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底蕴下的优雅

2019-10-09张泽明

艺术评鉴 2019年16期
关键词:文心文化底蕴品格

张泽明

摘要:对一个民族而言,丰厚的文化底蕴及其时间中不断磨练的智慧将是支撑起民族形象的存在。进一步而言,如果说人的谈吐举止之中存在着令人崇拜的气质,那么这些所展现出来的优雅及其无法掩饰的光芒一定是知识渊博的体现和对于规则的尊崇。唯有时间中不断磨练和培养的个性,才能够磨练锋芒同时又能尽收鞘中。本文将以广东省书法家协会名誉主席陈永正先生的事迹为例来讲述对于优雅这般气质的理解。

关键词:文化底蕴   优雅   气质   书法   品格   文心

中图分类号:J2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174-03

一、文化底蕴的意味

对于浩荡五千年的华夏文明,我们最常用的形容词便是博大精深了。从《易经》中内蕴乾坤的太極和八卦,我们往往能够从中感受到在这份平凡的质朴中所充满的智慧与万物的衍生。春秋时期的百家争鸣,从生活到观念到社会中的无数角落都有着总结而出的理论,古钟长鸣,一曲千年。古语的浩荡与传承,在这千年的历史中不断延续变迁,不断薪火相传,不断浴火而生,终成民族之灵韵。

而在中国的文化中,我们对于培养一个人的品行与能力,一直都是将其摆放在一个极为重要的位子上。在我国的古代文化中,曾经有一个叫做“诵读”“学贯”和“涉猎”的说法,它指的是一个人在他的前半生中对于知识掌握的一种要求。从幼年时对于先贤的经典的通读,到成年之时再对于学习和思想及其生活之中的联系进行融会贯通,再至后来对于其他领域之中知识的理解与粗泛的掌握。无论是《论语》中的“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抑或是《孟子》中激发人斗志与思考的语句,我们都能够发现,只有足够的文化或者说是知识的堆积,才能够成功的彰显出一个人的气质及其优雅。笔者一直相信的是,我们所阅读过的书籍,所掌握的知识及在生活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将会构筑成我们的骨骼与血肉。正是那些潜移默化中没有感受到的东西,在时间的见证下成为了我们存在的证明和令人感受到涵养的优雅。一个真正有涵养,有气质的人都是被构筑成的楼阁,只有地基的坚守和其骨干的支持,才能够化成一片令人倾慕的风景。

二、与山为邻

上乘希佛上界希仙上域希圣庶民无一上一希我只得仰天问来鸿去雁

达道立德达智立言达人立功君子有三达三立谁又能着地便造极登峰

这副对联便是陈永正先生在游览衡山时提的一副胜联。在笔者看来,这副对联不仅仅是先生为了衡山所写的一副赞词,其实更像是为了其自身所树立的一个标准。在先生迄今为止的生命中,他一直都是一个气质和人品上令人钦佩的人。我们很少以山喻人,因为那样的标准将是说明一个人的坚韧,确立了一个人对于原则的坚守。而先生在笔者的心中足以配得上这样的一个称号,他的气韵和灵格正是其腹中文墨的体现,先生字止水,山岩御江流,先生的性格亦是如此,其人不卑不亢,在经历了足够多的风浪之后,生命中的磨难和时间的江海冲刷掉了他的一些棱角,纠正了那些无益于心的性格,却也为他留下了令人能够感受到他光芒的那些特点与伟大的平凡处。在时间的磨练之下,先生渐渐变得坚强,变得强大,风骨在时间中遇风浪而长生,那些生命中的思想也同样洗净铅华,融进了灵魂的深处。此世长久,唯有时间才能够淬炼一场心灵与梦想的烈火。当往后的一切过去,笔者再次看见先生的眼眸时,笔者能够感受到的是对于生活的淡然和心灵的清浅,宛如将一场漫长而清澈的梦都揉进了一片星海。

先生平生对书法十分喜爱,幼年时就徜徉在书山墨海间,其父明德共也酷爱书画艺术与古文辞,作为其少儿的启蒙教师,交游广阔,收藏丰富,对其不仅言传身教,还营造出少年学习的良好艺术与学术氛围。先生师从岭南书法名家李天马,诗词书法双壁岭南名宿朱庸斋、李曲斋,中山大章名师容庚、商承祚等人,由此打下扎实的诗词、书法基础。其学问、书法宛如江河滔滔。而在往后的岁月之中,陈先生亦是同样在书法领域中取得了令人钦佩的成就。一度担任了中国书法家协会的副主席,平生爱好文学,用他自己的方式来讲述自身的话,他最喜欢的身份应该是学者和诗人。他曾经戏言自身诗人第一流,书法第二流。先生于1966年之前,是打基础的重要阶段,师从李天马进行二王行书与欧楷的学习。李先生对于弟子要求十分严格,行书与楷书临习分别是《圣教序》与《九成宫》,不得旁骛,先生在两贴中切实沉浸多年,为楷、行书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先生在1978年考中山大学中文系古文字专业研究生正是其书法趋近于成熟的时期,从著名古文字学家商承祚与容庚两位先生研习金文与甲骨文,学问大获长进。先生取百家之长,海纳百川,以贴法写碑,展现北碑流动转变风格,杂以《侯马盟书》《散氏盘》体式求自然灵气,形成动静契合、含蓄内敛的自家特色风格。先生书法真草隶篆皆能,而行书仍然是其最有成就的书法,作为通用书体,大众接受度较高,充分展现个人气格情感,难以藏拙。青年时期先生时常手钞录古书,纯熟秀美的小字行书颇有风骨,而中年后,逐步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书法。先生将篆隶楷草有意识地融为一体,纳入行书之中,此种融会贯通如盐入水,浑然天成,并不是前人习字时篆隶形体夹杂在行书中的粗糙写法。曾经有人评价陈永正笔下行书任性处之、率性而为,浪漫情怀与学识修养通过气运用笔,人文气向线条形质转化,线条形顾之美展现人性与人心的气质美,已然大成。

