万物”,地之道在于“生万物”,人之道在于“成万物”,这也是农耕为本的中国人善于人意自然化、自然人意化的哲学思维。“自然境界”一指地表要呈现大自然的气象,追求原生态;二指校园建设追求自然,力去雕饰;三指学生自然生长。

地表文化倡导依四时而生长的学习情境、让学生置身自然中认识和探究自然的教育哲学。应该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布局设计突出原生态的山水气象。为什么不少学校豪华得不自然?在于缺山少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做人如水、做事如山。历代哲人多是长期游历山水之间,借助山川大地悟得宇宙自然的本质,启发灵性,从中获取宇宙精神的体验。山水与人事相联,山水的物理效应对于精神和情感有非同一般的功效。校园无山水,学生如何胸中有山水?为此,无论是老校改造还是新建学校,微山微水的建设要纳入顶层设计之中。挖地成河,河土堆山,让有山有水的校园给人一个心灵放松的港湾。山水设置是学校文化品质的重要基础和重要内容。

2.植被配置强调每株植物都是一个知识源。学校绿艺要围绕绿化、美化、寓化、教化梯度的不断升级,使植被配置的教育价值、课程意识、学科文化、学习场景得到充分重视和应有开发。

树木是最具人文意象的植物。植被配置应丰富而有意境,使教育能漫溯到学生灵魂深处。在寓意上,要栽种深具人格意象的树木,如柳梅松竹等,以期形成与课堂教学内容对接的实境。在意境上,要有大树、老树、高树、奇树、枯树,且形成高低错落的层次。冬日枯树隐映淡淡的高远、沧桑和质感,极易将人的思维引向苍穹、走向远方。在色气上,要强调树色搭配,以激荡意气。在造型上,以带状突出林荫大道的“线感”,如樱花大道、银杏大道等;以面状寻求林木簇拥的“块境”,如杏花村、桃花源、梅花林,学生徜徉其中,可感受时光流转,寒梅流香吐蕊,桃李灼灼芳华,那将是怎样依四时而变的唯美教育意境!

花草与课文对接,让课文与生活中的花草等物象尽可能在校园可见,如此,学生更易理解课文、感受生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学校有没有梨花,学生的理解感悟是不一样的。种植花草,可借鉴荷兰网格化种郁金香的办法,沿路花草百圃按季节时令设置,学生看到路边依四时而开的各种花草,会自然而然地引起注意,触发内心的感动,引发主动认识花草、探究自然的好奇。

让孩子走进草坪亲近大地。要避免草坪被围挡“不得入内”的现象,草坪等诸多植物都需要遵循让学生亲近自然的原则。随着环境意识的觉醒,人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以自然美学为最高指导原则的审美趣味逐渐改变,深深怀念着原野的自然不羁、四季的多样变化,有如荒原的杂草景观成为审美的主流,荒原之美令人怦然心动,原生态成为了人一生的念想。学校草坪既可以是一年四季常绿的,也要有四季分明、冬秋金黄、借助地势高低起伏的草坪,更能促发忘我的情怀。动心才是做好一切事情的源泉。

学校植被设计要追求专题化、专业化,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知识源,通过花木学科标识名或二维码,为学生精准知识的学习提供方便。

3.所有户外活动场所都要精心设计。学校广场是块圣地,应当是诗意的天地、个性的世界、心性的感应所。长期以来,学校广场被称之为操场,觉得只要不是泥土地面就行了,对广场的内涵意义缺少应有的重视和认知。不少学校广场大面积硬化,平淡无奇,做作痕迹明显,普遍缺少审美感、亲近感、情趣感。为此,要改变广场材料,少用花岗岩、大理石、水泥面,选用增强地面柔和度的各种铺设材料。要有丘陵之风,广场不一定是“一马平川”;可以有“跃层”,形成不同的层次。改变地面的风貌,增加绘画的、雕刻的、组装的图案,可有成语、谜语,亦可是地图、书法及学科知识等。

体育场所要讲格调,可激发学生喜欢上体育。体育场由以前的黄土地变为煤沙地,再到现在的塑胶地,条件、质量、色彩不断变好,越来越契合学生的身心特点,成为学校地表文化的重要体现。在体育场的文化建设上,广场周边的文化装饰要展现体育精神,实施要有现代意识。要不断思考如何才能让学生领悟体育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从喜欢体育器材到积极参加健身,进而迁移到做人做事做学问之中。

