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长河连三山 水脉润五园

2019-10-10张博羽逯燕玲

自然与文化遗产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三山水系长河

王 玥,张博羽,逯燕玲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北京 100191)

长河是自然河道与人工河渠相结合的古河道,其自然河道在金代以前就存在,并成为北京城的重要引水渠道。长河历经金、元、明、清、民国至现代,与北京城的格局变化以及西郊皇家园林的形成与发展相联系。“三山五园”是人们对清代北京西北郊一带众多皇家园林的总称[1],从金代在北京建都,长河就与三山五园地区的山水环境、京城用水及漕运问题密切相关。清代长河是皇家御道,沿岸古迹丰富,被誉为北京的“清明上河图”[2]。长河水系既是连接京城与西山玉泉山水的水脉,也是融会京城皇家文化与西山苑囿文化的历史文脉。“三山五园”以其历史底蕴、造园建筑、丰富文物及壮美山水为世人瞩目,是融自然、人文于一体的人类共同文化遗产。长河水系是“三山五园”赖以生存的根源,更是“三山五园”的血脉灵魂。

1 长河水系历史溯源

永定河古河道流经西北地区的“三山五园”,因地下水资源充足,形成由西部山区东来的玉泉山水系和由巴沟低地北流的万泉河水系。玉泉山水系包括玉泉山诸泉、香山诸泉、碧云寺诸泉、樱桃沟诸泉等,诸泉在地下相通,汇集于玉泉山喷涌而出,流入西湖(今昆明湖)。长河源于西山山麓,自玉泉山流进昆明湖,至海淀麦庄桥,改流向为东南,到西直门的高梁闸而汇进德胜门水关,入积水潭,全长30余里(1里=500 m)[3]。

1.1 金代皂河

高梁河早在北魏成书的《水经注》卷十四中就有记载:“高梁河水者,出自并州……水出蓟城西北平地,泉流东注,径燕王陵北,又东径蓟城北,又东南流”[4]。高梁河被金人称为皂河,其发源于今紫竹院内湖,在金代之前仅起到灌溉农田的作用。辽会同元年,幽州城被定为南京析津府,曾于城东北郊大力建设湖泊水域景区。金大定十九年(1179年),金人于金中都东北建造规模庞大的离宫——太宁宫。作为古典皇家园林,太宁宫遵循“一池三山”的布置格局,水中有琼华岛、圆坻(今团城)与今中海南面岛屿之景,并使西山诸泉汇集到金海(今昆明湖),于金海南端人工开凿出长20余里的人工渠道(今南长河),向东南方向延伸至高梁河,使金海的水流引入高梁河上源,高梁河水量丰沛,并注入白莲潭(今积水潭)[5]。

金乾道八年,引卢沟河通漕运,开凿金口河,将卢沟河水引至今玉渊潭附近,开渠连接通州潮白河。然而雨季时卢沟河水流湍急,水量猛涨,洪水冲毁堤岸;水量小时,浑水卢沟河的泥沙淤积河道,遂将金口河堵塞,弃之不用。1205年开辟金闸河,改引高梁河、白莲潭和玉渊潭的泉水为源。可见,长河在金代就是皇家御苑与漕运补水的重要河道(图1)。

图1 金代开凿人工渠道(来源:作者自绘)

1.2 元代高梁河

元四年,元世祖忽必烈在金中都旧城东北郊营建中都新城,琼华岛所在的湖泊积水潭是元大都选址的决定性条件,都城中心从西湖水系迁移至高梁河水系。金代高梁河上游开辟了人工渠道,琼华岛所在湖泊和高梁河水量较充沛,但元大都建在此地后,用水量极度增加。郭守敬为解决漕运水量不足的问题,提出开浚玉泉山玉泉诸泉,汇集水源,以增加瓮山泊水量。元皇室修建人工渠道,即金水河,把优质的玉泉水作为御苑专用水。郭守敬从昌平白浮泉引水,经瓮山泊(今昆明湖),汇入高梁河,注入积水潭,东南出文明门,东流入通州白河。由瓮山泊开挖的水渠成为流入城内的主要水道,南长河从瓮山泊东南至高梁河,经今西直门外的紫竹院公园和北京动物园、西直门北侧,流入积水潭(图2)。

图2 元大都水系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1.3 明代玉河

明代通惠河断源,玉泉水系成为玉河唯一水源。元代金水河也开始断流,玉泉水大部分流入西湖(即瓮山泊),西湖免遭搁浅干枯。明代修浚白浮泉河道,但河道很快被冲毁。明代没有引用白浮泉水,城内用水的唯一来源是汇聚了一亩泉和玉泉山诸泉的瓮山泊。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长河发挥了重要作用。明代高梁河取玉泉山水之意,改名为玉河,是玉泉诸水引入京城的唯一河道。明代沿玉河两岸修筑历史文化建筑,形成寺庙文化聚集地。《长安客话》记载:“水急而清,鱼之沉水底者,鳞鬣皆见。春时堤柳垂青,西山朝夕设色以娱游人。都城士女藉草班荆,曾无余隙,殆一佳胜地也”[6]。长河地域文化空前发展,生机勃勃。但明代晚期,长河因年久失修而逐渐淤塞。

