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70年,为祖国担当

2019-10-16高琛

人民教育 2019年7期
关键词:育才东北课程

高琛

1949年明1日东北育才学校(以下简称“东北育才”)建校并正式开学。作为一所与共和国同龄的学校,70年来,东北育才伴随着共和国的发展一路成长。在多年的办学探索与实践中,学校坚持为国育才,努力构筑学生成长的生命场域,不仅实现了学生健康而优秀的发展,还实现了学校自身的跨越式发展,增强了优质教育资源的辐射作用,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传承育才红色基因,秉持“勇于担当”的学校传统

东北育才是由张闻天、徐特立等老一代革命家创建的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学校。1948年东北全境解放,第四野战军挥师参加平津战役。为了解除指战员的后顾之忧,为建设新中国培养人才,中共中央东北局决定成立干部子弟学校,时任组织部长的张闻天为学校命名“东北第—育才完全小学校”。因为入学的学生是从东北全境被马车、驴车、推车、火车等各种新旧式交通工具送到沈阳的,因此东北育才也被称作“马背上的红色学校”。

在学校筹备创建期间,学校第一任校长李力群专门拜访了老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请他为东北育才挑选第一批教师。战争年代,虽然办学条件艰苦,但东北育才人并没有忘记自己肩上为国育才的重任。徐特立先生在建校之初就着重强调:“教育首先要解决为什么人的问题,学校就是要为孩子服务,要热爱孩子,让他们的心理和身体都得到健康发展,教育他们学习科学知识,要为新中国培养建设人才。”这句话后来成为东北育才教师的座右铭。

办学初期,学校提出了“培养儿童具有革命思想、文化水平以及健康身心,使之成为保卫祖国、建设新民主主义公民”的办学宗旨,各项工作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展开。为保障教育教学工作的高品位,学校—方面加强课程建设,在开设基础课程的同时,专门请来苏联籍教师讲授俄文课,成为当时全国首个聘请外教的小学。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学校还开设了缝纫课等生活课程,开展学工、学农等实践课程。另一方面注重教师专业发展,在吸纳当时国内优良教育传统和办学经验的基础上,组织教师到苏联学习借鉴先进的教育理论和教育方法,开创了新中国小学教师出国考察的先河。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学校逐渐形成了以“追求卓越”为核心的价值取向,这是东北育才在各种环境下得以发展壮大的精神支柱,也是激励全校师生积极进取、奋发有为的精神动力。

二、彰显敢为天下先的精神,积极探索教育改革和创新

改革开放初期,时代对教育提出了“多出人才、快出人才”的要求。1985年,全国创办少年班的高等院校达到13所,其中一些高等院校主动提出,在条件比较好的地区和学校创建少年预备班,为少年班提供生源。东北育才从1986年开始,采取集中办学的群体教育模式,对智力水平超出常态、非智力因素良好的儿童施以有针对性的教育,成为国内较早开展超常教育实验的中学之一。在具体实践中,学校坚持科技性与人文性并举,建构起了科学探究、人文艺术、发展力、身心健康4个学科群,并立足于多样化课程体系和个别化学习,通过分组学习和导师制,使这部分学生用4-5年时间完成初高中6年的课程。在采用弹性学制、强化理科学习的同时,学校重视这部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提升其人文素养,加强其体能训练,使他们具备良好的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随着素质教育理念的提出和学校超常教育成果的显现,东北育才借势而起,探索出“单科强化,能力迁移”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模式依据“能力迁移”理论,在尊重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采取单科独进、能力迁移、举一反三的办法充分挖掘学生潜能,让学生在中学阶段全面打好基础的前提下,在数学、外语等某一基础学科形成特殊的优势并迁移到其他学科,进而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全面培养和提高。其中,数学特长班着重学生数学思维、数学方法的培养和数学能力的提高,突出以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发展学生数理潜能、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外语特长班强化学生外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侧重培养学生跨学科、跨地域开展高层次学习和学术研究的能力。

對不同育人模式的探索,基于学校这样的思考:每个学生在潜能、个性、志趣等方面都存在着差异,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势和特长。对不同学生施以适切的教育,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是一种深层次的教育公平。

三、搭建开放多元平台,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在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东北育才深刻认识到,创新能力是每个人所具有的自然属性与内在潜能。于是近十年来,学校进一步明确“培养具有中华情怀、国际视野的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目标,通过搭建开放多元平台,努力满足、顺应、引导和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潜能,积极创建为每个孩子准备好未来的理想学校。

