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域下“金陵刻经技艺”的活态化研究与实践

2019-10-12罗婉瑞马一凡郭蓓蕾

艺术大观 2019年21期
关键词:字体设计新媒体

罗婉瑞 马一凡 郭蓓蕾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师徒相承、口传心授的动态传递特点对存储环境、发展条件和历史经验有极高的要求,这一特点直接极大地提高了非遗保护工作的难度。新媒体艺术是科技与设计的提炼与融合,这种传播模式能将非遗融入现代生活,以“活态化”的方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大众喜爱进而得以传承。论文将研究如何发挥视觉传达设计专业的优势,将金陵刻经的刻本字体进行再设计后投入数字媒体中使用,同时建立起金陵刻经的文创品牌“空本文创”,围绕“可以吃可以玩的字”这一立足点展开相关文创产品的设计与开发,最终配合新媒体渠道将金陵刻经非遗产品进行销售、推广。通过传统的品牌推广效益和新媒体创新设计驱动二者合一的方式解決金陵刻经的“活态化”问题。

关键词:金陵刻经;新媒体;品牌文创;字体设计

一、引言

192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开启“世界的记忆”项目,意在世界范围内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以数字化方式保存,这也是真正意义上的第一个非遗“活态化”项目。2009年,以金陵刻经处等为代表的“中国雕版印刷技艺”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金陵刻经处为例,刻经处里的每一本典籍都需要经过写样、上样、雕刻、印刷、分页、折页、齐口、装订八道工序。而“金陵本”字体由写工和刻工共同创造完成,写样和雕刻便成了刻经这项非遗文化的灵魂。但由于非遗文化动态传承的特点,再加之金陵刻经非遗的传承人二代单传,如今写工极度缺乏,写样工作大多被模仿电脑中的习宋字体代替。同时金陵刻本的保存空间和环境的要求与日俱增,如何对刻板进行防潮、防蛀、防火也是急需解决的问题。在新媒体时代如何对这类非遗进行有效的“活态化”保护,运用数字技术和设计方法对其进行传承和发扬成了一个时代性的命题。

二、金陵刻经活态化设计的必要性

(一)“金陵刻经”非遗文化的现状

自21世纪以来,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需求已经达成共识,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化成数字文化形态,便于永久性保存和最大限度地共享文化遗产[1]。刻本类的传统技艺产物现在大多数都被旅游景区中的快消纪念品所取代。这些快消品没有对刻经非遗的文化内核和非遗特有的艺术价值进行解读、重构和设计,只是单纯的复制缩放非遗成果。我国对金陵刻经的保护工作也停留在政府宣传、学者研究、传承人继承上。大众对金陵刻经的了解也仅停留在观赏层,无法在政府宣传和现有的文化创意产品(以下简称文创产品)中有效的了解体会并喜欢上金陵刻经这项非遗,大众自身对其保护传承的责任感薄弱。

(二)“金陵刻经”活态化设计体系构想

1.用字库设计来保护刻本字体

金陵刻经处所采用的字体是写工与刻工共同创造的字体,其字体有“横平竖直,点似瓜子,撇如刀,勾如皂刺,捺如锹”的特点[2]。但因为非遗技艺传承的难度太大,写工人数趋近于零,所以写样工作大多数由电脑代替,缺少了金陵刻经独特的艺术风格。因此活态化的第一步是要设计一套金陵刻经特有的字库。通过搜集并临摹大量刻本,承接金陵刻经原本字体风格;再进行系统的分析整理,为其注入时代元素。来设计被大众接受、喜爱并使用的“金陵刻经字体”。

2.用品牌效益来弘扬刻经文化

将“金陵刻经”品牌化,可以更好地挖掘非遗的文化号召力,用“同一种声音发生”便于受众记忆[3]。所以活态化第二步则是运用视觉传达设计中“读图时代”的思维方法打造“空本文创”非遗品牌,才能以大规模的视觉记忆点来征服受众。而非遗文创产品是受众与非遗文化的桥梁,将“空本文创”产品注入非遗文化内涵,在设计中做到传统符号与现代审美相结合则是最基本的设计要求。