1.4 清代长河

由于要在西郊兴建离宫别苑,皇家园林建设及人口增长需要大量用水。康熙年间,兴修西郊御园的工程陆续展开。康熙十二年(1673年),皇室下令疏浚淤塞的玉泉山河道,修缮高梁桥、白石桥等。为有效利用西山诸泉和玉泉山总脉,乾隆十四年(1749年)至十五年(1750年),在“三山五园”一带系统整治水源。为汇集西郊一带的泉水,决定扩大西湖容量,并将扩大后的瓮山泊改称昆明湖。昆明湖依靠绣漪闸、二龙闸、青龙桥闸调节水量,成为北京郊区出现的第一座人工水库。

清朝是“三山五园”与长河发展的鼎盛时期。青龙闸桥以北至玉泉山的河道为北长河,绣漪桥以南的河道成为南长河。水库建成后,与瓮山建筑群交相辉映,既增加了漕运水量,也营造了风景秀美的清漪园(今颐和园)(图3)。

图3 清代京城水系示意图(来源:作者自绘)

清代在“三山五园”与长河沿岸的建树以康熙和乾隆年间为盛,不仅重修和扩建了许多著名寺宇,还增加了很多景观建筑物,如畅观楼、倚虹堂、豳风楼、鬯春堂。长河沿岸桃红柳绿,传有“天坛看松、长河看柳”的佳话。

1.5 近现代长河

封建王朝的衰落,加之民国时期战乱频仍,长河河道逐渐淤塞荒凉,沿线建筑大多破败不堪。民国时期,西山的引水石槽被破坏,断断续续不能通水,大部分被当地农民移作他用,长河两岸大量种植稻田;青龙闸向东引水流经北宫门的小河渠,也因多年失去维修淤塞不通;玉泉山诸泉的出水量较清代减少,玉泉山被辟为公园,并引用玉泉山泉水办起了啤酒汽水厂。清代“三山五园”与长河鼎盛时期的风光景色面目全非。随着玉泉山和西山诸泉先后干涸,帝后们从颐和园乘船去静明园的玉泉河(北长河)断流,成为泄洪道。

新中国成立后的水利工程利用了部分长河河道,成为京城人民用水的引水渠。1995年京密引水渠改造,长河成为一条景观河道。1998年,长河治理工程疏浚加宽了河道,修整沿岸的绿化景观。2001年整治长河段,初步实现了“水清、流畅、岸绿、通航”的目标,改善了城市水系功能与水系环境,提升了生态环境和人文景观[7]。

2 长河水系历史景观整体价值

2.1 时间价值:持续演进的历史文化

从金代开凿长河之始,历经元、明、清三代的建设,到清代鼎盛时期,玉泉山水系及长河变化很大。金代先是为中都的皇家苑囿补水,后又解决漕运河道用水问题;元代引白浮泉水与玉泉诸泉汇聚于瓮山泊,长河上接瓮山泊、下连积水潭、接通惠河,使京杭运河直通大都城内;明初定都南京,长河河道堵塞、水系退化、水患次数增多,定都北京后经水系治理、园林和寺庙建设,玉河又恢复了活力;清朝沿袭明代都城和皇城,“三山五园”一系列的园林建设维持了大量的河湖湿地,长河作为通往“三山五园”的御用河道,沿岸修扩庙宇、兴建亭台楼阁、广植桃柳,成为清代百姓郊游的主要风景胜地。长河历经百年沧桑,沿岸古建筑云集,历史遗存类型丰富多样(表1)。

表1 长河沿线重要历史古迹资料一览表

续表1

据清代《京城古迹考》记载:当时的紫御湾“桥在西直门外半里……水从玉泉来,三十里至桥下,夹岸垂柳,绀宇亭台,酒旗掩映”[8]。长河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明清时期皇城与“三山五园”间唯一的御用河道,文化价值多元。

2.2 空间价值:山水相连的自然生态

长河从金中都开始就有解决漕运河道用水问题的功能,到元代京杭大运河通航至大都城内,长河又与大运河有了千丝万缕的联系。之后又经历明清时期西郊皇家园林建设,长河及其沿岸同时得到建设和发展,逐渐成为“三山五园”与京城之间的主要连接纽带,滨水植物种植更加丰富,京城与长河河道两岸的自然风光得到充实与完善,构建了京城核心区与“三山五园”之间的景观联系。

长河润泽大地,河畅水清,灌溉兴利,风景优美。长河以开放的绿色空间构建了北京旧城至西郊“三山五园”的滨水通道,为都城内、“三山五园”、西郊王府花园及其他私家园林的建设提供了水资源,营造了西郊水系周边密集的园林组群,改善了城市的生态景观与气候,是北京绿地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9]。

