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习冲突促使课堂精彩生成

2019-10-15程浩平

新课程研究·上旬 2019年8期

程浩平

摘   要:学习冲突是学生在课堂“愤悱”状态下的一种积极的反应,是“生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核心素养价值最大化的具体体现。教师如能在“弹性预设”之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预学”,抓住课堂教学中有利的学习冲突,因势利导,迁移拓展,点铁成金,巧妙化解,就能点亮课堂生成,聚焦核心素养,铸就生成课堂教学这“不可预约的精彩”。

关键词:生成课堂;学习冲突;精彩生成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9)22-0024-03

在生成课堂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预备”和学生的“预学”,点燃了师生创造的火花,更激发了学生课堂学习的浓厚兴趣及极大热情,质疑启思成了学生最想做的事情,随之而来的就是教师期许的学习冲突。学习冲突是学生在课堂“愤悱”状态下的一种积极的反应,是“生成语文”课堂教学的一种有效教学效果的集中体现,也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对话核心素养价值最大化的具体体现。教师如能在“弹性预设”下引导学生进行“深度预学”,抓住课堂教学中这些有利的学习冲突,因势利导,迁移拓展,巧妙化解,就能点亮课堂生成,聚焦核心素养,铸就生成课堂教学这“不可预约的精彩”。下面笔者以生成语文的基本理论为基础,以特级教师李仁甫的授课实录为例,就语文课堂的学习冲突与课堂生成的关系作一些探讨。

一、学习冲突:基于预设预学

李仁甫老师指出,生成课堂“强调的是随机、即时地生成”,“对于‘意外与‘陌生,‘生成课堂绝不是‘难免碰到而是‘经常遇到,即从根本上,‘意外与‘陌生就是‘生成的宁馨儿——坚持‘生成课堂观的语文教师,主观上是期待这种‘意外与‘陌生的,他们把教学中的‘意外与‘陌生看成积极结果,因而希望其以增量的形式出现,并力求创造‘意外与‘陌生。”[1]这段话的论述对我们诠释“学习冲突”很有启发和帮助,由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学习冲突就是教学过程中那些能够带来“意外”与“陌生”、带给师生愉悦性的矛盾和问题。可见,学习冲突是生成课堂必不可少的要素,而期待课堂学习冲突的到来,是我们每一个有理想的语文教师的共同追求。要期许真正而有意义的学习冲突的到来,就得充分做好“弹性预设”和“深度预学”这两项课前预备工作。

一方面,教师首先自己要充分做好“弹性预设”工作。李老师认为,“弹性预设是指教师在课前为积极应对变向、变序、变量、变策等差异性课堂景观而进行的可调整性的预设。”“弹性预设”需要教师深度备课,“对文本融会贯通,在思考点上建立复杂的关联,这样才能瞻前顾后、左冲右突”。[2]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教师要学会研读教材,以切合学情、教情的态度和符合实际要求的办法去“裸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培养扎实过硬的阅读能力,同时,在预备“板块式教案”中,精心设计和运用“互联”“聚焦”这两种基本的动态性助学策略。

另一方面,教师还要引导学生做好“深度预学”工作。李老师认为,“深度预学是指学生在课前或课堂的部分时间里,通过教师的有效组织和管理,对学习内容进行自学并达到愤悱状态的一种学习形式。”[3]要使学生达到这种“愤悱”状态,就必须进行“深度预学”。而“深度预学”的关键是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接受“深度预学”的理念,布置好化整为零的三个层级性预学任务,达到学习内容任务百分之七十五自己可自学掌握、百分之二十五留在课堂解决的目的,确保学生预学的质量,也为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构建学习冲突打下坚实的基础,创造良好的条件。

李老师为我们提供的生成课堂课例,具体而生动地说明了“弹性预设”和“深度预学”对催生学习冲突的重要作用和价值。李老师在全国各地执教的那十多节语文课,都是他在“弹性预设”理念指导下精心“预备”的,浸透着他超强的“裸读”功夫,展现了他“互联”和“聚焦”的非凡智慧。没有如此深厚扎实的“弹性预设”,就不会有学习冲突的出现,更不会有生成课堂“不可预约的精彩”。同样,这些成功的课堂与李老师有效指导学生“深度预学”也是分不开的。从每一节课检查预学情况看,教师指导得法,诱导有效,学生配合积极,效果显著,这也为学习冲突的出现打下了堅实的基础。总之,只有师生充分进行“弹性预设”“深度预学”,才能期许学习冲突的到来,才能促使课堂精彩生成,打造精彩课堂、高效课堂,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学习冲突:点亮课堂生成

学习冲突一旦产生,教师就要运用自己的教学智慧,想方设法“点化”学习冲突,让学习冲突成为点亮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的有力武器。可以说,语文课堂能否有精彩的生成,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是不是会用教学的智慧将课堂的学习冲突点亮。特别要指出的是,教师处理课堂学习冲突的能力更考验着他们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能力。

