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崇高的美

2019-10-09王跃栋

艺术评鉴 2019年16期
关键词:崇高

王跃栋

摘要:文章用崇高的理论来分析歌剧电影《悲惨世界》,领略百年巨作所散发的崇高之感,领略文学之美。

关键词:美感经验   崇高   《悲惨世界》   精神享受

中图分类号:J9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9)16-0157-02

歌剧《悲惨世界》的背景设定在法国大革命之后、波旁王朝復辟的混沌年代里,刚发出黎明曙光的新兴运动在封建势力黑暗、残暴的统治下举步维艰。主人公冉阿让就是众多受苦百姓中的一份子,因为贫穷而去偷盗的他在牢狱中度过了漫长岁月,在狱中他认识了与他所对立的沙威,无论从思想、行为还是所处阶级,两人都有巨大差别,以此奠定了故事基础。由此,浩大的故事情节逐渐展开。故事的主线以围绕冉阿让和沙威之间的周旋而展开,在机缘巧合之下,在宽厚并赋予爱心的主教的感化之下,冉阿让再一次获得了新生的机会和勇气,他通过自己宽容、仁慈、博爱的精神并将其转化为实际的行动,通过自己的善举牺牲自我,尽一切办法帮助更多的底层困苦人群,在与沙威的次次周旋中,以自己的善举将刻板、固执、拥有封建思想的沙威一步一步地感化,但是由于两人所处社会地位和阶级的差异,两人的结果也发生了偏差。在黑格尔的崇高理论中认为,崇高缘于人的内在情感,从两人思想转变的过程中,深深地感受到了令人畏然肃穆的崇高感。

让笔者记忆犹新的是整部歌剧数次出现冉阿让浮现恐惧表情的面容,无论是面对沙威还是面对可能会知道他身世的其他人,他都为此表现出了一定程度的恐惧和痛苦,说明他不想让任何人知道他的身份,即使是和他最亲近的珂赛特他也一直隐藏着自己真实身份,直至最后才真相大白,使人感到了一丝宽慰。痛苦和愉悦混杂的张力保证了崇高感的体现,并使崇高感处于不断的歧异和生发之中,保证了感觉的持存和个体的在场。但恐怖或惊惧的情绪正是崇高感的主要心理内容,是组成崇高感的重要组成部分。冉阿让所体现的惊惧感受加深了所表现出的崇高感,每一幕的惊惧都为塑造崇高精神奠定基础。惊惧是崇高的最高度效果,较之次之的是欣羡和崇敬,较之于欣羡和崇敬,惊惧所带来的崇高感冲击力更强、更直接、更发人深省。每当面对巨大的海洋、晦暗的庙堂、力量十足的猛兽、威力强大的雷电、无限的天空、壮丽的星空,人们都会产生欣羡、崇敬,那么崇高之感也就由之产生了,但是当人们产生惊惧的感受时,最高等级的崇高会朝人扑面而来,带给人以冲击感,在人的心灵鼓面上砸下重重一击。崇高的对象所引起的情绪是惊惧,在这种惊惧的情绪中,心灵的其他活动都会受到感染而凝固或者停顿,它就像一股不可抗拒的风,容不得人的反抗,就把人卷走了,也像一个磁性极强的磁铁,能够牢牢地将人的思想、身体都在短时间内“禁锢”住。崇高感不像优美感那么单纯、平和,倘若将优美比作成一位亭亭玉立的温柔少女,那么崇高就像一位敢于冲锋的战士,每一个举动都摄人心魄。崇高包含着一定的痛楚、恐惧等对人体构成的否定因素,但也正是这样的对人构成否定性的因素,促成了崇高感的形成,带给人以更强、更直接的冲击力。

电影中出现好几幕人都如雕塑一般站立着的画面,给人的感受是仿佛时间已经静止了一般,从这几幕之中,笔者同样感受到了深深的崇高感,从人的表情、姿态中仿佛感受到了时间的静止,每一秒都如一柄重锤狠狠地砸在人的心脏之上,又让人精神振奋,又让人血脉喷张,仿佛身临其境,身体犹如穿梭在座座高山之中、朵朵乌云之中、阵阵雷声之下,让人的毛孔都得到舒张,在这危险之中欣赏到美感经验的存在,感受到崇高的意义与价值;当一次次面对这雕塑般的面容、身形时,除了那令人毛骨悚然的感觉,笔者还感受到了一种强烈的无力感,作为崇高感的一部分,这无限大的力量感摧毁了笔者的感性精神状态,使笔者的感性形式和尺度无法准确的把握,就像笔者站在迷雾之中,明知道前方有物体,笔者感受到了,笔者伸出手想去触摸它、辨别它,可是就是无法触及它、辨认它,让笔者产生了浓浓的无力感和失落感,让笔者感受到了自己的渺小和微不足道,由此产生了深深地压迫感、恐惧感,也正是这种感觉,可以唤起内心的理性力量和想象力量,使我们能够与这些真实的感受相较量,提升到超越这些恐惧、恐怖、压迫之上,由此产生一种理性的力量,并坚信自己能够战胜一切。

