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要重视情绪管理

2019-10-09倪志良

中国德育 2019年14期
关键词:心力中正任由

倪志良

“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传统教育的基本要求——认知要中正,情绪要平和,行动要有担当,“意诚”“心正”“身修”——许多时候被功利主义教育所遗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明确告诫,“一切教育活动都是为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为了孩子一生的幸福”。而当下教育中的一些竞争规则、评价标准,却在一定程度上远离了“幸福人生”这一至善原则,由此催发的情绪驱动,一旦超越认知理性的驱动,非理性的行为便无法避免。

人类可借由改变视角、方式、态度等心智模式来改变人生。近年来脑科学和神经科学的研究也日益证实,认知和情绪紧密联系,人可以借由认知朝向客观的调整,使情绪趋向“中和”。“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对教育者来说,如何协调好学生的认知力、行动力、情绪管理力,让他们能从纷繁芜杂中甄别有效信息,并“内化”为良好的心智模式,乃是铸就“幸福人生”的基础所在。

要学会管理情绪,不能任由消极情绪泛滥,更不能任由消极情绪演变为伤害他人、伤害社会,乃至伤害自己的行动。“伊斯特林悖论”表明幸福与收入不一定正相关;同样的悖论常发生在名校中,傲人的光环,却成了一些学生的负担,竞争的氛围极易演变为恶性的冲突。这对教学中积极情绪的培养,提出更高要求。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有效教育就該着眼于对学生认知力(心力)的提升,砥砺出中正平和的行为习惯和情绪习惯,这可谓教育工作的“本”与“道”。

“使青年人发展批判的独立思考,对于有价值的教育是生命攸关的……负担过重必然导致肤浅。”爱因斯坦早在1952年就如此告诫。发生在一些青少年身上的悲剧告诉我们,心力和情绪管理力的匮乏,无论如何造就不出大师,甚至造就不出合格的公民。只求考证谋生之“术”,而忽略了“正心立命”之“道”,对于一些受教育者来说可能会得不偿失。

猜你喜欢

心力中正任由
石头
渴望一场雨
无题(3)
魏晋时期的中正品评与考察乡论
《相思花飞梦》
写给一群羊
从心力角度谈大学生信仰
“中正纪念堂”存废成岛内话题
简论陆王心学在中国近代的影响
再跪一会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