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升零售物流配送中心储位流通效率的路径

2019-10-11

物流技术 2019年9期
关键词:分类法物流配送订单

何 萌

(华侨大学 经济与金融学院,福建 泉州 362021)

1 引言

在零售物流配送中心运作中,为了使储存作业中货物流通频率、货物品种和数量迅速增加,零售物流配送中心的需求向着小批量、多品种和时效性方向发展。但目前,部分零售物流配送中心存在着货物摆放没有合理的储配方案,仓库内物品没有合理的分类、库内作业效率低下,尤其是内部拣货区,人员行走距离和拣货时间长,出货频率高等问题,严重地阻碍了物资流通的效率。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为其设计合理的储配方案,不断提升零售物流配送中心储位流通效率,促使零售物流配送中心有序、快速的工作,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2 运用EIQ-ABC 分类法管理物品,提升储位流通效率

本文采取EIQ、ABC 两种分类管理方法,其中ABC 分类法是按照品种和耗用金额的多少,将库存货物分为3个等级,然后实施分别管理和控制以提升零售物流配送中心储位流通效率,即:A 类库存属于特别重要的,B 类库存是一般重要的,C 类库存是不太重要的;EIQ 分类法主要是从客户订单的品类、数量与订购次数等观点出发来研究配送中心的需求特性。通过这两种方法管理物流配送中心的物品,可以提升配送中心储位流通效率。如:通过对M 物流配送中心实地调查发现,结合物流仿真软件,根据每天物流配送中心各个点的订购产品种类和数量等订货信息,对其进行区域划分,可知总体订货量趋于稳定。

对订单号进行分类后得出表1。

对部分产品进行标记后,得出表2。

可以看出标记AD 钙奶饮料为G1,C 驱动为G2,…,柠檬茶饮料为G27,槐花蜜植物饮品为G28,卡曼橘冰红茶饮料为G29…某品牌奶茶饮料为G54。即该物流配送中心向19 家小型零售店配送的货物品种为G1,G2,G3,…,G54,运用EIQ-ABC分类法将零售店所订购的产品分为A 类、B 类和C 类,侧重于IQ分析和IK分析(见表3)。

表2 产品标记表

表3 EIQ-ABC分析表

进行IQ-ABC分析后,将数据绘制成柏拉图分析(如图1),可知,根据ABC分类法对产品进行分类,出货数量呈两极分化,得出的产品分类表见表4。

图1 IQ-ABC柏拉图分析图

表4 IQ-ABC产品分类表

进行IK-ABC分析后,将数据绘制成柏拉图分析图(如图2所示)。

图2 IK-ABC柏拉图分析图

由图2 可见,出货数量波动不明显,基本处于稳定状态中,后段数量逐渐减少,前段数量比较大,由此可以得出IK-ABC分类表(见表5)。

表5 IK-ABC产品分类表

进行IQ、IK交叉分析后得出图3。

图3 IQ、IK交叉分析图

由图3 可知,结果倾向于IQ-ABC 分析的结果,出货数量大,出货次数也就多。所以最终的ABC 分类结果是:A 类的占69.33%,包括G20、8、10、44、16、52;B 类的占20.36%,包括G9、53、40、37、43、2、46、39、1、22、35、5、19;C类的占10.31%,包括G4、54、48、27、14、30、3、15、6、31、34、21、42、29、11、38、13、7、25、12、47、28…

3 结合产品管理要求与分配原则,优化储位分配

根据M 公司所提供的产品信息以及储位信息,通过对m 公司的实地调查研究,整理得出优化前储位分布图,发现产品储位摆放混乱、对工作人员操作影响很大,没有根据产品的实际情况进行安排,出库慢、效率低下,降低了仓库作业效率。优化前储位分布如图4所示。

图4 优化前储位分布图

鉴于优化前储位分配造成仓库作业成本增加,产品的摆放没有充分利用仓库空间,占用地面空间大,由此对储位分配进行了优化,从而得出图5结果。

图5 优化后储位分布图

由图5可知,将出货频率高的A类产品摆放在靠近库区的位置,对于货物出库能够带来极大的方便;将出货频率较低的B 类产品摆放在出库区稍近的位置;出货频率最低的C类产品摆放在出库区较远的位置上,这样能够提升拣货的效率,缩短拣货员的拣取距离。

4 优化拣货路线,提升零售物流配送中心储位流通效率

为了验证调整后储位分布的物流效率,本文以拣货作业为例,结合调研情况,在仿真系统模拟了四张订单,将拣货区分成P1、P2、P3、P4区进行分析,订单商品信息见表6。

表6 四张订单的商品信息表

根据四张订单信息,通过仿真系统分别模拟了在货物储位优化前与优化后的拣货路线图,如图6、图7所示。

图6 优化前的拣货路径图

图7 优化后的拣货路径图

流程一:从P1区到P2区的时间对比(见表7)。

成本值:单位时间中所产生的成本估计值,即总成本除以总时间,本案例为0.3元/s,下同。

优化前人工成本为0.3×216+0.3×120+0.3×743=323.7元,总时间为1 079s;优化后的人工成本为0.3×134+0.3×120+0.3×608=258.6 元,所用的总时间为862s。

表7 从P1区到P2区的时间对比表

流程二:从P2区到P3区的时间对比(见表8)。

优化前人工成本为0.3×369+0.3×125+0.3×469=297元,总时间为990s;优化后的人工成本为0.3×352+0.3×125+0.3×490=290.1元,总时间为967s。

表8 从P2区到P3区的时间对比表

流程三:从P3区到P4区的时间对比(见表9)。

优化前人工成本为0.3×333+0.3×70+0.3×543=283.8 元,总时间为946s;优化后人工成本为0.3×320+0.3×70+0.3×520=273元,总时间为910s。

表9 从P3区到P4区的时间对比表

对优化前与优化后的拣货距离,采用仿真软件进行了对比分析,假设拣货区长2m,宽1m,拣货距离的计算根据订单拣选路径距离进行,得出:优化前拣货人员拣选距离为35m(9+4+9+4+9=35m),完成仿真系统内订单所需的时间为1 079+990+946=3 015s;优化后总共缩短了9m(35-26=9m),拣货人员的拣选距离为26m(9+9+8=26m)(见表10),完成仿真系统内订单所需的时间为862+967+910=2 739s。前后对比,成本节省了(323.7+297+283.3)-(258.6+290.1+273)=82.8元,即时间节省了约4.6min,即节省了3 015-2 739=276s(见表11)。

根据M公司所提供的订单信息,经过优化后,每日平均订单量为156 张的:成本总共节省约156/4×82.8×365=1 178 658 元/a,节约效果比较明显,时间可节省156/4×4.6×365=65 481min/a=1 091.35h/a=45.47d/a。

表10 优化前后的效果对比表

表11 时间成本对比

5 总结

进入21 世纪以来,智能化作业已经成为未来发展趋势,结合科学合理的储位分配,运用EIQ-ABC分类法进行分析,由智能终端设备执行作业,能够提升零售物流配送中心储位流通效率,充分发挥出新零售下仓储管理的最大效用,为新零售发展提速,实现经济快速增长。

猜你喜欢

分类法物流配送订单
春节期间“订单蔬菜”走俏
订单农业打开广阔市场
“地铁+电商”模式物流配送体系研究
山西将打造高效农村快递物流配送体系
无人机物流配送路径及布局优化设计
“最确切”的幸福观感——我们的致富订单
国家标准《城市物流配送汽车选型技术要求》释义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
《中国图书馆分类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