三、以墨绘心

纵使我们将先生的才学比作滔滔不息的江水,但不可否认的是,先生的为人却十分低调,如其书法般含蓄内敛,似谦说君子。

我们可以看见的一个例子是:先生曾经身兼中国书协副主席和广东省书协主席,他给自己定下规矩,对上讨墨宝者有三规:其一,凡做善事者,有求必应;凡书协要求者,必应;凡友人有求者,必应;而对上门求购者,拒之。求购者只有到省书协登记交费,所得款项尽数捐给希望学校才能够如愿以偿。他帮过的贫困学生不知有多少,连他自己也数不清。而他的日子却依旧清平淡然,至今住在单位的旧房里,书房同样狭小。南方日报有记者曾这样描述过他的创作环境:“一方砚台,一沓笺纸,几筒毛笔,一只书案,占据了书房五分之二”。令人敬佩,实乃诗家风格、学者风范。而优秀的书法就在于他们能够展现出各式各样的美学意涵。但更深一点妙处则体现其多样化的人性美,此种体现与书家技法千锤百炼和文化修养联系密切。通过线条之美让书法打动人心,线条出自于手,却源于心,将人心之象得以传递,缺少超妙之心则不会展现超妙之迹。而在陈先生的作品中,我们能够感受得到的是他的文心与文笔之美妙和飘逸。书法之所以在我国被称为传统文化核心中的核心,根本原因在于书法建立在“为天地立心”与“天人合一”的文化要义之上,具有更完美更充分更真实的反映。而当我们再次看见先生的书法时,我们能够越发感觉到先生对于心灵的铸造与洗练。

四、文学铸人品

人品,乃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中国向来就有“做事先做人”的要求,书法界也一直有“以人品为本”“书法即心法”“心正则笔正”的说法。潘天寿也说:“品格高,落墨自超”。因此,我们赏读陈先生的一幅幅书法作品,那清刚秀逸、溫文尔雅,韵趣天成,分明是其心之逸发,文在胸中,随手而出,气韵天成。当我们谈论先生的性格与人品时我们会发现,越发深入地了解先生,我们便明白他的才华和他的追求其实都只是他最浅显的优点,先生最令人感到温暖和崇尚的,应该是他的人品。包括在后来的时间里,持社的成立中,诸多的文人墨客以重人品、重学问为他们的标准。而在这其中,我们也能够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越是这些在文学等知识能力上颇有造诣的大师,他们对于人品,对于自身的气质越是有着更为严苛的追求。与大师交流时我们能够感觉得到是气氛的舒适,像品尝一杯香茗,悠长而清新的香气令人心旷神怡。这就是大师的人品及其魅力。那些通读的文学就像是古老的香檀木,逐渐地支撑起了一个人的灵魂与人品。

在这个世界上,只有时间和阅历才能够帮助一个人成长,灵魂在与时间的交锋中,那些虚浮的态度会沉淀下来成为我们的依靠,而那些轻灵的思想会逐渐地成为我们的锋芒。当我们去看先生所写的文字,去倾听他的谈吐时,我们总能够发现他的灵魂总是存在着如大地般厚重的规则,同时又存在着如同飞鸟般轻盈的思想。

梁晓声先生曾说过:一个真正的文化人,应具备四种素养:“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须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为别人着想的善良”。私以为这是最能够称赞先生的语句了,若以江河喻以先生的文采,便能够看见先生的修养;若以崇山喻以先生的规矩,便能够知晓先生的自觉;若以飞鸟喻以先生的笔锋,便能够看见先生一生所崇尚的自由;若以淡茶喻以先生的品行,我们便能够看见先生为人清浅的善良。

我们常说一个民族的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立根之本,但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发现同时着眼于过去的生活时,我们便逐渐地明白了一个民族能够立根的,应该是根植于内心深处的修养和代代传承的规则。无有规矩,不成方圆。我们所能够做的便是在规矩束缚的有限范围里活出所能够达到的自由,我们总说优雅和风度是人们按部就班,遵守规矩才能够成立的态度。但从更深一层的含义上来讲,我们能够体会到的是优雅应该是在文化一定程度上的堆积才能够展现的光芒。笔者看到在现在这个社会存在着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传承我们的国学,国风文化在当今的中国变得越来越流行。我们常说笔墨蕴人心,先生便是一个令我们敬佩的案例,书法这般的国学通过不断地传承,研习,融汇创新。在这般的历练之中,也是对于心灵的一场修行,我们能够明白的是,先生之所以能够表现出这般谈吐和优雅的风韵,和他自幼修习的知识必当是分不开的。这便是笔者所理解的文化底蕴与优雅的联系。

猜你喜欢

文心文化底蕴品格
品格提升在小学语文亲子阅读中的渗透
高中体育教学核心素养渗透教学思路
冬天来啦
节日的烟花
冬季暖男必备
中小学语文课堂的多元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