2.3 人文价值:融情于景的民俗风情

长河是古都民俗风情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自然风光、宗教建筑、植物景观使人们流连忘返。长河是都人游憩以及朝拜的胜地,特殊的地域产生了独具特色的风俗活动与人文价值。长河的人文价值同“三山五园”的皇家文化相结合呈现出北京传统文化与古都风貌。

清代在“三山五园”内布设了大量蕴含浓郁宗教文化氛围的建筑与景点以及民俗信仰祀庙,生动反映清代帝室独特的宗教文化。长河一带的宗教人文价值为“三山五园”提供了丰厚的宗教文化养分。皇家巨刹万寿寺的浴佛庙会非常盛大,据《长安客话》[5]记载“高梁桥北,精蓝棋置。每岁四月初八日为浴佛会,幡幢铙吹,蔽空震野,百戏毕集。四方来观,肩摩毂击,浃旬乃已,盖若狂云。”天仙庙进香郊游是长河沿岸的一大习俗,天仙庙供奉碧霞元君,地处长河高梁桥畔,距京城较近,香火十分旺盛。碧霞元君有“送子娘娘”之称,据《帝京岁时纪胜》载:“俗传四月八日神降,倾城妇女往乞灵佑”[10]。岸上寺院建筑遍布于绿树丛中,出入寺观的僧人道士与善男信女体现了长河水系的人文特色与民俗风情。

3 长河整体保护现存问题

昆明湖是连接大运河文化带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的枢纽,长河处于大运河文化带上,无论是“三山五园”,还是长河及其沿岸,集中展现了皇家园林文化景观,是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最为核心的文化精髓。因此,长河及其两岸需要连线成片的整体保护,以传承都城发展与资源承载力相匹配的核心文化精神。

目前长河及其两岸仍存一些问题:①玉泉山泉水严重衰减,迸珠泉、裂帛湖泉、静影涵虚泉等尚可寻觅到泉的痕迹,涵漪斋泉、涌玉泉却已无踪迹可寻。②原本清代所建青龙闸泄玉河洪水,二龙闸调节昆明湖水位兼有蓄泄西山洪水作用,高水湖、养水湖与昆明湖有同样的蓄水作用,但是,输送玉泉山诸泉水入昆明湖的古河道(北长河)成了玉泉山园内向外排水的河渠,高水湖、养水湖废湖造田,出水口的二龙闸也不再能泄洪。③长河沿岸文化遗存,除了万寿寺本身作了修缮以外,其余的古建文物及其周边园林尚未得到全面修复。尤其是延庆寺一带、五塔寺西翼违建、废墟连片;北长河南岸的界湖楼,现仅存两座石牌坊有待抢修保护。长河沿岸的引水石槽、水闸等水利文物及文化遗存都需要进一步修缮,以完善长河的景致与人文信息。

4 长河的可持续发展

4.1 构建历史文化遗产廊道

构建长河文化遗产廊道,将长河与“三山五园”连线成片整体保护。大量长河沿岸古迹遭到破坏或无存,要对长河进行治理与美化、修复和重建具有代表性的长河历史遗存,促进长河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彰显长河文化精髓。

长河沿线的现代名胜非常丰富,有北京展览馆、北京动物园、北京海洋馆、首都体育馆、国家图书馆、中国剧院、紫竹院公园等。将古代历史遗存与现代建筑结合,再融入长河独特的人文活动,打造长河特色水上旅游线路,有利于传播长河的历史和文化。

4.2 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廊道

长河是具有独特历史价值的滨水区,又是连接“三山五园”与北京城市核心区的生态廊道。长河是北京自然山水格局骨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历史上长河的景观价值很高,风景美不胜收,宛若江南水乡。如今整治后的长河有了新的生命力,河水清澈,清风徐来,碧波荡漾,是风景秀美的休憩场所。要在保护的基础上尽可能恢复长河的景观价值,杜绝长河周边商业化开发以及城市建设区的进一步扩张。构建自然生态景观廊道要结合绿地的遗产保护,依托水体搭建长河绿色连接纽带,打造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长河绿色连接带的构建,不仅要满足河道文化遗产的线性空间发展需求,还要满足水系自然演进、水系周边自然景观演化与生长的需要[9]。

5 结束语

长河从最初蜿蜒于金中都城郊外,到后来自北京城中心婉转流过,为北京城市提供着漕运、城市用水、灌溉等诸多便利,对北京地区的开发、城市建设、经济发展、历史文化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长河与“三山五园”水脉相连、文脉相融。建设长河历史文化与生态景观廊道,激发长河的活力复苏,以期在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中交融,维系长河文化价值,实现北京古都水脉和文脉的延续。

猜你喜欢

三山水系长河
日落长河
鄱阳湖水系之潦河
祈年
三山虎山血战辉映青史
镇三山
环水系旅游方案打造探析——以临沂市开发区水系为例
辽太祖卓龙眉宫“取三山之势”之三山考略
水系魔法之止水术
神兮 魂兮——感怀于许昌水系建设和曹魏古城修复而作
情爱感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