道路和桥梁要有风景、故事。路应当是感性的,要有温度。要重点解决学校水泥路、柏油路“一条路”“一色路”“一种路”问题,水泥路、沙砾路、石子路、石板路、泥土路、木质路等要有多样化呈现,让学生从学校不一样的路感受人生不一样的路的哲学思味。路形要变化。既有笔直的大路,也有‘曲径通幽”的弯弯小道,还有“拾级而上”的梯路。路以励志语命名,以名人命名,以大学命名,以规劝命名,各取所需,应时应景。诗路花语才更有情调、雅趣,让师生行走、徜徉在路上能感受大地之母的自然温度、校园生活的温馨。桥应当有故事,有“名”有趣,可以建成微型赵州桥或长江大桥;桥上镌刻文字解说,诠释桥的历史、桥的文化、桥的故事。

4.“文化小品”彰显文化内涵。“一塔湖图”——博雅塔、未名湖和图书馆,是北京大学最有代表性、最醒目的风景,也是使用功能、艺术造型、环境协调三方面高度统一的建筑杰作。校園雕塑要有书香气,散发独特的味道。古迹要有文化气,体现历史的沧桑感。譬如泰州中学的胡氏书院,南京三中的曾公祠,有故事、有说法,薪火相传。此外,石物要有厚重气。家无石不安,水无石不清,园无石不秀。一块好的石头适切地置于校内实不容易。把校歌刻在石头上,从乡下收集石制古老农具集中置于校内,都是好做法。匠心独具的遮阳篷与美妙的环境融为一体,篷下谈心,其乐融融。廊架亭台也要有人文气。何不建成“兰亭”“醉翁亭”“沧浪亭”?即便是仿古,也在诉说着沁人心脾的人文往事。

二、空间文化要构建知行合一的识见维度,注重包罗万象

空间文化是指立于地面之上的建筑空间和墙面的教育文化资源。王阳明强调“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中心是“行”,意在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陶行知强调“行知合一”,认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强调“亲知”,即从“行”中得来,亲身得来,而不仅仅是“闻知”,从师得来、从书本得来。足够丰富的识见内容是孩子无止境探究的前提。识见维度重在为学生创设有别于教室的、增强学生见识的知识海洋。

空间文化提倡尊重学生生命节律,建设与教室不一样张弛有度的空间;拓宽学生视野,让课堂学习与课程化的海量知识连接。室内课是必修课、规定动作,强调共性;室外空间是选修课、自选动作,突出个性。内外兼修,寓学于乐。空间文化是课堂的延续、补充、拓展和调适,主要包括:

1.建筑造型。校园建筑的教育元素在哪里?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说:“能不能让人心里滋长出某种感情,才是我评断建筑的基准。”现代建筑激荡人的情怀,旧建筑中的时间之美也令人怦然心动。然而长期以来,学校规划设计者都是建筑专家,他们对教育往往缺乏深切的了解,更谈不上从课程、教育的视角进行设计,以致许多校园建筑与社会上的普通建筑没有本质区别。事实上,校园建筑更应让学生长出“感情”。格调大方、色型大气、装饰大雅是建筑美感的标准,不论是布局、结构、色彩还是造型,都要体现课程文化和教育元素。校园建筑更要在厚重文化底色、增强教育情感、触动学生灵魂、增加经典文化元素上下功夫。

2.廊道文化。让学生感受与教室不同的张弛节奏。过道走廊是充满潜力、最需要建设的教育空间,是最没内容又应最富有内容、最常走人又最常被忽视、最容易做又最难做好、最常做成“死”又最应做“活”的地方。过道走廊应成为儿童自由交往的场所,喜闻乐见的知识海洋,课堂之外的自学天地,自娱自乐的放松空间。廊道文化的重点应体现知识广度,建设中还要体现匠心之美、人文精神和儿童情怀,关键要让孩子喜欢。空间文化要以图文思维为主,增强学生信息时代汲取碎片化知识环境下的概括能力。

