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代高考“最牛”考生

2019-10-08杨静华

甘肃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终南诗赋应试

杨静华

每年高考,总有人拿作文说事,不免让人想起以诗赋取士、诗人辈出、群星璀璨的大唐时代。那时的科举考试,与现在的高考作文一样,限制很多,束缚甚严,但那些戴着诗人桂冠的精英们,到底出手不凡,竟然写出了史上最牛的高考“作文”,传诵至今。

唐代科举考试都带有很强的功利目的。考生当然是冲着高官厚禄而来,而朝廷每年开科取士,则是要笼络天下读书人,为皇家出力卖命。对这一点,唐太宗看得很明白。他在贞观年间“盛开科举”,考试科目在隋朝时的秀才、明经、进士三科基础上,又新增了明法、明书、明算(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法学、书法、数学)三科,这六门功课,只要精通一门,有一技之长,就可以应试求官。国家扩大招生范围,效果立竿见影,应试考生很快就由隋朝时的几百人增加到数千人。有一回高考期间,太宗皇帝登上端门,看见新进士从考场排着长队鱼贯而出,得意洋洋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你想啊,皇帝设了个局,把天下读书人尽揽怀中,能不偷着乐吗?

也有人看破了这把戏,编成顺口溜说:“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当时是皇帝垄断的家天下,读书人除了应试中举,没有别的出路和选择,而皇家用人,真才实学倒在其次,最要紧的是肯听话,凡事忠顺,会奉承主子。这种人怎么选拔?主考官就要在考试上下工夫。譬如考进士,有一场考试叫“帖经”,考官随意抽一本经书(当时有九经,包括《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左传》等在内,是必读课本),随便翻开一页,遮得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一句话。在这句只有十个字左右的经文里,再用纸条贴住三个字,让考生填空。每次出十道填空题,至少填对五道,考试才算过关。这种简单的填空游戏,显然不在乎考生的真才实学,要的是他们对儒家经典死记硬背的功夫。

当然,唐朝社会上流行作诗,就如时下的流行歌曲,谁都会哼一两句。当时官场上逢场作戏,饮酒宴会,都离不开诗。因此,这也是考生的必修课,反映到科举上,还以进士考试为例,一共考三场,除了前面说的帖经,还有一场时事政治(当时叫时务策),而竞争最激烈、淘汰率最高的,就是诗赋这一场。

如果说,帖经填空,考的是死功夫;那么,吟诗作赋,就需要考生临场发挥了。但是且慢,皇家规矩很多,绝不会让你自由发挥。唐人写诗,最喜欢洋洋洒洒不受限制的古风,其次是短小精悍的五言、七言绝句,限制稍多一些的律诗,也颇受欢迎。但到了考场上,这些时尚体式都用不着。现在的高考作文,一般要求800字;有唐一代的诗赋考试,字数上也有严格要求——六韵十二句,仅限五言,不多不少,总共六十个字。

这种要求,后人称为“帖括体式”,并总结出一套作文秘诀:“起联点题;次联写题,意不用说尽;三四联正写,发挥明透;五联题后推开,六联收束”。这完全是后代八股文的祖師爷,可以想象,就如今天高考的命题作文一样,在重重限制之下是难以出现好作品的。如果不按规矩来,诗写得再好,考试也不及格。

唐玄宗开元年间,偏偏有这么一个读书人,在进士考试时,毅然置个人功名于不顾,打破陈规,写出了一首绝妙好诗。

这人就是祖咏。开元十二年,他在京都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打开卷子,作文题目是《终南望余雪》。祖咏略加思索,提笔写了四句:

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写到这里,祖咏即搁笔交卷。考官问他为什么不按要求写完六韵十二句,祖咏回答说:“意尽矣。”意思是说,诗意已经表达完了,再写就是画蛇添足。两联四句,已把 《终南望余雪》的意蕴全部表达出来,字字珠玑,不多不少,恰到好处。

诗写得再好,但不合规矩,照例不予录取的。所幸的是,祖咏毕竟生活在气魄和风度包容一切的大唐盛世。他的应试诗虽然不合规矩,但仍以质取胜,当时的主考官杜绾(一说与祖咏同榜进士),出身高门望族,喜爱祖咏的文才,并没有因此而为难他,破格录为进士。祖咏进士及第,后半生衣食无忧,乐得与王维、储光羲等人诗文唱和,优游终老,成为盛唐一代光照千古的群星之一。

千百年后,当时同科应试的进士们写下的“合格”诗句,早已湮没在历史的尘埃中,唯有祖咏这脍炙人口的寥寥四句,传诵至今。历代评比咏雪诗,都尊“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为绝唱。清人王士祯在《渔洋诗话》中,把祖咏这首诗称为咏雪的最佳作,获此殊荣的,还有大诗人陶潜的“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以及王维的“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宽”。

编辑:王金梅

猜你喜欢

终南诗赋应试
2021年高考《选修3—4》考点预测及应试策略
陕西 终南一脉可消暑
“诗赋不必寓教训”与“文学的自觉”关系讨论
熊亨瀚:用忠诚血写信仰的诗赋
终南望余雪
应试写作的文化视角探讨
外语不再统一高考是打破应试体制的第一步
游滕王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