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作文回归生活

2019-10-16刘月红

考试与评价 2019年7期
关键词:学情陶行知作文

刘月红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长期以来,教师教作文难,学生写作文也难。作文难,究竟难在哪里?难就难在脱离生活教作文,脱离生活写作文,学生往往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编出了假、大、空、涩的“想象”作文。

那么,如何解决作文教与学的这一难题呢?正如《课标》中所说:让作文回归生活。 前段时间,我细细研读了《陶行知教育名篇》。生活教育思想是贯穿在陶行知先生所有的教育思想之中的。在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看来,生活就是教育的内容,给生活以教育,对生活以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而教育。从生活与教育的关系上说,是生活决定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把陶行知思想与当前教育改革结合起来,更好地掌握教育规律,更贴近生活,以便更好地为教育发展服务,为学生服务。作为一个普通教师,应该有敏锐的洞察力,了解学生现在与今后需要什么,给予每个学生需要的教学与教育,兢兢业业地做好自己的每项本职工作,服务于自己所教的每个学生,让每个学生能学有所得。所谓“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为学会生存。因此,歸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教会学生学会如何生存”。

教学并非简单的知识传授,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如果说教学内容没有体现了这一方面的要求,而仍采用“填鸭式”的教学方式的话,就无所谓能力的培养了。因此我们主张要由“喂养”式转为“觅食”式的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在于教学,而在于教学生学。教师如果只“教”或只“教学”,就是把学生当作“容器”,是他们被动地接受知识,调动不起学生学的积极性,更不能启发学生的独立思考。素质教育主张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所以教师的社会职能就是体现出“导”这个特点来。陶行知先生认为,教师不应把现成的解决等问题的方法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根本不用思考,而应把解决问题的思路告诉学生,使学生自己动脑,经过不断反复推敲以求得最佳结果。陶先生指出不能让学生像“无头的苍蝇”似的盲目乱撞,教师应精心设计好一系列程序,指导学生用最短的时间来解决问题。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本身而言,能推而广之,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对解决问题的方法而言也能够发散出去,以期达到解决别类的问题。

“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传统的教学是教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教师的教;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接受能力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教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施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学习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因为这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表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的可接受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能力的发展,不可操之过急,揠苗助长。教师在教学时必须依据“学情”——学生在课堂上的反应,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也就是教学有效性。教师在备课和上课时需要充分地进行学情判断,这是一项重要的教学能力。

“学情”即“学的活动”,它包含的是两个方面:一是“学前学情”,即教学开始前,教师对学生已有情况的把握,包括整体特征与个体差异、知识储备状况与能力基础、情感态度状态等。这些直接决定了教师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课堂目标的制定、教学方法的设计;二是“学时学情”,即在上课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状况的动态观察及相应的“推进学习”。教师的备课与教学设计应关注“学情”,应以“学情”为起点,充分地考虑之后,以科学准确适宜的教学目标制定为终点。

叶圣陶先生说过:“人在生活中随时需要作文,所以要学会作文。”“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流而不歇。” 由大师的言论可知,作文与生活是密不可分的。缺少了生活,作文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作文与生活天然联系在一起,作文反映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对学生而言,作文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生活。生活是作文唯一的源头活水,生活中处处有作文,作文教学只有扎根于生活这片沃土,才能发芽、开花、结果。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自然学生的作文也该是五彩斑斓的。但现实的教学中,学生的作文内容贫乏,与生活脱节。要想写好作文,作文教学必须与生活紧密相连,要做到“让生活进入作文,让作文体现生活”,帮助学生打开作文与生活之间的那扇窗。让学生在学校中体验生活、在家庭中寻找生活、在自然中观察生活、在社会中开阔生活,真正让学生做到有话可写,有情可表。让他们关注社会,用心思考,写出对生活的见解;结合活动,品读生活,写生活中的真情实感。而学生的年龄还小,见识还不够广泛,自然,写作时就感觉无话可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积极的情感体验来源于学生的生活。当年钱穆先生教作文的方法就很有趣。他认为,作文就是说话,口中如何说,笔下就如何写。出口为言,下笔为文。他要求学生想说什么如实写下来即可。西南联大时期,刘文典先生教学生写作文,授以“观、世”。“观”,就是“多多观察生活”;“世”,就是“需要明白世故人情”。在语文教学中,教学生睁大智慧的眼睛,观察生活,从生活中发现题材,并发掘写作素材,孩子们就能有话可说,有感而发,从而写出好的习作。

记得在一节《品德与社会》课上,我和孩子们一起学习《逛商场》这一课。学完文章后,我让孩子们回忆是否到商场或超市买过东西,过程是怎样的。一时间大家来了兴致,纷纷举手,各抒己见。看着孩子们一张张兴趣盎然的脸,听着他们说得头头是道,我突然灵机一动:将这作为写作素材,让学生去写,他们一定有很多的话可以说,不会再为如何让作文生动具体而绞尽脑汁了。于是,那天傍晚,我让孩子们以《买东西》为题,完成一篇作文。第二天,收上作文本批改时,我发现孩子们都有话可写,甚至还从买东西中悟出一些道理,写得真可谓是生动具体。

朱同学写的是帮妈妈买豆腐。谁知买的时候,忘记带钱了。赶快回家拿了八毛钱再去。当他再次回到市场时已经累得气喘吁吁,大汗淋漓,可是结果钱拿少了,又得回去拿。等自己累得不行,第三次赶到菜场时,里面卖豆腐的商铺已经关门了。从这件事中,他懂得了:凡事不能粗心,不能泄气。许同学通过买东西懂得:原来买也有很多知识和学问,这些要通过实践才能领悟。蒋同学从买米中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是很有哲理的。

作文教学策略不胜枚举,我们不能奢望用一种或几种策略就解决全部问题,也不能奢望穷尽所有的策略,因为任何方法与策略是伴随新的教学问题而产生的。不管哪种策略,我们都要来源于学生的生活,都要切合孩子的作文心理,让孩子自如地用自己的话语方式将自己的生活更规范地表达出来。生活是写作的唯一源泉。学生的家庭生活、校园生活、社会生活本应是丰富多彩的,但他们却往往“熟视无睹”,写作文时往往勾不起回忆,无话可写,即使有话可写,写出的东西也大多是些假、大、空。这就要求我们解放学生的思想和感官,让学生无拘无束地品味人生,体验生活,让学生懂得生活,使作文贴近生活。实现“我手写我的感知” “我手写我口”。让孩子成为孩子,让他们自主地说、写,这是作文教学策略中的策略。这样,儿童畏惧作文的现象就会逐渐改变。

拓宽学生生活的空间,让他们亲身实践,切身体会,写作时才能题材丰富,才会得心应手,有事可写,有感可发,有情可抒。让学生充分地享受生活,加深文化积淀,积累鲜活语言,学生的作文才会因生活而美丽,因生活而富有灵性,因生活而魅力无穷!

参考文献

[1] 石维香.让作文教学回归生活激励学生实践创新[J].作文成功之路(下), 2016(2):1-1.

[2] 戴伟敏.反对伪文化写作 让作文走近生活[J].文学教育(上), 2016(5):82-84.

猜你喜欢

学情陶行知作文
习作教学,依“规定”还是据“学情”?
基于学情调研的鲁迅单元教学研究
陶行知:书香年少时
立足学情以点带面
陶行知夜归
学情分析有效服务教学的实践探究
陶行知不花一分公款
陶行知的另类教育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