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打好家国情怀底色,在服务社会中学真知长见识

2019-10-16洪伟李娟

人民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家国公益服务

洪伟 李娟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珍惜学习时光,心无旁骛求知问学,增长见识,丰富学识,沿着求真理、悟道理、明事理的方向前进。”

新时代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还要有世界眼光;不仅要心怀家国,还要能承担起为世界、为人类作贡献的责任。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学校教育也应积极探索改革与创新,不断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同时还要拓宽学生知识的广度和宽度,要在学生见识培养和责任担当培育上下功夫,为学生的成长注人情感、打开胸怀,要以知识见识锤炼真本领,引导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索,以知识见识服务他人与社会。

主动发起创新公益项目,自主参与学习和服务

长期以来,北京市史家小学一直高度重视德育工作,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过近三年的深度实践,“服务学习”创新公益项目已经成为史家德育工作的一大亮点和品牌。“服务学习”创新公益项目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提倡在学习中服务,在服务中学习,通过全员参与和重点项目打造相结合的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发现真实问题,自主策划创新公益项目,开展创新公益行动,激发学生公益梦想,从小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帮助他们成长为具有社会责任感、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的中华少年。

目前,学生自主策划、提交的公益项目书达7282份,涵盖环境保护、社区发展、文化传承、扶贫济困、家庭健康、老妇幼服务等多个领域。经过多轮评审,最终有“影为爱”“家书守护行动”“关爱失智老人一‘濒危盒子”‘分享爷爷奶奶精彩人生”“cPR知识讲堂”“有故事的故事”“汉字书写拯救计划”等45个优秀公益创想成为中国扶贫基金会“益路同行”平台签约项目。学生自主发起的优秀创新公益项目带动学校千余名学生全程深度参与,并在全校范围内掀起公益行动的风潮。在一个个公益项目中,学生们自主形成团队,结合公益项目主题,在真实而非人为创设的问题情境中生发学习主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被激发,他们充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服务和行动来改善社会生活和环境,他们的知识见识也在服务与担当中不断增长。

以服务打开课程边界,多通道增长知识见识

在增长知识见识上下功夫,还要为学生成长搭建多元平台,为他们提供丰富的课程,给成长无限可能。长期以来,史家小学一直重视学生的和谐全面成长,将“家国情怀”作为育人的关键抓手,以家国情怀为“原动力”,将服务的理念渗透到各个学科,打开课程边界、重构课程体系,构建了“无边界”课程体系(见图1),通过调整课程结构,整合教材内容,开发课程资源,形成整体性课程设计与变革。“无边界”课程突破传统教育的方法、方式、方向,突破条线育人的边界、符号学习的边界、单项成长的边界,从“教材是我们的世界”真正转向“世界是我们的教材”,从而让课程无限拓展生命的可能,让教育回归学生的现实生活,不断拓宽学生成长的空间,为增长知识见识打造多元通道,使孩子在“长”的过程中达到“成”的目标。

在“无边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学校以“整体、高质、高效”为宗旨,构建了两级三层课程体系。两级是指课程整体分为基础性课程和选择性课程,三层是指核心课程、综合课程、拓展课程。两级三层课程体系中设有八大课程群,为学生提供了充分体验、选择的多元成长通道,满足不同兴趣学生的成长需求。

以“服务+”课程群为例:学校以“服务”为抓手,整合传统的班队会、社会实践及社会服务,系统设计搭建起“一个中心、六条轴线、四类活动、四大主题、一种模式、一个品牌”的“服务+”德育课程体系框架(见图2),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参与服务的自觉与行动。“服务+”课程的设计与整合,旨在真正唤醒孩子成长的内驱力,引导他们心怀家国,立志筑梦。

“一个中心”:是指用实践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开展德育工作,这是课程建设的主旨思想。

“六条轴线”:依托史家小学的“五大和谐”逻辑体系,结合每个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培养目标,基于每个年级鲜明的办学特色,将“五大和谐”及“五大意识和五大能力”与各年级的培养轴线、服务要素、服务目标等一—对应,一至六年级分别形成了,人与自身、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知识、人与社会、展望未来的六条学生培养轴线,全学段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见下页表)。

“四类活动”:生活处处皆德育,德育不仅仅发生在课堂上、校园内,还发生在每个学生的家庭生活中、社会体验中。学校以“班级一学校一家庭—社会”为教育场域,综合了史家小学多年来一直重视的仪式教育、节日教育,同时结合劳动教育、研学教育,以“仪式一节日一劳动一研学”为活动形式,建立起班级仪式类、学校节日类、家庭劳动类、社会研学类“四位一体”的德育教育網络,全场域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大主题”:通过班级仪式类活动聚焦的“文明礼仪主题”、学校节日类活动聚焦的“爱校爱国主题”、家庭劳动类活动聚焦的“健康环保主题”以及社会研学类活动聚焦的“道德规则主题”,全方位落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种模式”:是指“服务+”德育课程的实施模式,即“认识一体验一表达”,让学生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为生活而歌,从而通过这种生动活泼的方式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一个品牌”:以“服务学习”创新公益实践活动为品牌,以公益教育为出发点,以“知行合一”“从做中学”为价值导向,鼓励学生关注社会中的现实问题,自主策划、发起公益项目,开展创新公益行动。

构建学习新样态,为增长知识见识提高效能

构建学习新样态是学校教育改革与创新的重要目标和核心内容,也是提高学生学习效能的重中之重。学校从学习者出发,以家国情怀为切入点,通过“服务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改变学习的动因、场域、流程和关系,构建学习新样态,为增长知识见识提高效能。

