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宋诗词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

2019-10-08蒋海英

文教资料 2019年12期
关键词:文本阅读

蒋海英

摘    要: 唐宋诗词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的运用已渐趋成熟,教师利用现代教学技术挖掘出诗词本身具有的语言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已成为实现唐宋诗词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但是,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万能药,如何将它与传统文本阅读有机结合,并遵循适宜、适量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强化唐宋诗词审美教育效果的是要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 唐宋诗词教学    现代教学技术    文本阅读

唐宋诗词是我国文化宝库中最璀璨耀目的宝库之一,是中华文化的骄傲,更是当代中华人增强文化自信心的有效手段之一。然而以往的“教师——学生”的教学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激发学生鉴赏这块文化瑰宝的兴趣。在唐宋诗词课堂教学中,打破以往的教学模式,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即各种传播媒体、多媒体课件及网络技术等手段,挖掘出诗词本身具有的语言美、音乐美、绘画美、情感美等,在审美感染下充分激发学生学习诗词的兴趣,成为实现唐宋诗词教学目标的重要途径。

一、唐宋诗词教学中现代教学技术的有利运用

(一)音乐与唐宋诗词教学的结合

中国上古歌谣即有“诗乐舞”合一的性质,音乐本身就与诗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学习唐宋诗词时,教师可以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利用音乐软件,给学生以适当的听觉刺激,营造与诗词意境相符的音乐氛围,将学生带入诗词创设的情境中,进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比如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这是一篇以音乐描写著称的乐府长诗。唐代文化大繁荣,描摹音乐的诗歌达到了新的高度,《琵琶行》堪称其中典范之作,尤其是中间那段关于琵琶女弹奏琵琶的高超技艺的描写,尤为人称道。诗人运用了一连串比喻和叠字,描写了音乐的各种变化,力图展现音乐的多种境界。但是语言描写毕竟有局限性,对于许多不熟悉琵琶音乐的学生来说,琵琶行的艺术感染力还是未能有效传达,阻碍学生与作品情感的交流。此时,教师可以利用音乐软件,比如播放现代音乐家林海演奏的《琵琶语》,在大师精彩的演绎中,学生自可感受到“大珠小珠落玉盘”般的宛转如珠的琵琶乐的美妙,以及“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和“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等各种不同的音乐效果,如此抽象的音乐描写化为具体的音乐形象,在音乐的感染下,学生不由对作品中称道的琵琶女的高超技艺产生由衷的佩服,进而对其“老大嫁作商人妇”的不幸命运产生深切同情,对“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作品主题有了进一步感受和认识。甚至,还会产生进一步了解琵琶这种传统民族乐器的冲动,岂不善哉。

又如辛弃疾的名作《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一首英雄的赞歌和悲歌,在课堂开始之时先选择一段京剧表演艺术家关栋天演唱的《破阵子》一曲,旋乐和打击乐配合,歌者时而豪迈时而悲怆的演绎,带给学生强烈的听觉刺激,学生在音乐氛围的感染下对作者及作品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再带领学生进入作品,走进词人的内心世界,如此学习自然事半功倍。

(二)书画与唐宋诗词教学的结合

林语堂说:“中国的诗歌极富立体感,在技术上与绘画关系甚密。”[1]苏轼对王维诗歌“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评价揭示了利用画这种线条艺术形象把握诗歌这种语言艺术的途径。

王维诗歌《山居秋暝》堪称“诗中有画”的典型作品,诗人通过雨后山林优美的自然景色和人文景观的描写,表达了自己对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中“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的诗句,尤适宜以图画形式阐释诗歌的意境。比如当代著名艺术大师翁祖团的国画《山居秋暝图》组图,十幅图以简淡的笔墨氤氲的氛围连缀成一个优美灵动的山水世界——层峦叠嶂的山峰,虬枝苍翠的松林,光影斑驳的溪流,嬉戏打闹的浣女,顺流而下的渔舟,这恬静优美又生机勃勃的气息通过山水泼墨传递到读者的眼中、耳中、心中,带给读者审美的愉悦。学生对美好的山水田园隐居生活有了直接感触之后,再结合诗歌文本的赏析,自会被诗人隐居田园的美好愿望所感染。

