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艺术创造中的自我

2019-10-14万里驰

西部论丛 2019年20期
关键词:多纳杜尚自画像

万里驰

摘 要:艺术创作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劳动,是需要艺术家必须投入情感、融入自己的意念。这种意念包括客观目的性和主观自我性,客观目的性是所有工作的目的和前提。对其他行业来说,目的和结果是一致的,但艺术却是模糊的,因此对艺术家来说主观自我性却更重要,这也是艺术容易打动人产生共鸣的原因。

关键词:艺术创作 自我

第一章 艺术创作与自我

要阐述艺术创作与自我的关系,首先我们得明白什么是“艺术创作”,什么是“自我”。

自我包括“本我”和“认知的我”。“本我”是一种本能的、原始的、潜意识中的我;“认知的我”是理性的、被后天告知的、随着自身成长而成长的“我”。所以,“自我”是既发自内心又理性地对世界的认识和看法,也是人们对于自身的把握和认识。对艺术家来说,自我是模糊的,总是在“本我”和“认知的我”之间左右摇摆,很多时侯“本我”要大于“认知的我”。

艺术作品与艺术家本人到底存在一种什么样的关系,那艺术创作的核心又将是什么?最主要的是,艺术家的自我在哪里?如何体现?

第二章 自我在艺术创作中的体现

一件优秀的艺术作品,它不仅能带给我们美感和思考,同时我们也能通过作品来推断艺术家的个性和思想等。比如凡高画的鞋与其它鞋并没有什么不同 ,但当你面对他的画时,就会被他的激情和狂热所感动,犹如他本人站在你面前。但你面对的是一双现实中的鞋时,就不会有这种感觉。同样是人生产出来的,为什么会这么大的差别呢?

艺术创作中的自我到底和什么有着必然的联系呢?我们可从艺术发展史的视角来阐述艺术家是如何在艺术创作中呈现自我的。

一、传承与自我

传统是相对于现代来说的,任何艺术都是对过去艺术的传承或批判。艺术家作为艺术创作的主体,是如何在传承与创造之间表现自我的?

早期宗教美术程式化,以传统形象和固定图式来表现基督教的精神和内涵。那时的创作者对创作还没有完全形成独立的自我意识。

从文艺复兴开始,艺术家的自我意识才逐渐觉醒。不同时期艺术家自我体现也不尽相同。在十九世纪以前,艺术家受制于委托人,题材是不可以自由选择的。艺术家的自我主要是利用绘画语言和风格通过对传统的传承和批判来体现的。

比如“多纳泰罗(Donatello,1386—1466)通过运用古希腊的‘对应构图方式,向人们展现一位比例和结构都十分准确的少年大卫形象”[1]。表面上多纳泰罗是为了复古了古希腊时期的传统裸体雕像,实际上这有悖于基督教所强调的人的肉体是为了灵魂的赎罪。将神拟人化, 是为颂扬人文主义思想,也是对当时的基督教的批判。

同样的题材,米开朗琪罗(Michelangelo Buonar-roti,1475-1564)传承了多纳泰罗所崇尚的整体美和内在的力量,但他把少年大卫按照自己的要求塑造成一位发育成熟、体魄健美的青年男子(图1)。

贝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1598—1680)同样具有纯熟的雕塑技巧,擅长制造生动强烈的戏剧性效果。

把他们的名作《大卫》(图2)比较一下,就会发现: “大卫”的年龄越来越大;动作的幅度也越来越大,更具攻击性,这说明艺术家的创作自由度也越来越大。虽然他们创作的时间跨度近两百年,但都是对前代艺术家的传承和批判。多纳泰罗追求的是古希腊的精神,向往自然中的美,有反基督教的一面。米开朗基罗把大卫作为保卫城市共和国的一名青年战士典型来塑造,就是想树立新时期心目中的英雄形象。而贝尼尼用强烈的动态构图则是为了表现他纯熟的雕塑技巧和对雕塑的控制力。

二、内省与自我

艺术家在艺术创作时,所面对对象,都是物,艺术家是主体,物是客体,艺术家在所有要表现的对象中,面对镜中的自己也许是最不同的,它既是客体同时又是主体。当客体和主体相一致时, 作为内省的重要表现形式,自画像是表现艺术家创作主题最真实、最自由的,技法和理想也是最放松、最自然的,也最能体现艺术家的自我。

历史上,欧洲众多艺术家通过自画像的形式,向我们展示了他们内心变化莫测、煎熬与敏感的艺术情怀。比如:我们从十七世纪荷兰画家伦勃朗伦勃朗(Rembrandt ,1606——1669)大量的自画像(图3)中就可以看到他的坚毅和自信,也可以从十九世纪荷兰画家凡·高(Vincent van Gogh,1850—1890)的自画像(图4)中读到他的痛苦、恐惧、自我怀疑、精神折磨以及他生活中偶尔的快乐。虽同为荷兰人,但是完全不同的表现。可以说,每一幅自画像的背后都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以自画像为题材,我们从中能领阅不同时期艺术家最真实的一面,艺术家的内省与自我完成了回归与统一。

