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资源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的整合与应用

2019-10-08颜肇鹏

新教师 2019年7期
关键词:法治道德教材

颜肇鹏

在建设法治社会背景下,道德与法治课程在小学教育阶段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道德与法治课的教学内容中不仅涉及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也包含个人品德、学习态度、意志力以及法律、法治意识和爱国主义情感等多方面的内容,涵盖了大部分良好行为习惯和优秀意识,对学生终身成长和正确价值观的树立极其重要。但如果教学局限于教材内容,难免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也不利于学生在生活中进行实践。因此,教师应将社会中的一些典型、热点事件以及生活中的常见案例整合起来,应用到教学之中,让学生在真实情境或者社会活动中感受、实践。

一、道德与法治教育中社会资源的外延与内涵

人类个体的社会性特点,是人发展的基本特征,揭示着人类个体与社会的本质联系——社会是由人组成的,人的生存、发展也离不开社会。因此,社会中真实发生的事件尤其是发生在身边的事和社会现象,往往能够带给人触动心灵的警示。基于此,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融合使用各种社会资源,有利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2011年教育部曾发出利用社会资源开展中小学社会实践的通知,提出借助课程与社会两种资源,开展传统文化、革命传统、法治、文化艺术教育等。此通知中的“社会资源”主要是指各种社会机构和组织,属于狭义上的社会资源。而本文所讨论的“社会资源”,不仅包括日常的生活,也包括各种社会现象,特别是与教材专题相关的发生在社会生活中的事件、人物、场所等。例如,二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的班级”,主要借助几个主题来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合作意识和纪律意识。教材中编入了运动会、跳集体舞、班级值日等内容,这些事件都发生在学生身边,是校园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资源的整合应用中,可以借助一些反面例子来进行提升。例如,可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容易犯错的行为,来告诉学生什么样的行为维护了集体利益,什么样的行为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另外也可以借助其他地区发生的热点事件来警示学生,如昆明市明通小学课间时间学生在楼梯打闹,出现踩踏事件等。这些事件属于软性的社会资源,而实际教学中还需要借助一些“硬性”资源,如博物馆、烈士陵园以及校园周边的一些公共场所等。通过社会活动引导学生开展社会实践,通过调查、访问、参观等形式让学生亲身体验,有助于引导学生养成道德与法治意识。道德与法治课程只有“知先行重”,才能保障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严格要求自己,切实完成课程教育目标。

二、社会资源整合背景下教学模式的构建

学生成长离不开社会资源的支持,在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亦是如此。为切实提升教学成效,本文笔者着力于整合社会资源和教材资源,建构完整的德育教学体系:解读教材主题—社会资源与教材资源整合应用—学生自主探究—社会践行与体验。同时,努力将学生德育与少先队活动、实践活动等紧密联系起来,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不断提高道德素养,在社会生活中实践道德行为。

解读教材主题。教材是开展教学工作的基础,因此要想提升社会资源的应用成效,就需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与主题教学目标,准确把握人才培养方向。具体来说,在主题解读过程中教师要深挖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并根据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将其简单化、具体化、浅显化,让学生在“跳一跳”之后就能够获得知识的果实,在轻松、简单的环境中深入感悟背景故事中的道德乃至法治精神。例如,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有前言、目录、单元导语、单元主题、各课内容、相关事例介绍、童话故事、小资料、课后延伸、小练习等部件,教师应对每个项目都进行分析,进而明确教学方向。

社会资源与教材资源整合应用。从前文论述可知,社会资源可以分为软性和硬性,此外还可以分为显性和隱性。例如,学生亲眼观察到、亲身体会到的可以归为显性信息,而离学生生活较远的事件则属于隐性信息。在社会资源整合中,首先,要注重整合教材内容,盘活教材资源,对教材中的故事进行延伸、拓展阅读,吸引学生关注。尤其统编版教材增加了大量的图画,文字介绍较少,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可以对这些小故事进行充实和丰富,增强学生的感受。其次,在社会资源的搜集与整理过程中,可以依据生活现象,增加大量真实事件,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法、身边的法。在讲授完之后,教师也可以根据案例故事,在课堂上为学生模拟真实情境,让其实践道德行为,从而养成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习惯。例如,可以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快速进入情境,形成情感体验。

组织学生自主探究。根据建构主义理论,学生知识的内化是一个自主的过程,课堂教学成果也是师生与生生之间相互交流沟通的结果。由于每个学生的生活环境、认知能力存在差异,加之小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因此对同一事物不同学生会有不同的理解。教师可组织学生对社会热点事件进行探究,从而让学生从不同角度来理解社会现象,丰富知识结论,完善情感体验。例如,在教学《我是班级值日生》一课时,笔者设计了四个“这种情况怎么办”的问题,在选择生活中的事件进行举例讨论后,再组织学生对教材中的资源进行分组讨论,让学生感受作为“班级值日生”的责任与义务,同时形成“以身作则”“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道德思想。在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自主、合作、探究的社会生活化氛围,使学生学得真切、快乐。

社会践行与体验。道德与法治的知识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学时要让知识回归生活,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历练,养成良好习惯。所以在挖掘社会资源时,可将道德与法治教学与社会实践融合。例如,教学二年级上册关于节日的内容,其中国庆节是进行爱国教育的重要内容,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去调查身边的人是如何用实际行动去热爱祖国的,让学生感受在平凡岗位上努力工作、辛勤奉献的精神。又如,社会实践可以与少先队活动相融合,根据少先队活动主题设计活动内容、方式和目的,让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走进生活,到社会中去践行道德行为。

道德与法治课程对小学生全面发展的意义是不言而喻的,而将社会资源应用到道德与法治教育教学中,有利于学生在生活中感受道德内容,体会法治规范,最终养成良好品德与素养。因此在社会资源的开发与整合中,要以生活为基础,根据学生心理与生活轨迹,探索道德与法治教育回归社会生活的路径与方法,丰富道德与法治教学活动的内涵,完善学生的道德认知体系,使之在社会生活中积极实践并最终实现德育“知、情、意、行”统一。

(作者单位:福建省尤溪县城关小学 责任编辑:庄严 黄晓夏)

猜你喜欢

法治道德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送法进企“典”亮法治之路
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律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跟踪导练(五)(2)
道德是否必需?——《海狼》对道德虚无主义的思考
反家庭暴力必须厉行法治
以德促法 以法治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