3.用新媒体渠道来革新非遗传承方式

现有的金陵刻经技艺的传承方式主要以文字印刷、摄影、摄像的形式为主。这些保护形式存在着展示内容陈旧、信息内容更新周期长、后期保存传播不便等弊端。以移动终端APP的形式呈现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不仅用户有主动接收信息的诉求,而且双向传播方式可以增加与用户之间的有效互动。至此,活态化的最后一步是开发体验型APP ——“传刻”,利用APP知识叙事型结构来实现与用户的娱乐互动体验;并针对不同受众人群进行模块功能的划分,以满足不同用户的需求,充分发挥用户自创造体验[4]。

三、“金陵刻经体”字库设计方案

(一)“金陵刻经体”字形的风格探索

拥有独特字形风格是能直接快速将“金陵刻经体”与市面上已有的字体区别的方法。通过对佛经资料的整理,总结出刻本字体以宋体字为基底。而后多次采访传承人得到对于笔画起始规律的指导,在此基础上选择《佛国记》作为刻本样本进行参考对比,寻找刻本字体中古朴的刀刻之感。在进行大量刻本临摹后,设计者将字体定位确定为正文字体,设计风格总结为“清净庄严”。

(二)“金陵刻经体”设计的方案细化

1.字体设计的规范化

字体的设计需要创新,同样也需要原汁原味的承接,根据金陵本特点字体结构应为“字形方正、字面较大、重心居中、体态庄重”等特点。但雕版刻工刻字具有主观性,字面大小、笔画处理都有很大的灵活性。现有数字媒体中无法实现字面大小随字形改变。因此在制作过程中设计者采用字面框的方法界定字的大小、宽窄,用字身框界定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图1)。为了保持每一个字样方正的字形,设计者在字框下方90比例的位置设定参考线,要求除了特殊处理的笔画,主部件结构不能超过该线。

2.刻工技艺传统美的提现

刻工雕刻时会对每个字之间的穿插、笔画的避让有自己的理解并做出相应处理,这也是金陵本具有独特韵味的重要原因。设计者在设计过程中将所有字样的“撇”笔画进行了延长,目的是能够在数字字库中也保留住这种韵味。为了模仿刻工刀刻的痕迹,在笔画规范中,对“横”笔画倒角两线相交等其他位置也进行了四十五度切角的处理(图2)。

3.手工制作的温暖延续

金陵本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传承人的心血,其中蕴藏了巨大的人文艺术价值。纯手工制作金陵本透露着质朴和温暖,所以在字体设计中兼顾佛学典籍的“清净庄严”和手工刻本的“温暖质朴”两种感觉是非常重要的课题。字体过程中的特殊壁画的处理(图3),都是设计者为了在符合现代审美的同时,最大程度模仿写工写样笔画。对于“点”“勾”等小笔画提取手写笔画的力道感;“横”“竖”大笔画起始倒角处设计略微突出的圆角(图4);力争在现代字体设计的这些细节部分延续金陵本手工制作的温暖。

四、“金陵刻经”文化创意品牌“空本”的创立

(一)“空本文創”品牌名称的由来

好的品牌名称能唤醒消费者对品牌的美好联想。金陵刻经多著佛家典籍,大众对金陵刻经处以及金陵本的联想都带着佛教的清净庄严感。“空本”源自“万物皆空,本无源”;“空”是用一个整体的角度来看事物,指万事万物在清净时所见、所觉、所知的事实,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本”代指的是金陵本,“木”上一横为“本”代表金陵刻经非遗文化中在木板上雕刻这一技艺。“空本”则是代表雕刻技艺达到一种无念无杂、清净庄严的境界;同时表达品牌舒适、富有闲情的基调,希望消费者在忙碌中也能体会清净之感。

(二)“空本文创”的品牌定位

“空本文创”致力于在众多文创品牌和中找到合适的市场位置;设计者以金陵刻经的非遗特性和宗教特点作为品牌特性,希望消费者在忙碌生活的空隙间在“空本文创”的产品里得到一些宁静,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不为外界困惑,只追求自身的满足和幸福。品牌秉持传承非遗文化的理念,坚持打造简约的、禅意的、具有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三)“空本文创”视觉系统设计