三、存在与自我

德国哲学家萨特说:“一个人首先存在,然后遇到自己,此后只有这样才能定义自己。”[2]在艺术方面,把萨特的这种寻找存在与自我阐释得最好的是瑞士超现实主义艺术家贾克梅蒂(Alberto Giacometti,1901-1966)和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

贾克梅蒂非理性但特别真实地记录了他作画中每一个瞬间的感受,作画过程就是不断展示自我的过程。比如其纤细的人体作品《城市广场》(图5),就被他缩小成近似于非存在的,然后又拉长成空间中的一条细线人物,以概括这些脆弱人体的状况以及自己的心境状况。

几乎同一时期的美国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波洛克(Jackson Pollock,1912-1956)作画的过程是展现他每个瞬间动作的过程,绘画的现实不依赖于任何对现象世界的指涉而是依赖于无意识的真实。他的绘画已经完全替代了創作的本身,是一种近似表演艺术的创作形式,是完全非理性的。比如他的《第五号 1948》(图6)就是他把绘画本身的行为转化为一种实现自我的探险。

波洛克和贾克梅蒂都在完全抛弃理性的表现形式,以求用无意识的状态去表现每一个瞬间的内心情感,所以,每件作品都是他们艺术创作时最真实的自我。

四、无我与自我

在西方哲学里,强调以自我为中心,当人的思想不断地得到解放并且回归内心时,这种被无限放大的、大到无边和小到无的自我,到最后却发现找不到原点。

特别二战对西方世界所产生的影响,促使西方有意识地去关注东方哲学。在东方哲学里有关佛教思想和老庄哲学里,看到了无我。

“无我”并不是真的无我,而是完全超越人本身的自我。这种无我的自我就是艺术家在艺术创作中所渴望的精神和思想自由:充分的、无拘无束的,不被任何其他事物甚至是艺术家本身所操控的,即艺术家把自己分离出来,或是说逃离自我的束缚。只有这样,艺术家才可以彻底从名利地位中解脱出来,才能真正成为自己的主人。[3]

图7,《泉》(1917年)

作者:杜尚

材料与尺寸:陶瓷现成品,63×46×36cm

米兰施瓦茨美术馆藏

重新审视杜尚(Marcel Duehamp,1887—1968)时,你会发现他几乎颠覆了整个西方艺术史。在他所有作品里,你会发现那都是杜尚的一个非常临时性的自我,比如他最著名的作品《泉》(图7),并不代表着构成他的主要部份,而是这个人在他应付一种需要时拿来用的一个东西,所以你很难拿任何一样东西来定义这个人,能够定义这个人的是他的那种善于分离“本我”和“认知的我”的能力。

因为你在他的作品里根本看不到“我”,我们看见的是一个与他似乎没有任何关系的东西。

第三章 结语

我们从波洛克的无限大想到贾克梅蒂的无限小。从完全隐藏作品背后的杜尚,你根本就不知道他想要干什么想到德国艺术家约瑟夫·波依斯,他把社会一切事物皆称为艺术,甚至直接把自己的生活经历算成艺术,名曰“社会雕塑”。更积极参与社会的是保加利亚大地艺术家克里斯托夫妇,他们会花几年甚至几十年时间争取做成一件作品。把大量艺术之外的媒体、政治、环境等等社会因素卷入其中,使整个过程就像一个节日,然而作为作品本身却只存在很短的时间。也许整个事件才是一件作品,或者这根本就不是艺术。

纵观这些艺术家的创作历程,发现他们不被理解或不能按自己的内心情感去创造,有时还是非常痛苦的。虽然他们是在参与自己的命运,参与历史的进程,是为摆脱对人的思想上的束缚,只是采用不同的手段和方法从不同的角度阐述而已。艺术本是由人来创造的,追求艺术的过程其实是对自身的解析,或者说艺术创作就是一种表达。

注 释

[1] 参见欧阳英主编:《外国美术史》,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出版,1997年版,第77页。

[2] 参见萨特:《存在与虚无》,陈宣良 等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出版,2005年版,第143页。

[3] 参见(日)铃木大拙 (美)佛洛姆:《禪与心理分析》,孟祥森译 ,中国明间文艺出版社,1986年版,第39页。

猜你喜欢

多纳杜尚自画像
自画像
我的自画像
恶搞杜尚
“恶搞”杜尚
清华社与新东方酷学多纳合作联手进军儿童出版市场
“南美足球教父”走完争议人生
看杜尚怎么玩艺术
杜尚:我最好的作品就是我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