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借“游戏”,激发小学中高年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019-10-16蔡玉叶

教师·上 2019年8期
关键词:激发游戏教学学习兴趣

蔡玉叶

摘 要:如果课堂教学是花,那么学生的学习掌握就是果。兴趣是学习的先导,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教师采用游戏的形式可以为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里注入“活力”。利用游戏导入方式、创设游戏互动情境、进行游戏应用练习、注重游戏反思总结等途径,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教学更有生命力。

关键词: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互动参与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收稿日期:2019-03-28 文章编号:1674-120X(2019)22-0051-02

一、引言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随着年级的增高,数学知识越来越严密,可是中高年级的学生还是爱动且充满好奇心,注意力集中的时间短,如果不重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难使学生学好数学。儿童的本性是喜爱游戏的,在游戏中,他们是不知疲倦的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断言:“如果每一个正常儿童的个人首创精神能在游戏中具体地表现出来,那么他们就有精确的数学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在课堂上要将“游戏”有意识地渗透到数学课堂中,要巧妙地把学习数学变成生动有趣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興趣。

二、利用游戏导入方式,诱发其兴趣

教学是一门艺术,一节课开头开的好,就能先声夺人,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游戏是学生最感兴趣的活动,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上,基于教材起点,设计真正能触碰学生的潜在内需的游戏教学活动,诱发学生兴趣,使其形成巨大的学习动力。

如:教学“鸽巢问题”一课,课始笔者出示一副崭新的扑克牌,当着全班学生面前拆封并说:“想不想来玩一项魔术游戏?”大家的热情很高,于是笔者随意请5位学生上台,让每位学生任意抽出1张牌并保密不让他人看到。抽完后,笔者故作深情地说:“老师施下魔力让这5位同学所抽的5张牌中,至少有2张牌的花色是相同的。”起初学生们都表示不相信,于是,笔者示意一个一个亮牌验证后,全班学生都信服。这时,笔者说:“其实这个扑克牌游戏里面隐含着一个重要的数学原理——鸽巢问题,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鸽巢问题。(板书课题)”此时的学生个个兴趣盎然,充满强烈的学习欲望,都能主动参与新知的探究过程。

课始以学生感兴趣的魔术游戏情境导入新课,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探索新知的心理需求,不断诱发学生深入学习的兴趣,做到课伊始、趣即生,为高效数学课堂起了个好头。

三、创设游戏互动情境,引发其兴趣

(一)营造学习氛围,唤醒兴趣

由于数学知识比较抽象、枯燥,没有兴趣的内驱力是学不好的。“玩”是适应小学生年龄特征的活动形式,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因此,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将“数学游戏”有意识地渗透到新知的学习进程中,让学生在“玩”的过程中,感受新的数学知识是怎样构建的。并营造积极活跃的学习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唤醒兴趣。

案例:《集合》——抢队友游戏。

一位教师在教学“集合”时,课件出示学校乐器队和合唱队名单:

问题:参加学校乐器队和合唱队一共有几人?

学生数一数得到:乐器队有7人,合唱队有6人。之后,教师选2名学生分别担任两队的队长,到黑板上比赛召集各自队员的名字牌,比比看哪组更快?其他同学担任裁判。只见到合唱队队长眼疾手快,先把朱琳和林子汉召集到自己队伍,乐器队队长随后也去抢这2张名字牌,合唱队长不给,各不相让。相持不下时,教师相机发问:“裁判们谁有高招?”生:“可以把两队都参加的名字牌放在中间。”教师不失时机问道:“如果没有解释怎样能一眼看出哪些是乐器队?哪些是合唱队?请在自己的作业纸上画出来。”教师展示了几个有代表性的作品,集体评价交流,一致认定使用圈圈更加形象直观。于是,教师趁势揭示课题,介绍韦恩图,随后出示红蓝2个大磁圈,让队长将各自队员圈出。2个队长机智地把2个磁性圈套在一起,把朱琳和林子汉这2张名字牌调整到2圈交汇的地方,看到这样精彩的演示,学生们不约而同地鼓起掌来。之后,学生对韦恩图的每一部分所表示的意义进行讨论探究、集体汇报,从而很快理解并列出4种不同算法:

① 6+7-2=11(人)             ②  6-2+7=11(人)

③ 7-2+6=11(人)             ④  4+2+5=11(人)

正是利用2位队长抢队员这一游戏的紧张气氛,大大吸引了学生的眼球,再加上形象化的磁性圈将集合各部分的意义清晰地表示出来,学生对集合表象的建立、计算方法的掌握就水到渠成。游戏很好地解决了本节课教学重点、难点。学习活动真实有效,学生学习真正发生,并且学得轻松快乐,可谓是课进行、趣愈浓。

(二)创设体验空间,感悟兴趣

根据小学生天真好奇、活泼好玩但抽象思维相对较弱的特点,教师应在教学中尽量开展各种有趣游戏的活动,设法变“教数学”为“玩数学”,给每个学生体验的机会,促使学生在玩中学、在学中玩,感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教学体积单位时,笔者提问:“1立方米有多大?猜猜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能容纳几个人?”“6个人、20个人、50个人……”学生对1立方米的表述和感知模糊不清。于是笔者取出3条1米长的木棍,请3名学生到教室前面的墙角处围出1立方米的空间后,来玩一个藏猫猫游戏:藏到1立方米的空间里并且猫着腰,尽量接近1米高。最后数一数,学生发现1立方米的空间大约可以藏10个五年级学生。借助藏一藏游戏,学生很好地感知了1立方米的大小。

之后,笔者把1立方厘米和1立方分米的教具依次叠放在1立方米的上面,问:“有什么发现?”