1.“空本文创”品牌标识设计

标识图形既需要艺术的美感也需要理性的表达,消费者才能直观地接收到标识所传达的内容。“空本文创”即是标识图形需要具有佛学清净空灵的特色,也要反映出金陵刻经非遗文化的特性。标识字体选择了设计者自设计的“金陵刻经体”,代表了品牌的文化传播方向;刻本制作时采用反向雕刻的手法,为了强调这种制作工艺设计者将标识字体反向处理,并遵循古代阅读方式将其进行纵向排列。在标识图案的诠释中将外轮廓圆的四十五度缺角与字体笔画相连,对应着金陵刻经体在设计过程中提现刀刻感的特殊处理;“空本”字体后映衬这几何莲花的样式(图5),表达佛教文化清净感的同时强调了制作工艺的严谨。

2.“空本文创”标识的辅助图形设计

辅助图形是对标识设计的补充和完善,辅助图形可以最大化的丰富品牌识视觉形象。在标识中莲花作为重要部分出现,设计者将其提取出来作为设计元素进行拆分、重组、旋转、重复。挖掘在世如莲、不污不垢、清净素雅的品牌调性作为辅助图形的设计思路,将水滴入水涟漪之形、佛香燃烧氤氲之形、荷花水面漂浮之形三形合一,并用字体笔画组成最终画面完成设计(图6)。而在金陵刻经这项非遗中需要保护传承的不仅有金陵本中的字画,八道制作工艺也是其精髓;为了解决消费者了解非遗技艺的需求,设计者将刻本制作流程绘制出来,保留其基本特征,删减不必要的复杂装饰,化繁为简形成一系列小的标识,实现了制作工艺的信息可视化设计(图7)。

(四)“空本文创”体验型文创产品设计

设计者对非遗类文创产品进行搜集、比对,发现市面上少有非遗类文创产品能够将非遗的形成过程或是非遗技艺体现在产品上。文化产品既要符合系列化、标准化、生产过程精细化、消费的大众化[5],也要兼顾消费者与非遗文化的互动性。设计者结合金陵刻经非遗技艺的特点,在尊重消费者喜好和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将文创产品与非遗技艺相结合,把刻本制作的八道工序浓缩为“写、刻、印、装”四个部分,意在打造一套“可用、可玩、可吃”的体验型文创(图8)。例如“可用”:日常文具用品本子,采用金陵本传统的四孔线装形式,本子快速翻页渐渐形成莲花盛开的形态,给消费者悠然自得的心理感受。“可吃”:利用“金陵刻经字体”再设计的合体字“金玉满堂”“年年有余”“恭喜发财”“日进斗金”等吉祥用语制作成巧克力,消费者吃下巧克力就吃下了祝福,符合线下最为流行的祈福文化。“可体验”:将字体配合传统纹样制作成印章,配有印泥,整合成福袋。让消费者购买文创产品后能自己在家中体验雕版印刷的快乐,提高消费者对非遗文化的参与感。

五、“金陵刻经”APP“传刻”的开发

笔者通过大量的文献考证和资料收集,通过实地考察对刻经处及金陵刻经技艺有了充分的了解之后,在新媒体的视域下对金陵刻经技艺进行设计创新,催生出 “传刻”app。该app采用卷轴的浏览方式,将金陵刻经处的有形建筑及无形技艺与手绘背景巧妙融合。欣赏刻经技艺、体验刻经文化,在指尖的轻轻滑动中融为一体,变得清新而愉悦。从独具匠心艺术表现到交互设计,让人们在体验过程中惊喜连连,将清净庄严的刻经处氛围与“小清新”手绘风格巧妙融合。本课题旨在根据各类内容丰富、考据扎实的实地考察资料,借助现代科技的手段,拉近人们与非遗文化、传统技艺的距离。