“知识普及类”走廊是汇聚丰富知识的通道。知识拓展可分为宣传激励、知识普及、专题系列、形象概括等。如专题系列类可将植物叶子分类绘在走廊墙壁上,让学生感到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也与有关叶子的课文相关联。再如可通过思维导图建立展现学科知识的逻辑框架图,使知识直观而系统。

“自主学习类”走廊动态地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如人机互动,发挥信息技术优势让学生自主获取有趣的知识。实验观察,每个班级领养一种生物,进行长期跟踪观察并加以分析,增强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

“自娱自乐类”走廊给学生创造不一般的学习生活。一是“棋”乐无穷。在走廊靠墙地方设计长条几,上面印刻各种棋盘,棋盘下的抽屉放着棋子,学生课余时间可自主对弈,在“棋”乐无穷中感受其乐无穷,也为学生提供了_一个自我管理的机会。二是书法激趣。过道走廊的尽头、拐角处摆上书法砖或水写纸,置笔置水,并配有颜体、柳体等各种字帖,任由学生浏览、选学。学生每每路过,随意一眼,画上两笔,兴之所至,率性而为,无意中的惊鸿一瞥,也许能激活、定格人_生的天赋与成就。三是知识游戏。各学科通过抽签式趣味学习,如设置一读就错的100个汉字、数学中的语文、一句话中的多音字、成语中的历史人物、科学、谜语等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获取知识。四是作品展示。将走廊顶上的非黑即白变成“星”空灿烂,将学生的小科技、小创制、小手工进行吊顶展示,学生的成果会不断激励自己和同伴。五是艺术创想。艺术教师可将墙壁变得更有设计感、美感,引导学生欣赏启迪,因为生活如艺术不能始终一个样子,解决问题要有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方式方法。六是楼梯创意。学校要注重楼梯文化和拐角风景,使其成为学生心灵的家园。若在此与一抹古意沧桑的枯花干草相遇,岂不是一道看似随意实乃不易的风景。

3.室内革新。教育生态环境亟须改革,室内开发是篇大文章。一是教室革新。教室是班级文化、班级个性的重要载体,是一个梦的世界、方法的世界、知识的世界、展示的世界、责任的世界。如果说每—节课是节目,那么教室就是舞台。目前重课堂、轻教室的现象普遍存在。学校可以通过教室文化比赛,将教室打造成具有书香生态、植物生态、信息生态、科学生态、学科生态的学习空间。二是专用场所重创意。要克服专用教室有形无意的不足,完成从形到意的升华。三是厕所文化创新。厕所是学生素质、学校文明高低的重要体现。要革新厕所文化,使厕所也有书香。

4.墙壁气度。墙壁是学校精神的时尚飘带。墙壁应从生硬走向风景这边独好,可以是知识组合的风景、知识体系的长卷。如把最美中国的山川河流印在墙壁上,旁配文字简介,使学生在欣赏美景的同时丰富学识、拓宽视野;也可以把最美图书馆、创意图书馆画在墙壁上,让学生深入了解并接受熏陶;还可以是自然古意的呈现,可以是树木成荫的绿墙,也可以是艺术个性的风景,创意灵感的激活。外墙的气度更是非凡,外墙的艺术可以是砌的、画的,也可以是饰的、嵌的,古旧的外墙上写上古诗,人文气息浓厚。墙壁植物是十分有意境的壁上飘带,而大地上学校围墙的绿色倩影宛如天空的北斗七星。

5.楼顶风光。在安全前提下,楼顶可建设小农场、小花园、小艺术天地。这既扩展了老城区以“不合格名校”的发展空间,更建设起立体的校园文化,楼顶的器乐声乐增强了书香校园的文化旋律,而绿色植物天际线也更容易将人们的视觉从眼前引向苍穹天边。

三、学科文化创生手脑合一的智慧教学,强调学科成象

学科文化围绕学生的学科学习,开发和呈现学科的文化内涵。“手脑合一”就是要做中学,多种感官并用提升学习效率。“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是黄炎培教育思想的核心,一改我国延续了几千年的手脑分离、重理论而轻实践的教育方式,在当时的中国掀起了深刻的教育改革。

