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错误成为点燃数学课堂教学的火花

2019-10-08萧云

甘肃教育 2019年13期
关键词:差错数学教学催化剂

萧云

【关键词】 数学教学;差错;思维火花;催化剂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3—0166—01

一节真实的课,学生不可能不出现差错,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差错,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真实的学习过程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面对学生的差错,教师决不能躲避。只有把“差错”作为学生成长的催化剂,课堂才是活的,教学才是美的,教与学的活动才是最具有价值的。

一、把学生的差错当成“催化剂”

在新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犯错是学生的权利”这一观点已被大多数教师认同。但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却设计一些过于琐碎、思维价值不高的问题,“努力”不让学生犯错。即便是面对学生有价值的错误,教师通常采取回避的态度:要么轻易否定、不予理睬,并叫其他学生作答,直至得到教师满意的答案为止;要么因没听清学生的想法而草率解释,并把正确答案再讲一遍,直至学生“认可”为止。其实,如果教师能利用好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如,在教学圆锥体的体积这节内容时,为了让学生理解教材内容,笔者要求学生课前准备等底等高的圆柱体和圆锥体的容器。上课后,分组开始实验,在圆锥体的容器里装满沙子,然后倒入空圆柱中,看看几次正好装满。让学生利用手中的圆柱和圆锥、沙子,从倒的次数看,研究两者体积之间的关系。学生拿出自己的学具开始实验。实验结束后,发言的学生都说三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和它等底等高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笔者正准备总结,王磊突然大声说:“老师,我们和他们的结论不一样。我们倒了四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四分之一。”“老师、老师,我们组倒了两次正好倒满,说明圆锥的体积是圆柱的二分之一。”王璐迫不及待地说。听了他们的发言,本来很安静的教室一下热闹了起来,大家议论纷纷,有的甚至怀疑自己的结论是否正确。大家都等着我做最后的评判。我刚准备否定这两组的结论时,转念一想,何不利用这一“错误资源”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认识呢?我请这两组的学生拿着他们的学具到前面给大家演示。两组学生分别演示完之后,结果确实如他们所说。下面的学生更是满腹疑云。我看到解开谜底的时机已经成熟,就要求王璐把她们组的两个容器口朝下平放在桌面上,让王磊把他们组的两个容器口对口摞起来。突然,教室里一阵哄堂大笑,原来王璐组的两个容器一个高一个矮,而王磊组的两个容器不但没摞起来,圆锥体反而掉到圆柱体里面去了。他也不好意思地直挠头。我问大家,谁来说说他们组的结论为什么和你们的不一样?“不等底”“ 不等高”······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一番观察、发现、合作、创新过程,得出圆锥体积等于和它等底等高的圆柱体积的三分之一。这样,让学生在看似混乱无序的实践中,增加对实验条件的辨别及信息的判断,既圆满地推导出了圆锥的体积公式,又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和批判意识的发展。而这些目标的达成,完全是教师灵活机智地把学生的差错当成了“催化剂”,活化了学生的思维,点燃了课堂,促进了学生的成长。

二、从错误中发现正确的方法

什么是差错?差错其实就是与正确相差一点儿,我们产生的差错常常都是如此,只差一点,就错了,再想一步就好了,再拐個弯就对了。差错中其实有很多是对的因素。成功人士的特别之处,常常就是能从差错中看见正确。如,1000÷20+1000÷5怎么做?四年级的学生学了乘法分配律,是不是常常做成1000÷(20+5)=1000÷25=40,对吗?错了。错了就对了。这是喜欢思考的学生才这么做的。它和1000×20+1000×5的结构不是一样的吗?不就是这么做的吗?其实,这是非常大胆的联想、迁移、创造。这个差错提出了一系列非常好的问题:除法到底有没有分配律?什么时候有?什么时候没有?为什么乘法总有?真能这样去多思考一会儿,对乘法分配律就掌握得非常深刻了。

一节真实的课堂教学,学生不可能不出现错误,就因为有了这样那样的差错,才使课堂教学更精彩,更能体现真实性。因为教师不但可以通过挖掘学生的错误资源,及时调整课堂教学,还可以利用学生的错误资源,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真实的学习过程会因错误、发现、探究、进步的良性循环而充满活力。

编辑:张慧敏

猜你喜欢

差错数学教学催化剂
直升机防差错设计
直接转化CO2和H2为甲醇的新催化剂
差错是习题课的有效资源
对数学教学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
校对工作中常见差错辨析
新型钒基催化剂催化降解气相二噁英
掌握情欲催化剂
V2O5-WO3/TiO2脱硝催化剂回收研究进展
那些损失上百万的演员