李老师在执教《拿来主义》时,就很注重随机点亮课堂教学。在学生提出“第三段‘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这种说法跟后面‘拿不出东西的结果矛盾”[4]这个问题后,不少同学小声说“不矛盾”的情况下,李老师随机鼓励另外一个学生说出“反语”,最后自己作了具体解释,并由此让学生再找出文章运用反语的句子,这显然是在有意靠近教学目标,从而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可以看出,《拿来主义》的课例充分体现了李老师高超的教学智慧。例如,第二课时开始时,有同学提出了如下问题:“关于‘大宅子的来源,既然说是‘因为祖上的阴功,又为什么说是‘骗来的,抢来的?如果‘且不问他是骗来的,抢来的,而只是‘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拿来,这样做是不是太流氓了呢?难道鲁迅先生认可,鼓励这种不择手段的行径?”[5]

面对这个“始料未及”并难住自己的问题,李老师从容镇定,先对这个学生提出的问题予以充分肯定,提议学生掌声鼓励,激发其他学生争相回答这个问题。在学生讨论中,李老师凭借扎实的知识积累和超强的应变能力,分两次、两个层次,从民族心理、法律命题以及语言特点、杂文特色等方面十分圆满地回答了这个问题。特别是总结这个问题时,李老师还借用《游褒禅山记》中富有哲理的语言,平添了化解学习冲突的魅力,一下子点亮了课堂的精彩生成。

所有老师都要有点亮自己课堂生成冲突的意识和能力。比如,一位教师在讲授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学生提出了一个很有价值的问题:“为什么要用‘羽扇纶巾来形容周瑜?这里好像在写诸葛亮?”可惜这位老师没有留意这个问题,让这个利于学习冲突生成的机会与自己失之交臂,也让这位老师的课留下一点缺憾。假如这位老师哪怕只告诉学生这里用“羽扇纶巾”在描绘周瑜的儒将风度,与作者形成比照,也是能很好地点亮课堂生成的。如能再进一步,结合历史知识告诉学生:“羽扇纶巾”应该是那个时代一般文人的装饰,后世我们之所以把它与诸葛亮联系起来,恐怕是因为受《三国演义》等小说的影响吧,而《三国演义》是明清时期的作品。如此解答学生问题,何愁课堂没有精彩生成?

我们期待学习冲突,学习冲突一旦到来,化解学习冲突的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化解学习冲突确实需要教师高超的教学智慧和教学艺术水平,只要教师善于激发学生质疑,注重捕捉学生课堂的学习冲突,就能实现课堂的有效生成、精彩生成,进而提升课堂效率和质量。

三、学习冲突:聚焦核心素养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明确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6]同时,强调语文学科要着重培养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四个方面的核心素养。而语文课堂教学中催生的学习冲突往往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化解学习冲突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聚焦语文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学习冲突去有效聚焦核心素养,实现学习冲突精彩生成的最大化、最有效化。

李老师的生成课堂教学在聚焦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方面有很强的实践性、示范性和前瞻性,是学习冲突聚焦核心素养的很好的范例。比如,在《金岳霖先生》的两节同课异构课中,为了催生学习冲突,李老师采用学生课堂再次阅读、然后发问的形式。学生在李老师的积极诱导下,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问题:如“第八段写‘我送给王浩一幅画,画的是‘几个青头菌、生肝菌,一根大葱,两头蒜和‘一块很大的宣威火腿。請问,这幅画有什么内涵?”“第十一段中提到‘林徽因夫妇,可是人家的夫人林徽因死后的生日,金岳霖先生为什么要请客?”“我觉得,这篇散文有几个地方读起来显得多余。”“比如第二段写金岳霖先生经常穿一件皮夹克,为什么特地花费5行写闻一多先生曾穿过旧夹袍,朱自清先生曾穿过一口钟?有必要从皮夹克说开去吗?再比如,第八段写王浩的爱好、相貌和得到赠画,文字多达300字,这不是显得喧宾夺主吗?”“‘捏出了一个跳蚤,‘捏跳蚤和‘讲哲学是什么关系?”[7],也有问“脖颈”读音这样的小问题。

不难看出,在李老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能够提出这些问题,说明学生在主动思考,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而师生在课堂上的这些学习冲突,以及随之而来的有步骤化解这些学习冲突的过程,就是师生共同在进行着审美的鉴赏与创造。至于核心素养中的文化传承与理解这个核心素养,学生自己的问题一般很难涉及,因而是从李老师顺势介绍西南联大的精神中自然引出、深化的,这也是水到渠成的。由此看来,解决学习冲突的过程实际就是聚焦核心素养、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过程。

当然,在新时代教育形势下,生成课堂必须充分彰显党和政府“立德树人”的教育根本目标和任务,必须聚焦和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的目标和任务,以践行核心素养、培养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为己任,进一步大胆探索催生师生学习冲突的新途径,积极寻求化解课堂教学中学习冲突的好方法,让生成课堂因学习冲突而有更多“不可预约的精彩”,让生成语文永远美丽动人,魅力无穷,风光无限!

参考文献:

[1] 李仁甫.课堂的风景和语文的边界[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15.

[2][3][4][5][7] 李仁甫.你的语文课也可以这样灵动[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74,214,242,3-8.

[6] 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