南北宋之交的女词人李清照,集词人、画家于一身,她的词善于运用描写手法创造出水墨画般清新温婉的意境,所谓“词人自古是画师”[2]也。李清照的代表作《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最后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是最耐人寻味、最有余韵也最有画境的三句。李清照少有的女性词人的身份,配以李清照本人传奇的遭遇,词人本身形象特征颇具感染力,再配以当代画家王锡麒的《醉花阴》图,日薄西山的黄昏,三两丛凋零的黄花,小院薄帘后纤瘦的身形,此情此景,其人自高杰,其情自孤清。以画佐词,学生迅速进入词人营造的艺术氛围中,更深入理解词中蕴含的深闺寂寞的愁苦情怀。

除了画外,中国最古老的艺术形式之一——书法,可为诗词的审美提供了形象有效的方式。比如教学李白的《蜀道难》时,可通过多媒体技术展示明代祝允明的草书长卷,在奔逸狂放的钩连笔势中感受诗人喷薄而出的壮阔情怀。学习《山居秋暝》时更有萧娴的隶书、启功的行书、沈鹏的草书等众多名家作品可供选择,教师甚至可以通过多媒体将其逐一排列、赏析,如此既可拓宽学生的视野,平时除接触楷书以外,更可全面感知中国传统书法艺术的魅力,同时加深对诗作的印象,可谓一举数得。

(三)诵读与唐宋诗词教学的结合

现代教学技术的“声”的功能实现,除了音乐这一途径之外,还有“诵读”方式,尤其对古诗词教学而言,这是尤为重要、不可或缺的一端。图片和视频带动了语言的直观化,但这种直观化有时会限制學生的想象力,甚至把诗词拆分为独立的机械的“构件”,破坏了诗词的整体意境。在诵读过程中,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通过反复诵读,可在头脑中形成在自己理解下生成的整体画面,对于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是重要的。

在现代教学技术的辅佐下,诵读变得更具情感感染力。先参考朗诵大家的朗读资料,更易让学生进入诗词渲染氛围,产生学习兴趣。尤其情感较为复杂、阅读难度较大的诗词,比如李白的《蜀道难》这篇七言古诗,字多句繁,对学生来说有一定难度,易产生畏难心理。在诵读的时候,可先参照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任芳老师的朗读音像资料,让学生在方老师抑扬顿挫、情感充沛的朗读中产生审美的愉悦,结合初读文本的印象,形成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初步理解。在讲解分析之后,学生还可反复诵读吟咏,进一步加深对作品的意境和主题的把握,与诗人产生情感沟通,进而领会“所守或匪亲,化为豺与狼”中传达出来的诗人的忧思。这种个体独特审美体验是固定、直观的图像难以传达的。

除了跟随大家在诵读中形成直接的感受之外,大家在语言韵律节奏上做出的良好示范,还可以引导学生快速体会诗歌语言独具韵律美。诗词因为平仄、对偶、押韵的使用而音乐感强烈,是一种特别讲究韵律节奏的艺术载体,诵读者根据对诗歌的内容和表达的情感的理解,对作品的音部、语调、语速的处理,可以影响听众对作品的节奏韵律的审美体验,造成听众对诗歌内容和情感的不同解读。《蜀道难》一诗表达的情感十分丰富,音像资料的开篇即是方明老师感情饱满、高调入云的呼吁“噫吁嚱,危乎高哉”,极尽夸张,先声夺人,接着以悠远之声追忆蜀道之来历,转而以激昂之调描述蜀道攀援之难,最后以悲沉之语感慨剑阁地形险要、国内政治形势危急——抑扬顿挫,又恰如其分。贯穿全诗的主旨句“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反复出现,在方老师或惊讶或咏叹的口吻神情中,淋漓尽致地展现出这首古乐府的韵律美和情感美,使人深深沉入诗歌营造的雄奇瑰丽的意境中,久久不能平静。

(四)社交媒体与唐宋诗词教学的结合

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使教学打破时空限制,教学不再拘囿于教室这一固定空间和课时的固定时间,教师可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与学生展开积极互动,可以通过QQ群、微信群等社交媒体提前就课题布置好预习作业。课前和课后都可以推荐相关文章或链接供学生查阅,获取相关历史文化背景,或出示相关主题词,让学生在网络中搜寻和处理信息,这样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习热情,同时实现知识面的拓展。