(一)“金陵刻经”APP设计理念

1.娱乐化表达。美国经济学家迈克尔·沃尔夫曾在《娱乐经济》一书中指出:消费者不管购买什么,都在其中寻求“娱乐”成分。笔者在进行传刻APP设计时,将插画融入界面设计,使用户在使用中像在读者一样阅读有趣的画面,像游戏玩家一样在熟悉未知互动场景。

2.沉浸式体验。注重意境营造,将金陵刻经处的实地景物用手绘画面实地地在界面中展现出来,使用体验时就如同真正到了金陵刻经处去体验每一处带给你的相应的收获与惊喜。

3.创新性传承。将金陵刻经技艺进行动态可视化呈现,与线下原创文创及IP形象结合打造个性化文创创作与交流平台,利用现代新媒体技术创新的形式传承与发扬金陵刻经技艺,扩大金陵刻经处的知晓度与影响力。

(二)“金陵刻经”APP功能构架

在保护金陵刻经处以及传承金陵刻经技艺方面,保留刻经处的原汁原味,具体设立板块包括经版楼,杨仁山居士塔,太虚大师铜像,展示刻经处的著名经版,介绍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仁山居士以及代表性人物太虚大师。在促进金陵刻经处以及金陵刻经技艺的文化衍生方面,融入創新性个性化创作、展示、与制作板块-请购阁,在增强用户黏性与影响力方面设立创新性板块-造字工坊,创作个性化字体与文创,分享以及线下制作出实体。

(三)“金陵刻经”APP界面展示

在金陵刻经技艺 APP 的界面设计中,以景入境,引导页采用典雅插画以分层拖动的方式呈现,增强空间感与趣味性(图9)。

在工艺展示模块采用动态展示与互动的设置(图10),缓解了用户浏览 APP 内容时的疲劳感,造字工坊的个性字体与文创设计(图11)及请购阁的经书与原创文创售卖又恰好迎合了用户对金陵刻经技艺的兴趣,恰当地满足用户对实体物品的需求。

除了信息资源外,还在标签栏增添了购买渠道-请购阁,为用户提供了一个方便快捷的发布及购买的微交易平台,其中包括购买经书、文创、相关资料等,实现买卖的交流互动,同时收藏标签可收藏用户在浏览 APP 内容时所保存的图文信息资料,使金陵刻经技艺 APP 不仅为用户间提供了信息双向传授的渠道,而且也促成了用户和用户之间的双向交流与沟通。(图12)

金陵刻经技艺 APP 设计,在设计过程中传达金陵刻经技艺的文化内涵,而非简单地将文化内容进行拼接罗列。工艺流程模块全面系统生动地阐述了金陵刻经技艺的流程;功能模块充分发挥了用户的自创造能力;造字工坊平台提供了再设计与再创作的平台,使金陵刻经技艺在线上获得了更多的宣传机会。

六、结论

利用当下用字库设计来保护刻本字体,利用品牌文创及数字媒体APP来保护刻经处技艺及文化,将传统媒介的信息资源与数字媒体 APP 技术相结合,综合双方的优势,更好地“活态化”金陵刻经处的非遗文化以及,将金陵刻经技艺的知识以互动体验的方式进行传播,让用户从枯燥无味的知识灌输模式中得以解脱,使金陵刻经技艺可以得到更多的发展机会,这为金陵刻经技艺的保护、传承带来了新契机。

参考文献:

[1]邓抒扬,葛怀东.数字化视域下的文化遗产保护——数字技术在“金陵刻经”技艺保护中的应用[J].金陵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7(04):51-54.

[2]陈筱娇.金陵刻经处雕版印刷技艺传承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3]季凡.“金陵非遗”文化创意品牌的视觉形象设计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7.

[4]杜杰,郜雨佳.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凤翔木版年画APP设计[J].包装工程,2019,40(22):219-225.

[5]贾智勇.当代宗教文创产品设计研究[D].吉林艺术学院,2018.

猜你喜欢

字体设计新媒体
字体设计在平面设计中的重要性探析
高校字体设计课程的教学实践与探索
浅谈字体设计在商业运用中的创新与表达
浅谈新媒体艺术对字体设计的影响
字库在设计中的局限性——以食品包装为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