1.改变学习的动因,在服务中增长知识见识。

构建学习新样态要从学习动因这个原点出发。“服务学习”将服务与学习紧密结合起来,真实问题和社会价值是前提与载体,服务“家国梦”是学习的动因和目标,它尤其注重教与学目标的第三维改造,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塑造,在学习过程中打开视野、发现问题、讨论价值、共建目标,唤醒学生成长的内驱力,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以学生发起的“走访身边的英雄”项目为例,为了寻找新时代的英雄,传播身边英雄的故事,呼吁大家向身边的榜样学习,以身边的英雄为楷模,项目组的学生在全校发起倡议——挖掘身边的英雄故事,并很快得到了伙伴们的回应。项目组走进学校、社区等不同地方,寻找并宣讲英雄的动人故事。他们还通过小戏剧等生动的形式将这些故事搬上舞台,让人们通过近距离现场观摩、认真聆听、互动交流,在体验中亲近、感受、学习这些英雄榜样。为他人服务,为社会贡献正能量正在成为孩子学习的内驱力,他们主动请教语文教师,学习人物故事写作及剧本写作;请教美术教师,学习海报设计;请教《传媒》课程教师,学习人物采访及视频拍摄与制作的知识,请教《戏剧》课程教师,学习舞台剧的编排。他们还将微视频和倡议书上传到自创的微信公众号,呼吁更多人参与到项目中来。他们的自主能力、学习能力、创造能力等,在这个过程中也在不断被激发。

2.改变学习的场域,在实践中增长知识见识。

“服务学习”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社会情境下的学习空间,带领学生走出封闭的课堂和校园,走进真实的社会与生活,登上广阔的社会实践大舞台,直面现实问题。通过亲身参与校园公益、家庭劳动和社会实践,学生主动地发现、关注、参与解决小到班级、大到人类社会的现实问题,发起创新公益项目,在实践中亲身体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以学生发起的“八段锦进社区”项目为例,为了拉近邻里关系,积极改善老龄群体的生活和生命质量,项目组的孩子提出可以将在学校学到的八段锦这一传统运动推荐给社区的爷爷奶奶。从学校到社区,从小学生到小老师,孩子们真正实现了学以致用,手把手地教老年人运动的技巧、养生的知识。为了激发爷爷奶奶的学习兴趣,他们还琢磨起趣味教学法,通过表演、游戏等多种方式进行教学。从教学内容的确定到与社区方面的沟通,再到进社区宣传、寻找组员、组织教学等,孩子们走出校园,在社会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

3.改变学习的流程,在项目中增长知识见识。

“服务学习”这一新型学习方式鼓励全体学生積极发现身边的真实问题,以家国为视角,开展基于真实问题的项目学习。学习不再是简单的“教一学一练”,而是在真实项目中,本着“发现问题一研究问题一解决问题”的逻辑,经历“发现一计划一行动一反思一分享”的全过程。学生在项目中所遇到的问题和情况是纷繁复杂的,这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与各学科的关联,形成各种跨学科主题,进而要求学生打破陈规、积极思考,分组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与办法,制订解决问题的计划,将计划付诸行动,并在行动中不断反思与追问,将个人的获得以多元的表达方式分享给更多的伙伴,在这样的循环中不断提升学业知识和个人素质。

以学生发起的“濒危盒子”项目为例:为了让更多人关注濒危动物,学生们组成项目组,共同针对他们发现的这一问题进行讨论,制订解决方案。为了扩大项目的影响力,他们在学校发起征集令,号召伙伴们拿起画笔画出自己眼中的濒危物种,并通过画展、明信片、贴纸等多种形式宣传濒危动物。他们还想到在陕递盒子上贴上他们手绘濒危动物图画和倡议书,向更多的人发起保护濒危动物的倡议,让小小的盒子承载着使命感快速飞向各个角落替濒危物种发声。小画手们还通过录制小视频介绍所画的濒危物种的样态、生存环境等信息,通过互联网影响更多的人。就这样,在真实的项目中,学生不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经历着“发现一计划一行动—反思一分享”的学习过程,不断增长着知识见识。

4.改变学习的关系,在团队中增加知识见识。

“服务学习”基于学生发现的真实问题,以家国为纽带,形成一个集学生、教师、家长、专家、社会大众为一体的开放、合作的学习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不同学科背景的教师、家长、行业专家形成联合导师团,在服务学习过程中的形成性问题成为了共同课程。学生之间有分工、有合作,基于共同的学习目标,通过沟通、交流,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以学生发起的“影为爱”项目为例:为了加深在京外来务工人员与留守子女之间的亲情沟通,学生们提出要为外来务工人员拍摄一组照片,记录他们在京工作与生活的场景,并为他们举办一场摄影展,吸引更多的人关注这个群体。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主动学习摄影知识、展览知识,学着跟各行各业的劳动者打交道。他们走上街头、走进工地、走进市场进行跟拍。语文、美术、技术等学科教师及摄影、媒体等相关领域家长志愿者应邀成为孩子的导师团,孩子的善心还打动了陈长芬等专业摄影大师,为学生带来了专业的摄影讲授。

知识见识决定了发展的深度和广度,是衡量学生素质重要的标准。史家小学始终将学生成长摆在第一位,将家国情怀的培养放在育人的关键位置。学校通过德育活动切入、课程体系深化,由浅至深,逐步推进,引领广大学生走进社会与生活,感受时代的气息,激发投身时代的情怀,从而为学生成长注入内驱力、打造多元通道、提高效能,带领学生主动学习、主动探索,最终成长为具有家国情怀的和谐发展的人。

(作者单位系史家教育集团)

责任编辑 邢星

猜你喜欢

家国公益服务
家国情怀的乡土文化“软着陆”
公益
公益
公益
立足“小我” 彰显“大我”——家国情怀类作文如何避免同质化表达
公益
谁咬得更厉害
采掘服务个股表现
两则跟服务有关的故事
读者反馈 订阅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