比如学习杜牧的七言绝句《题乌江亭》,诗以示项羽“乌江自刎”为题材。这是一首著名的“翻案诗”,前人多以项羽知耻而不肯过江东为赞,杜牧此书一反常调,批评项羽太意气用事,不能“包羞忍耻”以图后谋,缺乏政治家、军事家的谋略。我们今天学习这样的诗篇,是对作者历史观的再一次评判。因此,首先要掌握历史人物和事件的基本情况,“知人论世”,这时可在课前几天通过微信群或QQ群布置学生阅读《史记·项羽本纪》和《史记·汉高祖本纪》,在此基础上在群中要求学生在网络上搜集古代有关项羽其人的诗篇,再布置思考题:各位诗人对项羽“乌江自刎”一事是何态度?带着预习的成果在课堂上选择学生代表展示收集到的相关咏史诗,畅谈时人对项羽其事其人的评价,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赏析杜牧的《题乌江亭》,将杜牧与其他诗人的见解作比较,解读出诗人的历史观。这种将课堂与课外相结合,教师讲解与学生自学相配合的教学方式,既在有限的时间内容纳了更多内容,又提高了学生分析材料、自主思考的能力,是“教”与“学”的完美结合。

二、唐宋诗词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技术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要以文本为基础

文本是教学的基础,也是学生与古人对话的凭据。如上所述,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给诗词教学提供了灵活的手段、丰富的形式,但是任何现代教学技术都不可能取代文本阅读对学生的意义,因为“语言塑造的文字形象内涵是最丰富的,任何图像都不能穷尽它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文化意义”[3]。图片和音频、视频不可能完整展现文学作品形象生动的“活语言”,而且作为一种预留空间的艺术,诗词,尤其是唐宋时代的诗词,尤为讲究意境,唐代殷璠的“兴象说”,王昌龄的“意境”理论,司空图的“韵味说”,直至南宋严羽的“兴趣说”,无一不证明在那个时代意境对诗词创作的重要意义,图片视频在课堂上的大量使用会限制学生的想象力,诱使学生把诗词割裂为一个个片段,破坏学生对作品整体意境的把握。

要解读这一问题必须抓住文本阅读这一根本,让学生与文本直接对话,在反复阅读涵咏中感受作品的语言、风采、格调、韵律、内涵等,边阅读边思考,边揣摩边体会,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感悟能力,培养审美情趣,有助于学生把握诗词的整体意境,真正实现与古人思接千载。

(二)要把握适宜、适量的原则

现代教学技术并不是万能药,必须把握好适宜适量的原则。

在诗词教学中,作家简介、作品背景的介绍这些内容可尽量多地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尽可能占有较多的背景资料,但是赏析作品时不适宜过多依靠这些技术手段。学生对诗词的品读与赏析,实际上是对作品的再创造,通过再创造产生与古人情感上的沟通,人生体验上的“交流”与“对话”。在这个再创造过程中,如果过多地依赖图文并茂的方式,势必会挤压诗词的想象空间,造成学生对诗词的理解平面化,不利于审美意识、创作意识的培养。比如当我们读到贾岛的“僧敲月下门”(《题李凝幽居》)时,脑中会生成一幅图片——清冷的月下,僧人举手叩门,动作、神情、月色明暗皆栩栩如生,而且“声音”回旋耳际,衬得这月色愈发静谧,文字中这些深层意蕴并不是音像文化能全部给予的,必得学生通过与文本的直接对话方可获得。

此外,现代教学技术的使用扩大了课堂教学容量,用课件代替板书,信息切换明显加快,如果不把握好适量的原则,学生思考消化信息的时间就会大大缩减,甚至手忙脚乱,顾此失彼,自然不能实现对学生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课堂教学势必成為另一种“填鸭式”教育。

总之,在唐宋诗词教学中,既要利用现代教学技术,实现课堂教学的形象化、多样化,又要注意把现代教学技术与以往的文本阅读有机结合起来,同时遵循适宜、适量的原则,最大限度地优化课堂教学,实现唐宋诗词审美教育效果的最大化。

参考文献:

[1]林语堂.吾国与吾民·诗[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8.

[2]周积演.中国画论辑要[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李明珠.对多媒体教学的冷思考[J].语文建设,2004(06).

[4]詹清海.用现代琴键触击传统诗情——谈多媒体在古诗词情境教学中的[J].教育信息技术,2008(02).

本文是邵阳学院教改课题(2016JG12)的成果。

猜你喜欢

文本阅读
语文教学中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源于文本 思于文本
小学语文教学激发文本阅读兴趣的有效策略
高中语文文本阅读的元认知能力培养
浅析小学阅读教学的策略研究
你看见那笑了吗?
优化文本资源与初中英语多角度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试论散文教学内容的确定理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