生1:“1立方厘米比1立方米小太多了。”

生2:“體积单位按照从大到小顺序排列是:m3>dm3>   cm3。”

…………

这不是硬生生地告诉学生棱长是1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米,而是让学生在玩中学、玩中悟,学生乐此不疲。

笔者追问:“如果在1立方厘米上面再放一个更小的体积单位,应该是什么?”

生:“1立方毫米。”

笔者:“应该怎么规定1立方毫米的大小?”

生:“棱长是1毫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毫米。”

笔者追问:“如果在1立方米下面再放一个更大的体积单位呢?”

生:“1立方千米。”

笔者:“1立方千米有多大?”

生:“棱长是1千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千米。”

笔者:“什么情况下用立方毫米和立方千米?”

生:“立方毫米和立方千米分别用在计量很小和很大物体的体积,如:一粒小米的体积和地球的体积。”

课堂沸腾了,学生们思维活跃,成了本堂课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他们在藏一藏游戏后极力讨论探究着,寻找自己的发现,绞尽脑汁思考着,争先恐后地发言,最后得出了课本上没有出现的1立方毫米和1立方千米的答案。欣赏自己的“杰作”时,学生在自我探索中体验到成功的愉悦。在游戏教学中,学生不但感悟体积单位的大小并且建立了体积单位的表象,还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更能为新知的探索提供丰富的材料,可谓是“一石三鸟”。

四、进行游戏应用练习,深化其兴趣

弗赖登塔尔说过:“数学来源于现实,富于现实,用于现实。”在课堂教学的后半段,学生较疲劳,容易产生分散精神,产生厌倦应付的学习情绪,教师要巧借现实游戏,让练习亲切起来、生动起来,进一步深化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学“近似数”时,笔者在巩固练习时设计了价格竞猜的游戏活动。个别学生猜价格,其余学生当裁判,并说明理由,在趣味解题过程中巩固应用了求近似数的方法,做到了在练中生趣。学生成为练习的主人,兴趣高涨,毫无倦意,产生了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体验到用数学的乐趣。学生的心就动起来了,不时闪出智慧的火花,对学习数学的兴趣更强烈了。

五、 注重游戏反思总结,延续其兴趣

俗话说得好:“编筐编篓,重在收口”,一节好的数学课都要进行结课。全课总结是巩固和强化一节课教学内容的重要环节,但学生上完一节课往往都已经精力疲乏,注意力不够集中,思维处于惰性状态。怎样使课尾有声有色,起到固化和强化学生对一节课新知的整体印象的效果呢?此时我们不妨采用游戏的形式来注入“活力”,因为游戏是富有吸引力,最能吸引学生的。

例如,教学“角的分类”后,笔者让学生头上戴着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周角的头饰,以分角色扮演游戏形式进行总结。“周角”扮演者利用手臂摆出对应的角的造型进行自我介绍:“我是周角,是角这个家族里面的老大,周角的两边是重叠在一起,有360度,我还有4个比我小的兄弟,我的度数是老二平角的2倍,是老四直角的4倍,还有老三钝角和老五锐角(其他4个扮演者利用手臂摆出对应的角的造型),我们五个兄弟相亲相爱,接下来让他们介绍自己的特征”,另外四个角的扮演者逐一进行反思总结。

学生在这样的游戏氛围中反思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个个精神饱满,全神贯注,积极参与,学而不厌。课虽上完了,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却更强烈了,取得“课虽终、趣犹存”的效果。

六、结语

综上所述,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巧借游戏教学,营造一个愉悦的学习氛围,既可以提高学生参与度,又可以提高小学中高年级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更可以增强教学效果,进一步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参考文献:

[1]严育洪.课堂的突围与开放[M].福州: 福建教育出版社,2013.

[2]邱学华.邱学华怎样教小学数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0.

[3]李翠莲. 巧用信息技术,构建活力数学课堂[J].新教师, 2018(1):41-42.

[4]杨新跃,陈 浩.数学思维训练活动课的途径与方法举隅[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03(8):56.

猜你喜欢

激发游戏教学学习兴趣
在游戏中经历, 在探索中提升
试析幼儿教育中游戏教学的价值
激发学生主动思考的无机化学实验教学方法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如何推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