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代杂交蚕种同日出库不同催青技术处理对比试验

2019-10-16罗正宏

现代农业科技 2019年14期
关键词:孵化率

罗正宏

摘要    为了满足蚕农蚕种催青第11天发种、第12天收蚁的需求,开展了低温催青和高温催青2种技术处理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催青过程中到戊3胚子阶段后继续采用低温催至蚕种孵化的方法能满足蚕农需求,对发育整齐蚕种的孵化率无影响,并且能避免转青种运输的不安全问题,也是春季推迟收蚁的适宜方法。

关键词    一代杂交种;同日出库;催青;孵化率

中图分类号    S88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4-0217-01                                                                                     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

将解除滞育后或人工孵化处理后的蚕种,依蚕卵胚胎各发育价段的生理要求和化性变化规律,给予合理的环境保护,使蚕卵胚胎按人们意愿顺利发育至孵化的保护技术,即为催青。催青的意义是使蚕种按预定日期收蚁、孵化齐一、孵化率高、蚁蚕健康。催青过程中的多种环境因素直接决定着卵内胚胎的发育情况,从而影响到蚕卵的孵化率、整齐度、蚁蚕的体质、蚕茧的茧质等。

掌握催青期各种环境对蚕卵胚胎发育的影响,合理处理催青期的温度、湿度、光线、空气等重要因素,可使蚕卵孵化齐整、蚁蚕健康。其中,温度的影响最大,温度的高低决定了蚕种孵化的快慢、催青日数的长短、蚁蚕体质的好坏及茧质的优劣。蚕种出库至孵化积温是关键,1 d可发育1个胚胎,温度过高则日数缩短,高温催青会导致蚁蚕体力削弱,增加了减蚕率,降低了收茧量,易造成催青死卵。湿度相对于温度对蚕的影响较小,适宜的湿度有利于提高孵化率和促使蚕体整齐,湿度过高和过低对蚕均有伤害。湿度过低,卵面失水过多,尤其是在点青期后湿度过低易发生转青死卵,降低了孵化率,导致孵化蚁蚕体质较差、小蚕数量增多;湿度过高,易造成呼吸困难,形成转青死卵,并且卵表面易生病菌。光线对处于点青期和转青期的蚕卵分别有促进和抑制作用;在点青前,光线明比暗要发育快;而在点青后,则暗比明要发育快;到孵化阶段,黑暗会抑制孵化。利用蚕卵催青对光线的反应,将点青蚕卵遮黑处理,能抑制发育快的蚕种,黑暗至收蚁当天清晨打开黑暗感光收蚁,能促使孵化整齐。蚕卵本身有呼吸,要保持催青室空气新鲜,以适应胚胎发育的要求,换气工作十分重要。随着催青进入后期,蚕卵本身呼出的CO2浓度增高,加温、加湿造成空气浑浊,一定要做好换气工作,防止室内温湿度激变。

现行一代杂交种常采用简易的催青技术处理,即低温和高温两段催青法。专业催青技术人员提出了低温催青的方法,即蚕种出库催至戊3胚子继续采用低温23.0~23.5 ℃催至孵化。试验表明,对发育整齐的蚕种从出库第2天入低温催至孵化,对最大孵化率无影响。此方法催青与两段催青法存在一定的差异,如见点时间、转青时间不同,可以合理应用此差异进行催青的具体技术处理。

催青过程中采用不同的技术处理对蚕卵发育及蚁蚕的孵化有促进和抑制作用。确定催青胚子到戊3的整齐度达到90%时,可用低温继续催至蚕种孵化。为了明确采用低温催青技术处理对最大孵化率无影响,特进行了对比试验,现将结果介绍如下,以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供试蚕种为发育整齐的一代杂交种皓月。

1.2    试验设计

蚕种出库按照一代杂交种简易催青法进行催青,到戊3胚子(高温胚子),即催青第6天时,对蚕种采用2种技术处理。处理1:低温催青,戊3胚子催青第6天继续用23.5 ℃催至孵化。处理2:高温催青,戊3胚子催青第6天升至高温25.5 ℃。其他催青标准按表1实施。每个处理小样为同批次蚕种,每个小样为1 g重蚕卵。

