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冼星海的怪癖

2019-10-15

中外文摘 2019年19期
关键词:冼星海大合唱延安

□ 木 匠

人民音乐家冼星海,1905年出生在澳门的一个渔民家庭。出生后不久,母亲就把他带到了马来西亚。1918年,他从马来西亚回到国内,先后在岭南大学附中和岭南大学学习。因酷爱音乐,1926年进入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8年进入上海国立音专,学习小提琴和钢琴。1929年,去巴黎勤工俭学,师从著名提琴家帕尼·奥别多菲尔和著名作曲家保罗·杜卡斯,1931年以优异成绩考入巴黎音乐学院高级作曲班,他是该班的第一个中国学生。留法期间,他创作了《风》《游子吟》《d小调小提琴奏鸣曲》等十余首作品。

1935年回国后,他在上海积极参加抗日救亡运动,先后创作了《救国军歌》《战歌》等大量抗日救亡歌曲,并为进步影片《夜半歌声》《壮志凌云》《青年进行曲》、话剧《太平天国》《日出》《复活》《大雷雨》等谱曲。

1937年,全国抗战爆发,他参加了上海话剧界战时演剧二队,进行抗日宣传。同年10月到达武汉,不久,就参加了周恩来、郭沫若等领导的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参与主持抗战音乐的创作。那时,他深入学校、农村、厂矿,给群众教唱抗日歌曲,举办抗战歌咏活动,对动员民众起了有力的配合作用。其间,他又创作了《保卫卢沟桥》《游击军歌》《在太行山上》和《到敌人后方去》等著名的抗日歌曲。

而真正使冼星海名垂青史的是他到达延安后,创作的一曲气壮山河的《黄河大合唱》。

但是现在已很少有人知道,他还是当年著名的“延安四怪”之一。

作为音乐家,冼星海拙于言辞,外表近乎木讷,内心却激情似火。他是1938年11月到的延安,来了以后,住窑洞,倒还没什么,但吃小米,对他来说,就有点苦不堪言了,“没有味道,粗糙,还夹着壳,我是吃了很久以后,才吃习惯”。

起初,冼星海因思维定式与生活习惯,时常会与身边的人发生冲突,尤其是对开会,他认为那是浪费时间,影响写作。当时,延安没有钢琴,只有“轻武器”——小提琴、手风琴,以及一些中式乐器。有时,他会因无处发泄,而把墙头飞过来的、隔壁人家的鸡,打得满屋子乱飞,还对人讲:“你们要保证我吃鸡,否则,我一行旋律也写不出来。”

但冼星海很快被“改造”过来了,不仅吃出了小米的香,还慢慢习惯了开会、听报告,而且还爱上了政治学习。他曾给田汉写信说:“我已彻底摈弃了‘为艺术而艺术’。”

据1940年3月21日冼星海写给一位友人的长信可知,冼星海当时受到优待,每月津贴15元,其他艺术教员一律12元,助教6元。当时,延安生活艰难,1938年的津贴标准为:士兵(班长)1元、连长3元、团长以上一律5元,毛泽东、朱德也是5元,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4元。唯有著名文化人、大学者5-10元。相比之下,冼星海的优待级别已经是最高规格的了。

艺术创作需要“燃烧热情”,而热情燃烧确实也离不开充沛的体力。因此,“冼星海吃鸡”并非小资产阶级情调发作,而是“工作需要”。只是当年延安的物质条件太差,他提出“吃鸡”的要求,就成为了一怪。

为了创作好《黄河大合唱》,冼星海用了近一个月的时间,向词作者光未然了解抢渡黄河的情形以及船工号子,然后开始在心里酝酿。

因延安吃鸡不易,他又退而求其次,又要求吃糖。在创作《黄河大合唱》前,他要求光未然为“作曲”买两斤白糖。一切齐备,就见他盘腿坐在炕上,一会儿抓把白糖放入嘴中,一会儿又用一根超长烟杆,喷云吐雾。妻子钱韵玲则在一旁为他煮“土咖啡”。就这样,1939年3月26日至31日,他用了6天6夜的时间,终于完成了《黄河大合唱》的曲谱,一共八首,包括合唱、齐唱、独唱、对唱、轮唱。

1939年4月13日,《黄河大合唱》由抗战演剧三队和鲁艺音乐系乐队在陕北公学礼堂举行了首演,演出非常成功。5月11日,毛泽东在听了《黄河大合唱》后,连声称好,并接见了冼星海。毛泽东从鲁艺副院长赵毅敏那里获知,冼星海在创作中用坏了不少蘸水笔,就赠送给了他一支派克钢笔与一瓶派克墨水。李富春则设法解决了冼星海的吃糖问题;萧劲光则专门拨出了一孔窑洞给冼星海住,并给他配备一名通信员照顾他的生活,又送来一筐蜡烛,以供他夜间创作之用。

不久,冼星海就被任命为鲁艺音乐系主任,《黄河大合唱》也成了后来延安各种演出和晚会的保留节目。

(摘自《北广人物周报》)

猜你喜欢

冼星海大合唱延安
一二·九大合唱
坐标式的“艺术高峰”——冼星海《我学习音乐的经过》读后
从延安整风运动说起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春天的大合唱
从冼星海两部交响曲的创作看中国早期交响曲的结构特征
蟋蟀大合唱
走进延安
大合唱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