这部歌剧的细节摄人心魄。整部影片的配乐,从开头到结尾,用一个成语就可以概括——慷慨激昂。但若是细细分析,那就如同一碗老酒,绵香悠长,回味无穷。电影开篇,犯人们在滩头拉船的配乐磅礴大气,有黄河之水天上来,磅礴而下的气势,听完让人毛骨悚然,起鸡皮疙塔,仿佛身临其境一般,如同自己也在现场与犯人们一起卖力劳作,深深地感受到犯人劳动的辛苦与封建统治阶级统治的残暴;当芳汀被离职无奈进入码头之后,凄楚忧伤的背景音乐缓缓响起,尽管旋律舒缓,但其中所体现的深情如同烙印般深深的烙上人的心头,崇高感自然而然地如同潮水般向人涌来,将人团团围住,刚毅坚强的品格之美冲击着笔者,抛开感官上的刺激,可以体会到更高的符合目的性的观念,对那宏大的力量产生无穷的敬意,使我们有了超越感和升华感。

在歌剧摄影的镜头中,歌剧《悲惨世界》的镜头取景给予了人们崇高感。无论是一、二人较为单调的画面还是数百人场面宏大的画面,每一个的镜头取景都极具艺术性,每一帧都经过仔细的推敲和分析,在有限的时间内表现出无限的崇高感,即便是单纯的叙事场景也尽可能体现出崇高感。在画面中人较少的情况下,画面能向人们展现一种静谧的感觉,在微弱灯光的照射下,一个人不再是普通的人,更像是一组雕像,栩栩如生,惟妙惟肖,向人们展现出人物的精气神、时代的恢弘度和宏大的崇高感;画面中数百人的场景则真的宛如一幅恢弘巨制,宛如一座大山、一片天空、一座恢弘巨制,向人们展现出磅礴的气势,在这如黄河之水的磅礴气势面前,让人身临其境的感受到自我的渺小,不禁感到毛骨悚然,让人为之一振,对于人来说就像是一针兴奋剂让人为之振奋,充分的感受那能够将人紧紧环抱其中的崇高感。

无论是在本片主角冉阿让的精神体现或者电影氛围的整体塑造上,所体现出的崇高感都深深地震撼了笔者,仿佛在这两个小时之内,笔者走过了千山和万水,尝遍了人世间的百味,个人的精神家园崩塌又再一次重塑,不仅唤起了内在的理性和想象力的无限之感,同时也呼唤出生命力内在的超绝本质来抵御来自对象的形式上的無限与绝对,并超越对象在形式上的巨大与无限。

整部影片最令笔者动容的是沙威最后跳下水库自杀的那一幕,即代表着封建势力在历史推动之中而倒下,随之而来的是新兴资产阶级将登上历史舞台,也意味着冉阿让的精神与行动会触动更多的人。作为观众,冉阿让的遭遇无疑是悲惨的,但他却依然保持本心,帮助他人,冉阿让这个角色带给人的不是单纯因为他的善举而感动,而是他所体现的人性中的那股希望,在那昏暗的时代里,那股如太阳般光彩夺目的善心照亮了希望的道路。也正因为冉阿让令人恐惧的悲惨,更能衬托出他的崇高,他的崇高是极具代表性的,夹杂着苦痛、悲惨和可怕,但我们仍能感受到积极的一面,而且更将崇高显得高大、伟岸。而另一位重要人物沙威在知晓实情之后选择自杀结束自己的性命,他的结局无疑也是悲惨的,他是夹杂在统治阶级与冉阿让之间的存在,自杀也是他所处社会地位而做出的无奈之举,同样透露出伟大的崇高感,更将崇高凝聚地更加地壮实。面对着这无与伦比的崇高感,人不仅获得了巨大的满足感,进入了一种比优美感更高的陶醉之中,而且对象的巨大和无限、恐怖和变形等,也都成了表现生命力的理性与想象力的象征。从冉阿让的身上看到的,是精神的崇高,人性的崇高,尤其是在那种被无边的黑夜所笼罩的时代中,这份崇高之感仿佛是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给在精神世界中走入迷途的人们指引了方向,也为人民的精神开出一方新的救命良药。

《悲惨世界》是崇高性悲剧中的一座丰碑,是对人性与心理的至高肯定。崇高感仍处在美感经验的范围之中,它将其丰满化、多样化,能让欣赏者的精神家园得到进一步的美化。

参考文献:

[1]牛宏宝.美学概论(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

[2][法]雨果.悲惨世界[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5.

[3][法]弗朗索瓦·皮埃尔·吉尧姆·基佐.欧洲文明史[M].北京:台海出版社,2016.

[4][法]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5][法]雨果.巴黎圣母院[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2013.

[6][法]安德烈莫洛亚.雨果传[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

猜你喜欢

崇高
材料作文“美与崇高”导写
定做崇高中华人
走进崇高 风光无限
走进崇高 锻铸崇高大国
被迫崇高
Yangjiabu : 500 Years of Pride, Paintings and Kites
The 11 Well-known Kite Families in Weifang
The Four Crafts of Kites
The “Crane and Celestial Boy” Ki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