1.3    试验方法

各处理称重后数出克卵粒数。收蚁当天数出孵化卵数、转青死卵数、死卵数,计算孵化率,对比各处理试验结果。

2    结果与分析

由表2可以看出,处理1、2对发育整齐的蚕种孵化无影响,收蚁当天孵化率都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实践经验表明,蚕种采用低温和高温两段方法进行催青,蚕种在第10天发种时会有大量蚁蚕孵化,不方便发种,极易造成转青种受害而出现发种伤亡事故。有些蚕农对补催青工作不熟悉,其要求第11天发种,拿到蚕种后在蚕室只补催一晚,第2天早晨就感光收蚁。为了能满足客户要求,需要对催青技术处理规范操作,催青第11天必须保证发种当天无蚁蚕,但全是转青卵,并且收蚁当天达到最大孵化率。能达到所有要求就可以采用此低温催青的方法,到胚胎发育至己2阶段后,按照后期胚胎发育特点,结合发种时间和路程,收蚁等要求在23.0~23.5 ℃的基础上适当微调温度,以达到最佳效果。从戊3胚子低温催青至发种,蚕种未接触过高温,在运输过程中自身摩擦产生的热量相对较少,可避免因转青卵呼吸量大而造成发热形成死卵。

3    结论与讨论

3.1    结论

蚕种催青不同的技术处理,对蚕种的孵化起决定性作用。对胚子发育整齐的蚕种,戊3阶段后继续于23.5 ℃催至孵化,不影响孵化率,孵化率能达到93%以上。

3.2    討论

采用低温催青,积温累积可以让蚕种在第10天见点80%~90%,第11天转青,第12天孵化。此方法第10天发种,蚕种为点青卵,第11天为转青卵,由于温度低,未达到蚕种孵化时所需要的温度,所以不会出现蚁蚕。转青卵至孵化,生理特性对温度的要求是25.5 ℃,干湿差2.0~2.5℃,在这种环境中才能咬破卵壳顺利孵化,故用低温催青可满足蚕农的需求,待蚕农取到蚕种后,结合补催青技术即可完成收蚁,当天孵化率达到最高。

催青工作是按照催青技术处理标准合理地控制环境因素,以适应蚕卵胚胎发育对环境的要求,但不当的技术处理也会造成蚕卵无法孵化的情况。因此,催青过程中应了解各胚胎的生长特点,给予合理的温度、湿度、光照、空气。催青室内要求温湿度均匀,做好摇种与位置的调换工作,保证蚕卵的积温一致。做好点青种的遮光工作和转青种的发种、运输工作,让蚕卵在计划收蚁的时间孵化率达到最高。

4    参考文献

[1] 张高军.蚕种学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9.

[2] 李金见,黎永谋,黄金荣,等.补催青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J].云南农业科学,2009(增刊1):25-26.

[3] 何静,王芳,李建华.浅析蚕种催青技术[J].蚕桑茶叶通讯,2011(4):23-25.

[4] 陈吉兵,吴银吉.蚕一代杂交种点青期降温处理对比实验[J].现代农业科技,2016(10):247-254.

[5] 张美华.蚕种点青期遮黑处理对孵化的影响[J].中国蚕业,2004(3):77-79.

猜你喜欢

孵化率
光照时间对鹅繁殖性能影响的研究进展
浅述影响蛋种鸡种蛋孵化率的若干因素
渤海湾卤虫卵孵化率与盐度关系的试验
瓣结鱼仿生态繁殖试验
码蛋方式的改变对X期鸡胚体外发育的影响
锦鲤人工雌核发育早期胚胎观察
种蛋的储存条件对孵化率的影响
四川本地青脚白皮鸡鸡蛋蛋形指数对孵化率的影响
不同水平维生素E对鸡受精率和孵化率的影响
紫壳蛋品质及孵化率的统计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