学科文化的教育理念旨在通过视觉化的教学方式,创新教学改革,改变当前教育形式化、冷硬化的生态,让学术形态的内容以教育形态、生活形态的方式呈现,以学科文化魅力吸引学生迷恋学习。以多种感官并用增强学习的科学性,提升学习效率。学科文化建设内容包括:

1.挖掘学科文化内涵价值。首先要加强学科认知。让学生在实践中感知学科价值、感受学科文化。比如,很多人在中学就接触过化学反应,但很少有人从美学的角度去观察化学这门独特的学科。科学家通过高科技摄像技术拍摄化学反应,将化学反应独特之美呈现在大众眼前,更增强了学生的学科认知:我们生活的一切、美的一切都离不开化学。

其次要提炼学科之美,以学科之美丰润学生心灵。如德育的道德之美,语文的文道之美,数学的思维之美,外语的融合之美,物理的探究之美,化学的变幻之美,生物的生命之美,政治的智慧之美,历史的品鉴之美,地理的和谐之美,体育的健雄之美,音乐的韵律之美,美术的形意之美,等等。

再次要从学科分类增强专业和职业认知。比如数学,从数学史到数学其他学科共26个分支、137个小支。让学生认识到每个分支的学科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的应用,知道这些分支学科的专家教授分布在哪些大学、科研院所和企业。如此一来,学生对学科分类下的职业认知更加直观、明了。

2.营造学科文化环境。长期以来,各学科没能体现学科教学文化环境和专业特质,同时教学内容缺少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学科知识缺少应有的拓展和生成。学科重点、学习难点缺少独特的创新办法。因此,营造学科情境、凸显专业特色,形成充分展现学科思想、学科思维、方法手段和文化品位的学科教学环境,尤为紧迫。一要呈现学科精神。课程基地要提炼鲜明的创新理念、实践主题,体现明显的学科思维和学科精神,以培养学生的学科意识和学科素养。二要呈现学科历史的沿革。重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通过学科历史演变、传承和创新,传递学科文化,形成课程文化氛围和文化品位。三要呈现学科前沿知识。通过学生对学科前沿知识、发展态势的了解和展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攀登科学技术高峰的激情、决心和志向。

3.创生学科专业化装备水平。学生对知识掌握的困难往往源于缺少空间概念的立体思维,脑中“形象”不起来,脑混心乱,容易糊涂。要对学科重点、难点等核心内容,通过物态与非物态相结合的模型展现,改进知识的呈现方式、表达方式和传导方式,通过以“物”取“象”的直观体验,引导学生演示、验证、巩固和拓展学习内容,增强学生对抽象内容的直观理解和对具体形象内容的抽象概括,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效率和学习效能。

要努力实现信息技术条件下的“人”“机”互动,运用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新手段,开发建设人机互动、自主测验的教学用具、设施设备、教学场所和文化氛围。通过模型建构,让学习内容从抽象走向形象。如理科要建立诸如原理呈现模型、方法演示模型、层次递进模型等。

4.形成体现学科之美的教学生态。一要开发丰富而有美感的课程资源。加强国家课程的实施,不断提高教学效能,并形成难易不同的课程资源,为不同潜质、不同水平学生的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加强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创新建设反映地方乡土特色的独特课程文化,努力提供丰富的学习素材和多样化的学习条件。与高校合作,建立先修模块的学生课程,逐步实现少数高中与高校课程的衔接,为学生主动发展提供个性化学习的选择和帮助,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打好基础。

二要塑造教师风格明显的美感课堂。美感课堂的十大标志是:教学目标的精准美,教学内容的学科美,教学过程的节奏美,教学环境的意境美,教学语言的激情美,教学技術的交互美,教师板书的艺术美,师生关系的情趣美,教学方法的机智美,教学评价的励志美。名师名家要建设、铸造学科教学生态的范式,以名师演绎学科文化,以学科文化成长学校师生。

三要形成学生实践创新的有效路径。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人才成长的关键举措,也是实践学科文化的重要路径。通过加强实验性教学、体验性教学,加强学生对课程的感知感悟,在实践学习中提升认知能力,在实际动手中不断创造创新。

