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核磁共振在脑型血吸虫病中的诊断价值

2019-10-14李元康

中外女性健康研究 2019年4期
关键词:血吸虫病半球病灶

李元康

【摘 要】 目的:探讨核磁共振在脑型血吸虫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分析,选取本所自2010年6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23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给予核磁共振检查,分析诊断结果。结果:脑型血吸虫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18例,幕下小脑15例。15例病灶大结节,5例病灶小结节,5例微小结节,2例多发结节。结论:脑型血吸虫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可清晰见到病灶情况,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可提高临床诊断,为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

核磁共振;脑型血吸虫病;临床诊断

脑血吸虫病是临床神经内科少见疾病,血吸虫卵在脑组织中沉积而引起的虫卵性肉芽肿及炎性反应,多发生于脑部病灶处,且好发于20~50岁,临床中表现为癫痫症,并且伴随有颅内压增高伴定位体征[1]。已有学者提出[2],核磁共振在脑血吸虫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作者为了进一步分析核磁共振在脑血吸虫病诊断中的图像特点,特选取本所收治的23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作为此次研究对象,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的23例脑型血吸虫病患者均来源于本所自2010年6月至2017年1月收治的患者,23例均为慢性脑型血吸虫病。排除标准: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患有精神病或者意识障碍性疾病者;患者依从性差、不配合或者拒绝参加研究者。23例患者中男16例,女7例,少数民族14例,汉族9例;年龄14~59岁,平均年龄(35.67±14.23)岁;病程4~16个月,平均病程(6.78±2.45)个月;临床表现:10例癫痫发作,6例头痛,2例视野缺损,2例意识障碍,3例呕吐头晕。

1.2 研究方法

采用signa 1.5T磁共振成像系统,采用头颅表面线圈,并行自旋转回波及快速自旋转回波进行扫描。扫描参数:T1WI TR在400~500ms,TE在14~20ms,反转时间7400ms,层厚、矩阵分别为7mm、320×192/2,FOV为24×18;T2WI:TR在3000~4100ms,TE在89~100ms。行横断面(TR为1782ms,TE为10.6ms,TI为1634ms,320×192/2)、矢状面(TR 1785ms,TE10.6ms,矩阵320×192/2)、冠状面成像(FRSE-XL/900,TR为3400ms,TE为105ms)。注射磁显葡胺行T1WI、T2WI扫描,注射剂量为0.1mmol/kg,比较T1WI、T2WI信号强度与正常脑灰质。仔细观察病灶分布、信号、大小形态数目及其灶周水肿等特征。

2 结果

脑血吸虫病通过诊断病变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共18例,位于幕下小脑有15例。幕上大脑半球:处于一侧大脑半球者有16例,均位于两侧大脑半球有2例。幕下小脑半球:8例大脑及小脑均累及,7例大脑及脑膜都同时受累。位于脑实质内的病灶有4例累及脑皮质层。

根据结节最大径线可将结节分为四大类,大结节>3cm,小结节<3mm,微小结节<1mm,多发结节1~3mm。15例病灶大结节,5例病灶小结节,2例多发结节,5例微小结节。多发结节中有1例病灶分布于某一脑血管供血区域,还有4例多发性结节有融合倾向。

本次病变多表现为团块状不规则形及多发散的卵圆形。平扫图像信号与脑灰质信号相一致,且呈现T1、T2信号。通过增强扫描,有18例可见到异常对比强化,并可见到多个小结节呈现簇状聚集,同时融合团块状强化。13例灶周水肿影可将病灶包环绕成岛状,且5例水肿范围累及脑室旁被白质,且水肿影呈现佛手状。水肿状态:8例轻度水肿,4例中度水肿,11例重度水肿。均未发现出血及坏死等现象。

3 讨论

肝脏及肠道是血吸虫病常见发病部位,根据宿主的免疫系统状态而表现不同,分为急性期、慢性期。慢性期形成较小的肉芽肿,急性期多形成较大的肉芽肿。癫痫发作是脑血吸虫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同时还伴随有恶心、头痛及喷射性呕吐、言语障碍及意识障碍等,甚至偏瘫患者。

近几年来,核磁共振检查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核磁共振采用电磁波技术作为射频脉冲波,为临床医师获得更为全面及准确的诊断提供支持。且该技术能够在任何组织及其任意断面进行扫描,更为清晰地扫描出患者病灶位置及症状,能够实现多层面的连续性扫描。由于MRI检查可较清晰地显示病变,且有较高的解剖分辨能力,使得脑血吸虫病的核磁共振图像呈现多样性,增加了与脑肿瘤、炎性病变的辨别难度[3]。通过本次研究发现:脑血吸虫病的病灶多发生于幕上大脑半球,较少发生小脑及脑膜部位。病灶为多发结节,可发生于不同部位。病灶融合倾向是脑血吸虫病典型特点,可与不同脑肿瘤、囊肿病相鉴别。当病灶周期脑组织出现炎症时,可见到炎性水肿影将病灶包绕成岛形。同时若水肿影波到白质,图像表现为佛手状。由于灶周脑组织水肿的叠加,加上病灶边界模糊不清,进而导致病灶数目、边缘形态、大小及分布不易发现。此外,通过核磁共振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后可见到病灶的分布位置、形态、数目及其大小,强化灶并无明显液化坏死区,可与胶质瘤相鉴别。脑血肉芽肿型在核磁共振上有一定特征性,但结核性肉芽肿、胶质细胞瘤、脑囊虫病,也可见到脑血肉芽肿型。结核性肉芽肿的病灶为1个主病灶,且伴随有多个小病灶,呈现环状强化环壁厚薄不均匀,且内可见到较小的未强化信号[4-5]。胶质细胞瘤多见于单发,且呈现花簇样环状强化,水肿较严重。脑囊虫病在MRI检查上为圆形的小囊影,可见到头节,且在T1WI上见到圆形低信号,信号内有小点样中等信号影,在增强后可见到环状强化。

综上所述,脑型血吸虫病采用核磁共振检查,可清晰见到病灶情况,同时结合实验室检查及流行病学,可提高临床诊断,为早期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参考文献

[1] Rose M F,Zimmerman E E,Hsu L,et al.Atypical presentation of cerebral schistosomiasis four years after exposure to Schistosoma mansoni[J].Epilepsy & Behavior Case Reports,2014,02(01):80-85.

[2] 葛宇曦,张联合,延根,等.脑型血吸虫病的磁共振早期诊断——家兔急性脑型血吸虫病模型建立[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7,02(05):554-558.

[3] 徐芸,龚志红,谢慧群.江西省14例脑型血吸虫病临床特点[J].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2017,02(06):740-742.

[4] 张洪,胡明秀,李长富,等.1H-MRS在慢性血吸虫肝病诊断中的价值[J].临床放射学杂志,2017,36(11):1652-1656.

[5] 黃劲柏,胡新杰,汪卫兵,等.12例单发结节型脑血吸虫病的MRI诊断[J].重庆医学,2014,02(19):2489-2491.

猜你喜欢

血吸虫病半球病灶
1例新生儿小脑半球出血并破入脑室手术案例
半球体加工工艺的改进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为什么要做CT增强扫描
结核球是肺上长的瘤子吗?
《送瘟神》背后的新中国首场“战疫”
血吸虫病是什么,防护措施有哪些?
AP—4、EZH2基因表达量与子宫内膜癌病灶中细胞凋亡、上皮间质转化的相关性研究
血吸虫病患者的心理特征及护理对策
奇特国家趣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