学校坚持立德树人,围绕“拥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理想信念,拥有报效祖国的赤子情怀,拥有让生命之花绽放的幸福人生”德育目标,提出以学生发展指导为主线,以自主体验为原则,夯实学生的道德基础。—方面以精品社团建设为切入点,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目前,仅高中学段就有近100个学生社团,学生全员参与,诸如世界遗产青年保卫者协会、青年周恩来精神研究会、郭明义爱心团队等有品质、在省内外具有影响力的品牌社团不断涌现。另一方面借助集团内多学段衔接优势,分阶段、有侧重开展生涯教育,不但构建起各学段相衔接的生涯规划指导工作体系,还通过成立家长职业联盟建立起“学长制”,组织“生涯会客厅”,引导学生开展职业体验、“走进大学”等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选择能力,唤醒学生的人生价值追求。

同时,课程改革始终是东北育才深入推进创新人才培养的突破口。学校将课程改革与评价改革同步并举,以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和学习品质为核心指向,为学生提供多样、多层次的课程选择,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2008年编写《东北育才国家课程校本化纲要及实施方案》,目前已经实现全学科推进实施,与之配套的“育才学案”也已覆盖全部高考学科,并在跨学科整合、主题式学习等方面开展了有益探索。同时,系统化开发校本课程,累计开设200余门选修课,还以“中国大学先修课程试点项目”为契机,开设了大学先修课程,与中航工业沈阳飞机设计研究所合作创办全国航空特色学校,并将中医药文化引入校园。与此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国际理解教育,并注重整合全球教育资源,引入IB、AP,SDP等国际课程以及STEAM等教育理念服务创新人才培养。

在落实课程改革的过程中,学校主动聚焦新型课堂,持续开展基于常态课堂教学改进的研究和实践,并在小班化教学、分层走班教学、小组合作探究等多样化教学模式探索中迈出了坚实步伐。学校围绕“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方式变革”的教育命题,积极推进教育与“互联网+”的深入融合。在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等研究领域开展教育实践,积极发展科技课堂,使互联网、IPAD操作、图形计算器等信息化手段在课堂教学中得到有效使用。

学校着力打造一支师德高尚、理念先进、业务精湛、团结一心的学习型和研究型教师队伍。目前,学校已经形成了胜任、骨干、学科带头人、名师、首席5个级格的教师梯队。在此基础上,学校坚持分层分类开展教师专业培训,追求教师深度学习,帮助教师实现突破性发展。面对教师个体,学校积极做好“新师重塑”工作,把教师培训的着力点放在时代对教师发展的特殊要求上,放在教師自我成长长效动力机制的建立上,从而唤醒教师的发展自觉;面向教师群体,学校将教师培训逐步向以学习共同体建设为核心的培训模式转型,通过扶持特色教师、特殊项目等方式推进“教师学术社团”和“学术型科组”建设,不断扩大名师工作室在队伍培养中的孵化器效应。如教师自发创建的“求师得”数位学习小组,开创“慕课先修”模式,为学生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学习搭建了平台。目前学习小组活动已经辐射到全国,帮助百余名师生获得国外大学及育才颁发的慕课证书。

四、面向教育现代化,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名校

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我们正向现代化教育强国迈进。朝向未来,东北育才将以奋勇前行的姿态加大改革实践力度,以实现教育现代化为突破口,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名校,为国家培养在智能时代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拔尖创新人才。我们将着重思考、探索以下几方面工作: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坚持“立德树人”,以红色育才精神传承为主线,精心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际理解教育等优秀教育项目。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在关注发展指导、优化课程体系、聚焦课堂教学、优化教师资源、完善评价体系等核心工作上有实质性推进和突破。

建立具有东北育才特色的现代学校制度。转变管理策略,推动管理从事务型向战略型、行政型向学术型转型;立足资源共享,加强集团对成员学校的宏观管理和服务指导,探索以问题为导向的专题研究性督导评估新方式;优化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合作,形成教师与学生、家长良性互动的教育新生态。

落实国际化发展战略。坚持融合创新,形成面向全体学生的多元、交互、开放的优质课程平台。以友好学校、国际项目交流为主要渠道,开展国际问师生对话与沟通,师生自觉担当,成为中国文化传播的使者,以文化传播彰显中华民族文化自信。

东北育才,与祖国同庆,为祖国担当。面对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东北育才将以改革创新拉动人才培养层次和办学品位的全面提升,努力创建有中国特色的世界一流名校,为中国基础教育的高位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作者系东北育才学校校长)

责任编辑 李帆

猜你喜欢

育才东北课程
以德求得,因材育才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Make ’Em Laugh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大东北的春节
人夏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自行车的发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