总之,学科文化就是以学科历史、学科特色、学科体系,呈现学科情境、学科情趣,培养学生学科思维、学科情感、学科精神、学科伦理、学科志向等。

四、格物文化注重提升物我合一的精神品质,力在观物取象

格物致知,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概念。它一方面指探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另一方面指知道事物风格的能力,然后能使人知道如何做人、知道人生百态。宋代朱熹提出了顿悟式的直觉“格物致知”,认为如果能长时间浸入情感去体之悟之,就能豁然开朗,“它的用功不在增加积极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物我合一,就是将物放到心里与自己合一。一个将车玩得出神入化的优秀赛车手,一定是与车融为一体的。学习就是在自然界中感受物我相融的过程,再进则是物我两忘、物我合一的境界。

格物文化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物我合一,培养学生的器物精神,它表现为对物件的钟爱,延伸到对工作学习注入情感和人生态度,甚至是精神追求。格物文化的建設内容包括:

1.敬物。中小学—直重视爱党爱国教育,如何让党旗、国旗、队旗、校旗、班旗等成为孩子的崇拜物,坚定学生的理想信念,值得深思。近年来江苏省课程基地建设中,不少红色的、德育的、心理的课程基地在这方面进行了探索,取得了明显成效。

2.佩物。在这方面,一要重视学校校服的优美。学校要重视学生校服的美感,它可展现学生精神抖擞、活力飞扬的一面,是学生青春时代的专属标志。校服直接影响一所学校的形象,应精心设计,留下学生花样年华的记忆。二是佩好校徽。校徽体现了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将人文精神艺术化的体现。三是其他佩戴,如红领巾、运动服、社团服等,有提振精神士气之作用。

3.精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工匠精神是器物精神的第一层次,更高的层次是器物的美化,甚至艺术化。制作一个物件或是完成一项工作,不仅仅为了实用,更重要的是内心所需、自觉而为,然后才会乐此不疲。怎样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其中不可或缺的是美感追求。这方面需要向德国学习,德国制造的器具物品无不体现了生活之美、器物之美。师生一切用品都要体现文化生命,不管是书本、课桌还是其他用品,都能够体现各自精神品质。

4.集物。让丰富广泛的社会文化资源进入校园,成为鲜活的教育资源,可造就校园巨大的物型资源空间。特别要充分发挥校友的作用,根据其优势和特点,为学校出资源、出技术、出信息。可以挖掘学校的特色物品,将其展示出来。比如,将学生从小用过而现在用不到的琴收集起来,摆放在校园合适的位置,造就别样的美感。校园里要有课文中的主题物件,可增强学生的感性认知。

5.创物。中小学课外活动普遍开展了科技教育。要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学生小制作、小创造活动。江苏省开展了教具学具大赛,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一定的锻炼。学校要开展结合演示学科定理、公式以及教学原理方法的教具学具的制作、比赛、创新活动,让学生自己动手,有助于学生更深刻、更具体地理解知识。还可以围绕生活趣味进行创作,如电风扇可以吹出彩虹风,塑料瓶可以改造成可爱的小花盆,废旧灯泡可以变成萌萌的企鹅宝宝,等等。

6.感物。物型课程建设从四大空间出发:室内、室外楼内、楼外校内、校外。校外是学生社会实践、游学修行和旅游的好地方,大自然永远是最有创意的原点,是课本知识的升华、拓展和巩固。比如约旦某著名设计师来南京旅游,感物之余设计了把南京风景穿在身上的系列服饰,这些主意便是艺术家来南京旅游过程中的感物情怀。要引导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学习,切不能仅限于校内学习。

夸美纽斯说:“一切知识都是从感官开始的。”一朵花显真情,一粒米看世界。陶行知说:“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一根竹子,是器物,也是美食;是玩具,也是乐器;是笔墨春秋,也是君子品格,这是文化的力量。

结构决定性质,形象改变气质。物型课程起于物的“形而下”但求于物的“形而上”。物象有限,意象无穷。教育是基于物质、超越物质的人的精神与灵魂的再造,这也就是物型课程的实质所在,也是江苏基础教育发展新生态、新常态之所在,是每所学校要着力打造的有品位的育人环境。

(作者系江苏省教育厅师资处处长)

责任编辑 任国平

猜你喜欢

学科课程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超学科”来啦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